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子昭
摘要:我國現階段金融體系向市場化接近以迎合全球一體化的需要。而在這樣市場變化的過程中,城鎮居民個人理財行為逐步受到金融體制的重視。本文針對我國城鎮居民理財行為情況做出總結,為其行為表現尋找理論依據和數據支持,對其行為因素做出分析。
關鍵詞:城鎮居民;理財行為;影響因素
一、我國城鎮居民理財行為情況
近些年來,我國快速的經濟發展帶動了持續的經濟增長,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等收入人群基數在不斷增加,提高了城鎮居民的整體收入。在收入增長的同時,人們提高了財富觀念。在《2016中國個人金融理財市場發展報告》中,通過對一線城市國有銀行的考察發現,我國中等收入人群存款占銀行儲蓄中3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些具有早期儲蓄意識的收入群體的理財觀念很穩定,個體對理財產品需求強烈。針對2786人的調查中顯示,76.93%的人認為理財是必要的個人財富積累方式,42.35%的人表示需要通過理財機構或咨詢專業人士來購買理財產品。45.87%的人重點強調需要以儲蓄為主的人民幣理財產品。2016年度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發布關于《中國理財市場報告》中顯示,中國內地是僅次于日本的亞洲第二大金融市場。根據金融市場統計類比結果表明,目前國內擁有千萬金融投資的個體以達到56萬人,年收入超過30萬人民幣的家庭有7000萬戶。國內外理財專家學者預測中國將在未來十年內,對理財產品的需求將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長。中國的個人理財市場將在十年后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理財產品市場,在全球金融體系中占有27%的總體份額。這些數據體現出我國金融市場的潛力,也說明了城鎮居民理財行為在逐步成為居民日常經濟體現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總結,我們得出相應的增長因素。
二、影響城鎮居民理財行為的因素
1.個人財富持續增長
通過對我國過去十年的金融市場調查,不難發現,城鎮居民的個人財富在持續增長。以個人儲蓄為例:2000年初全國個人存款總數僅為61 029.6億元,而到了2006年已經增長到了165 958.7億元,而截至2015年底376 552.7億元。增長幅度超過150%,這一數據有利說明了城鎮居民的財富在持續增長。那么在個人財富增長的過程中,對財富管理的具體實施便勢在必行。人們在尋找對資產合理規劃的方法,應允時代要求的理財產品接踵而至。讓人們群眾富余的財富得以利用,在更多情況下對資金合理分化有效利用的金融產品,相對改變了人們的儲蓄習慣。當個人存款遠超于生活支出,為了財產保值,所以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相應的理財產品。所以個人財富增長是城鎮居民理財行為增加的重要基礎。
2.居民理財觀念增強
依據民生調查,我國城鎮居民的理財觀念在不斷增強。近些年來股市跌宕起伏,讓人民群眾看到財富迅速積累的可能性。人們開始重新配置自身的金融資產結構,在房產、保險、基金、黃金中做出大量分配,甚至有很多針對風險投資的比例大幅增加,如期貨和股票。人們開始有意識的通過風險與收益的平衡來完成資產的保值與增值。隨著金融市場高速發展,人們的理財觀念在由傳統儲蓄向深層次的風險投資進行轉換。在上交提出的最新一期《股市月度資金報告》中顯示,股市發展非常迅速。同年對比A股市場的單向資金流入已超過4000億,同時A股賬戶新開585.67萬賬戶,創下歷史新高。截至3月底A股市場存量已接近萬億。其中居民個人資產占總比65%,此中不乏有國有資產的宏觀調控,也有一定的羊群效應存在,但根本在于居民理財觀念的整體增強。人們充分認識到理財并非有錢人的專屬,當面對客觀生活壓力帶來的經濟需要時人們更應該理財。
3.金融市場貼近民生
金融理財產品在逐步市場化,也在同步接近民生需求。傳統理財產品在金融服務上遵循資本主義市場的規律,這是一種不符合我國金融市場的營銷模式。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金融模式,才更為貼近中國人民的思維模式。自2000年之后銀行始終在大方向上下調基準利率,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金融市場。當傳統儲蓄模式對固有資產難以保值時,人們開始選擇相對保值的理財產品。在這一過程中,理財產品雖然有一定的風險,但根本需求還是存在的,是高于儲蓄在人們心理的占比的。所以相對而言理財產品會比傳統儲蓄更貼近民生。
4.社會保障體系變化
根據國情需要,老齡化增長等問題的客觀存在,社會保障制度在發生變革。傳統福利制度的保障模式已經變革為以社會保險為基礎的保障模式。因為社會保險的職能有限,很多人基于對養老和醫療以及社會保障的需求,便會選擇商業金融理財的模式來平衡保障體系,讓存款來完成金融保障以及各方面生活需求。社會保障體系的變化是人們增加金融需求的必要因素,也是人們開始轉變金融理念的開始因素。
5.理財機構服務拓展
在我國完成全球一體化的金融理念中,外國資本市場在向中國金融市場侵入,雖然搶占了我國自有經濟市場的份額,但在很多環境因素上刺激了金融市場的完善和進步。其重要體現為理財機構服務項目在朝多元化方向拓展。各大金融機構在對服務體系進行調整,以配合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從而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本文以銀行為例。傳統的銀行金融體系,以儲蓄為主。但現階段銀行在主要金融項目上進行了調整,在加大自身針對理財產品的多樣化方向,以及增加宣傳力度,包括工作地點中會增加,專門針對理財產品的服務區域,包括內容介紹和開戶須知以及存取方式等,都做出了合理規劃和人員配給。其中產品形式多樣,包括短期投資、中長期理財產品,以及風險占比和單筆資金區間不同等多方面區分,形成了可供居民自由選擇的金融超市。這里我們再以保險公司為例。保險公司在中國的法律規定是不準許破產的,只準許合并以及收購,那么這樣的國家體制就使保險公司的投資項目具有絕對的安全性。而保險公司重要的職能是以保險為主的經營項目。然而近年來在保監會的督促下,我國所有保險公司都已經將保險與儲蓄和增值服務掛鉤,這樣的理財結構是金融體系變革向市場化貼近的重要標志。是理財機構拓展服務項目的里程碑。那么理財機構對相關服務的大力拓展必定使居民的理財方式發生變化,其為重要的促進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