劉焱
摘要:民辦高校的高速發展,實現了我國高等教育方式的多樣化,成為了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蓬勃的發展態勢下,民辦教育的財務問題還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許多問題。比如:資金來源單一普遍以學生學費為主;基礎設施配備以銀行貸款為主;政府撥款幾乎沒有。因此本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就民辦高校中財務風險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民辦高校;財務風險;現狀分析
一、高校收入季節性與支出剛性引起的流動性風險
根據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與教育部社會力量辦公室的問卷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民辦高校的經費主要來源和所占比例分別是:學生學費(79.8%)、雜費(10.4%)、社會捐助(1.2%)、校辦產業(0.8%)、貸款(5.6%)、國家政府少量教育事業財政補貼和項目經費(5.4%)以及其他(1.9%)等。民辦高校的辦學經費其中絕大部分來源于學生的學雜費,平均值高達79.8%,基本依賴于學生學費收入辦學,維持學校發展。
總所周知,民辦高校的學費收入主要在新學年開始時收繳,即每年的9月份新生入學時形成。因此導致民辦高校的主要收入來源形成季節性。與此同時,高校的支出卻是剛性的、均衡的、不受季節性差異影響。支出主要分為事業性支出和基本建設投資項目支出兩部分。大體為學校教職員工工資福利及補助和維持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經費。基本上每月支出大體固定,以維持學校日常辦學的需要。
在這種不可回避的矛盾沖突的情況下,一旦支出預算計劃稍有差錯和不合理便成導致學校日常辦學產生流動性風險。同時,受地域、經濟環境和政策的影響,在北方或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等地區,這種矛盾更為突出,流動性風險相對更大。
二、可能由過度擴張基礎建設工程引起的投資風險
近年來,擴招不斷加大,成為了民辦高校發展的一把雙刃劍。辦學規模的盲目擴大與負債規模往往呈現正相關趨勢。辦學規模越大,基礎建設工程就越大,負債規模隨之加大。民辦高校的負債比例如果超出自身所能承受的負債能力,出現過度的投資行為,風險系數就會加大。許多民辦高校盲目地購置土地擴大辦學和校區規模,建設新校區,這一系列投資措施就可能導致由過度擴張基礎建設工程引起的投資風險。在擴大辦學規模的背后,會形成一連串需要支付的資金鏈。批量采購的教學設備儀器、用具、家具等,像這一類合約一般規定貨到驗收合格后才付款,按付款進度開具銷貨發票,由此會導致所欠的購貨款不能及時正確的登進負債賬簿中,導致財務監控的漏洞,一旦支付期限到期,就會造成資金支付困難,造成財務風險。
通過實踐證明,在短期內負債辦學的模式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民辦院校在擴大辦學規模的發展過程中資金短缺的問題,縮短了學校基礎假設工程的建設周期,推進了民辦高校的發展。然而銀行貸款有明確的利息和償還日期,如果民辦高校超過自身目前償還能力,不考慮后果的大量貸款,一旦進入還款高峰期,極容易造成流動資金短缺,債務負擔過重不能按期償還到期本金及利息的局面。
三、資金來源單一、過分依賴學生學費引起的籌資風險
上文已經提到,目前我國的民辦高等院校的開辦、維持、發展的經費來源主要來源于學生學雜費,甚至一部分基本建設費用也來自學費。現階段我國民辦高等院校資金來源單一、社會捐贈薄弱、政府的投入也少。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成為制約民辦高校發展的“瓶頸”。
過分依賴學費收入來維持學校的發展,會有很多不利影響:一是辦學經費的多少隨著招生的情況波動。招生情況形勢好,資金就相對充足;如情況不好,經費就會變得緊張。二是過分的依賴學費,其他來源較少,教育教學環境得不到有效地改善,會使教育質量下降。三是經費受學費限制,那么生源質量同樣受到影響。為能多收到學費,就需要多找學生,必然對生源質量會有所放松。
民辦高校學費普遍在10000元以上,遠高于公立的大學。同時地域環境不同、經濟發達情況不一樣,經濟發達地區學費更高。所以由于各因素影響,本身民辦高校的收費起點就較高,因此民辦高校的學雜費上漲的空間十分有限。
同時,社會捐助十分有限,數量少且以實物為主,資金捐助微弱,根本無法與國內公辦大學相比。很大一部分民辦高校所受的捐贈主要是由校內教授、社會組織、其他公辦高校、校友、香港同胞、企業等捐贈,受捐贈形式一般也是圖書、辦公用品和少量資金。
四、會計監督職能弱化、預算管理制度滯后引起的財務管理風險
目前我國民辦高校的會計制度基本實行的是“收付實現制”。大體以“報賬”工作為主,主要工作僅僅是記賬、算賬以及報賬等,監督相對薄弱,制約了監督職能的有效發揮。部分民辦院校在財務方面管理體制不健全,資金使用不公開,會計監督力度不夠,導致出現會計工作秩序混亂,財務信息失真等局面。同時對財務預算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預算編制缺乏學校整體戰略的指導;預算經不起市場的檢驗;預算與實際的實踐活動脫節,導致預算管理體制滯后,實施的預算管理效果并不理想,沒有很好地服務于學校整體發展的戰略。
在此制度下,首先,費用以“是否支付”為標準來進行確認,所有賒購的資金或勞務均不作為費用(或支出),所形成的真實負債也不會在總賬中體現,應收及暫付款不會完整體現出學校的實際債權,會形成了“形式重于事實”的現象,使得對外提供的財務報表所反映的資產價值被夸大。第三,過度投資建設的基礎項目工程,一旦不能及時付款,就會影響民辦高校實際負債情況的反映,造成對自身償債能力的正確判斷和評估。
最后,針對上述風險,大體可以提出四個方面的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第一,提高辦學質量,積極擴展籌資渠道;第二,提高財務風險意識,合理地進行投資;第三,加強學校內部審計,提前防范財務風險;第四,加強銀行貸款管理,建立民辦高校財務風險預警防范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