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愛軍



[摘要] 目的 探討螺旋CT探查在顱腦外傷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2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顱腦外傷患者80例,均進行螺旋CT探查,分析CT檢查顱腦外傷的應用價值。結果 經手術病理檢測發現,80例顱腦外傷患者中,蛛網膜下腔出血26例(32.50%),腦挫裂傷16例(20.00%),硬膜下血腫14例(17.50%),硬膜下積液9例(11.25%),硬膜外血腫7例(8.75%),顱骨骨折6例(7.50%),顱內血腫2例(2.50%)。與手術病理組織檢測結果比較,螺旋CT探查顱腦損傷的符合率為100.00%;經分析發現,隨著CT積分不斷增加,患者預后越差。結論 螺旋CT探查有助于顱腦外傷患者早期診斷,準確反映患者治療及預后情況。
[關鍵詞] 螺旋CT探查;顱腦外傷;早期診斷;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 R6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7)05-117-04
[Abstract] Obj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spiral CT in early diagnosis of craniocerebral trauma. Methods 80 cases of craniocerebral trauma cur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2 to October 2016 were selected.All of them were treated with spiral CT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spiral CT in diagosis of craniocerebral trauma. Results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that,among the 80 case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there were 26 cases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32.50%),16 cases of cerebral contusion and laceration(20.00%),14 cases of subdural hematoma in(17.50%),9 cases of subdural effusion(11.25%),7 cases of epidural hematoma in(8.75%),6 cases of skull fracture in(7.50%),and 2 cases of intracranial hematoma(2.50%).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the coincidence rate of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craniocerebral injury was 100.00%. It was foun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CT score, the prognosis was worse. Conclusion Spiral CT is helpful for early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can accurately reflect th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Spiral CT;Craniocerebral trauma;Early diagnosis;Application value
顱腦外傷是一種發生在頭顱部的常見臨床外傷,交通事故傷、自然災害、墜落、跌倒及各種鈍器、銳氣對頭部損傷是其發生的常見原因,其中交通事故傷最為常見。顱腦外傷以頭痛嘔吐、顱骨骨折、頭皮裂傷、思維障礙等為主要臨床表現[1-2],常并發昏迷、嗜睡等情況。軟組織損傷、顱骨損傷和顱內組織損傷是常見的顱腦損傷類型,常共同發生。而由于腦組織生理功能的特殊性,顱腦外傷將對頭顱各部分造成影響,引發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導致患者死亡[3]。以往臨床多采用腰椎穿刺、頭顱平片這兩種方式對顱腦外傷進行診斷,但效果不佳[4]。近些年,隨著CT技術的不斷發展,螺旋CT已成為早期診斷顱腦外傷的首選方式。螺旋CT可及時、清晰的顯示顱腦外傷情況,并及時評價顱腦外傷程度,為臨床醫師及時準確的進行臨床診斷奠定基礎,進而及時對患者實施有效的救治,降低死亡率及致殘率[5-6],改善患者預后。本研究為進一步探討螺旋CT探查在顱腦外傷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對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進行治療的顱腦外傷患者80例展開研究,獲得的結果較為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顱腦外傷患者80例納入研究,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齡23~62歲,平均(42.9±10.3)歲;損傷原因:高空墜落17例,交通事故傷36例,摔倒致傷15例,重器擊打致傷6例,打架斗毆致傷6例。所有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惡心嘔吐、頭暈、疼痛等臨床表現。
1.2 方法
使用飛利浦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機對入院后患者進行檢查,患者取仰臥位,選擇聽眶線作為基線,掃描范圍為從顱底到顱頂,設置掃描參數:管電流25mA,管電壓120kV,層厚2.5~3.0mm,螺距為1.0,掃描時間50s,延遲時間5s,常規情況下選擇上矢狀竇及大腦前動脈作為輸出靜脈及輸入動脈為對照,并回顧性重建間隔10mm,層厚10mm,對時間密度曲線進行繪制,獲得平均通過時間、局部腦血流容積等有關參數。之后在工作站中,減影處理源圖像和CT平掃圖像,獲取清晰、直觀的各參數彩色圖像。
1.3 CT計分標準
(1)第三腦室變化計分:0分表示正常,1分表示縮小,2分表示消失;(2)側腦室變化計分:0分表示正常,1分表示單側變形至大部分消失,2分表示雙側變形至大本分消失,3分表示雙側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3)中線結構移位:0分表示結構正常,1分表示移位距離<0.5cm,2分表示移位距離在0.6~1.0范圍內,3分表示移位距離在1.1~1.5cm范圍內,4分表示移位距離>1.5cm;(4)四疊體池:0分表示正常,1分表示變小或模糊,2分表示完全消失。CT檢測的理想總分數為15分,根據積分情況進行分型,≤5分為輕型,6~10分為中型,≥11分為重型。
1.4 觀察指標
分析CT檢查結果,并與手術病理檢測結果相比較;同時分析不同程度顱腦損傷預后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CT檢查結果
經手術病理檢測發現,80例顱腦外傷患者中,26例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約占32.50%,16例為腦挫裂傷,約占20.00%,14例為硬膜下血腫,約占17.50%,9例為硬膜下積液,約占11.25%,7例硬膜外血腫,約占8.75%,6例為顱骨骨折,約占7.50%,2例為顱內血腫,約占2.50%。CT探查結果與手術病理檢測結果的符合率為100.00%。見表1。
2.2 CT征象
(1)蛛網膜下腔出血:損傷位置表現為腦池和腦溝高密度影,縱裂池或側裂池最為常見,少部分患者出血部位將出現中線縱行帶狀高密度影,且出血量將影響CT值的高低(見圖1);(2)腦挫裂傷:
損傷部位表現為發散狀低密度的片狀水腫影,范圍大,少部分患者表現為低密度區可見斑狀高密度出血灶(見圖2)。(3)硬膜下血腫:損傷部位變現為皮質靜脈增強,腦皮質濃染,可見清晰的新月形血腫,可以跨越顱縫,但不會超過中線,少部分患者將出現腦溝移位或消失(見圖3);(4)硬膜下積液:損傷部位雙側或單側顱骨內板下出現低密度影,呈月牙狀,位置較淺,CT值的高低取決于腦脊液,可能有壓迫現象出現(見圖4);(5)硬膜外血腫:損傷部位出現邊界較為清晰的梭形或雙凸狀高密度影,一般范圍不超過顱縫,常伴有顱骨骨折,站位效應明顯,少部分表現為半月形或新月形(見圖5)。(6)顱內血腫:損傷部位出現邊界清晰的圓形或無規則高密度影,單側或雙側發病(見圖6);(7)顱骨骨折:損傷部位表現為線型透亮區域,有凹陷性骨折或線性骨折出現,部分可合并腦部軟組織腫脹(見圖7)。
2.3 CT計分在判斷顱腦損傷預后中的價值
隨著顱腦損傷嚴重程度加重,致殘、死亡率不斷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機動車數量的增加,交通事故傷成為引發顱腦外傷的主要原因,約占急診創傷的7%[7]。顱腦外傷可損傷骨質、腦實質、軟組織等,進而引發腦實質變化、各部位血腫、骨折,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將導致病情惡化,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即使存活,也將影響治療效果[8]。因為顱腦外傷病情較為復雜,臨床診斷無明顯的特異性表現,常不易被臨床檢查發現。因此,尋找一種快速檢查和確診顱腦外傷的方法顯得至關重要。螺旋CT探查是一種快速、無創、可重復的檢查方式,完全符合診斷顱腦外傷的要求,在臨床檢驗中已得到廣泛應用。
徐清[9]等研究表明,頭部遭受外界直接或間接作用是造成顱腦外傷的主要原因,于損傷初期對患者進行臨床檢查和確診,有利于之后根據患者損傷程度進行對癥治療,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殘率。本研究中,CT探查出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挫裂傷、硬膜下血腫、硬膜下積液、硬膜外血腫、顱骨骨折、顱內血腫這幾種顱腦外傷,與手術病理檢測結果相同,符合率為100.00%,表明CT探查早期診斷顱腦外傷的符合率較高,有助于早期診斷出顱腦外傷,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螺旋CT主要通過滑環技術連接電源電纜和一些信號線和固定機架內不同的金屬,經運動的X射線和探測器將電刷滑動并和金屬環導聯[10]。螺旋CT對整個器官或一個部位一次屏氣下實施容積掃描,不會遺漏任何一個病灶;同時,螺旋CT具有較快的掃描速度,可降低運動偽影的發生率,減少造影劑的使用劑量[11];螺旋CT具有空間時間分辨率高、掃描時間短、對比分辨率佳的特點,可在掃描顱內組織平面結構的同時進行后期三維圖像重組,可從任意角度旋轉成像顱內狹小空間,進而促使準確性和客觀性提高[12]。此外,螺旋CT可實施任意的回顧、重建,且不受重建次數限制和層間隔大小的約束;螺旋CT具有較為強大的容積掃描,可促進多方位和三維重建圖像質量提高,進而可將顱腦外傷類型檢出,且符合率為100.00%,可進一步提高手術成功率,促進患者預后恢復。本研究中還對不同顱腦外傷患者的CT征象進行分析,且各類損傷患者的螺旋CT檢測結果具有較強的特征性,臨床醫師可根據病灶密度和周邊組織密度的比值對損傷位置及類型進行判斷[13-14],同時CT探查損傷組織形狀、CT值等也可區分損傷類型。腦溝和腦池位置高密度影為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CT征象,單側或雙側顱骨內板下月牙狀低密度影為硬膜下積液患者的CT的征象,無規則高密度影為腦內血腫的CT征象,低密度水腫區是腦挫裂傷患者的CT征象,無規則高密度影為腦內血腫患者的CT征象,梭形或雙凸狀邊界清晰的高密度影是硬膜外血腫患者的CT征象,皮質靜脈增強,腦皮質濃染為硬膜下血腫和患者的CT征象,線狀透亮帶為顱骨骨折患者的CT征象[15]。因此,根據上述CT征象可判斷患者損傷類型,有助于醫生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按照CT圖像計分將患者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者三種類型,且經研究發現隨著病情程度的加重,其預后也越來越差,表明螺旋CT計分可準確反映患者預后情況,有助于醫生深入了解患者病情,為后續治療方案的實施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螺旋CT探查有助于早期診斷顱腦外傷,為后續治療方案的提供指導。
[參考文獻]
[1] 陸皓,徐寅凱,馬笑宇.顱腦外傷合并腹部閉合傷的臨床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16,18(7):1311-1312.
[2] 周偉,張靜楷,毛春潔,等.顱腦外傷合并眼外傷患者臨床分析[J].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16,38(4):241-244.
[3] 蔣艷麗,盧超,李小會.螺旋CT掃描技術在兒童顱腦外傷診斷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2014,40(8):967-968.
[4] 龐建雄.顱腦外傷術后并發腦梗死的診治研究[J].河北醫學,2014,20(9):1466-1468.
[5] 錢曉波,劉惠祥,蔣鋒,等.有創顱內壓監測在顱腦外傷術后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4):106-108.
[6] 孫濤,張廉良,韓善清.CT低劑量掃描技術在顱腦外傷患者檢查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2016,42(15):1655-1658.
[7] 鄭龍嵋,周和平,朱亞男,等.成人輕型顱腦外傷的高危因素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5,25(10):1739-1742.
[8] 張雪峰,穆耀強,高潔,等.螺旋CT重建技術及腦灌注成像在急性顱腦外傷動態變化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9):15-16.
[9] 徐清,左剛,王偉,等.顱腦外傷后進展性腦內出血與凝血功能異常的關系[J].江蘇醫藥,2015,41(10):1174-1176.
[10] 李德維,鄭曉林,鄧磊,等.低劑量迭代重建技術CT掃描在顱腦外傷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5,23(3):165-168.
[11] 周海婷,張金玲,趙成磊,等.對可疑顱骨骨折患者螺旋 CT 檢查方法的選擇[J].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15,49(6):560-562.
[12] 江志靜,李兵,胡世頡,等.經顱多普勒在顱腦外傷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中的監測作用[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4,13(5):434-437.
[13] 湯秉洪,覃宗明,楊明彬,等.顱腦損傷后進展性顱內血腫臨床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4,13(1):40-42.
[14] 柳少光,楊小秦,張冬志,等.超薄多層螺旋CT與腦灌注成像在顱腦損傷早期診斷中的對比研究[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4,11(1):25-28.
[15] 黃錦釗,袁國奇,劉海明,等.64排螺旋 CT 三維重建對顱骨骨折診斷價值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醫生,2014,42(4):37-39.
(收稿日期:2016-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