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姜穎
摘 要: 網絡文化產品借助互聯網等多種新媒體渠道,給人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深遠影響。尤其是隨著新媒體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這種環境下,研究網絡文化產品的社會功能,特別是產品對當前在校學生的育人功能,就顯得非常重要。本文以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文化產品育人功能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指出這類產品在育人方面的積極影響,為社會正面、積極地利用這些網絡文化產品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 新媒體 網絡文化產品 育人功能
教育學理論認為,所謂網絡文化產品的育人功能,主要指的是社會和學校通過建立起一種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文化和校園文化,在整個環境中形成育人的良好環境和氛圍,然后讓公眾在這一環境和氛圍中接受熏陶,從而達到教育、激勵和引導他們的目的。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文化產品的育人功能是指采用現代化的網絡技術和手段,設計出多元化的網絡文化產品,并借助新媒體的渠道,通過這些產品實現育人功能。
1.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文化產品的育人功能
通過對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文化產品進行研究,并從實際發展看,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文化產品的育人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第一,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文化產品的育人功能具有教育導向性。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文化產品的教育導向功能主要指的是網絡文化產品通過一種無形的力量,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產生影響。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對人們的思想觀念進行熏陶、感染,幫助他們,尤其是在校的學生產生積極的作用。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網絡及其產品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人們在通過網絡獲取信息、擴大視野的同時,也會受到各種觀念和思想的沖擊和影響。尤其是對于在校學生來說,由于他們的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因此在接受新事物的時候辨別能力比較弱[1]。在這種情況下,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通過網絡文化產品對他們進行引導,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養,盡量消除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當前的實際發展看,網絡文化產品的教育導向功能主要包括網絡文化產品的價值取向導向功能、行為習慣導向功能和思想觀念導向功能三種。
第二,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文化產品具有凝聚激勵功能。與傳統的事物不同,網絡事物發展的周期更短,新事物不斷出現。在這種環境下,網絡新事物對人們的吸引力更強。網絡新事物具有雙面性,一方面它提供的一些電影、游戲等產品可能會消磨人的意志,使得人們沉迷其中。另一方面看,網絡文化產品更多的是代表積極、健康的意識形態,可以幫助人們在接觸這一產品的過程中不斷增強歸屬感、使命感,激發熱情和信心,并最終對他們產生凝聚和激勵的效果。比如2008年發生的汶川地震,地震發生以后,各種媒體先后報道,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網絡對涌現出來的感人事件和人物也進行了及時的報道,一時間全國上下齊心協力,在新媒體的推動下人心得到前所未有的凝聚,同時激勵著災區人民和社會民眾萬眾一心,克服困難,網絡文化產品的凝聚激勵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體現。
第三,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文化產品具有傳承創新的功能。新媒體的一個重要功能就在于它對社會文化具有傳承的功能,同時它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具有創新功能。社會發展的歷史實際上就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歷史,社會的發展必須有文化積淀作為支撐,網絡文化產品作為隨著現代科技發展的一種新的產品,與社會的傳統產品一樣,具有傳承的基本功能。比如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網站,就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承。同時,由于網絡文化產品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因此它在社會發展中起到了很強的創新功能。尤其是針對高校學生來說,他們的思想意識和創新能力很強,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創新意識較強,網絡文化產品本身的創新性可以對其產生積極的作用,促進社會思想和文化的不斷創新。
第四,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文化產品具有陶冶情操功能。所謂的陶冶情操指的是通過一定的熏陶和感染,使人的思想得到洗禮和升華,豐富人們的情感和生活。網絡文化產品具有豐富多彩性,它包含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滿健康和生機,能夠滿足人們生活、工作、娛樂和學習等各方面的需求。它為人們營造了不斷陶冶情操、提高道德風尚的環境,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世界具有平等性,在這里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沒有階級差別,人們可以在這里自由自在地表現自己,放松身心,將負面情緒盡可能地釋放,正面的情緒不斷地得到強化,促進人們身心健康地發展。此外,網絡文化產品還具有多元化的基本特點,人們的思想火花可以在這里得到盡情的釋放,創造沒有邊界和限制,網絡文化內容多彩多變,充滿活力。高校學生正處于學習的旺盛階段,通過網絡文化產品,不僅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而且可以不斷拓寬視野,解放思想,身心都得到發展。同時,由于網絡文化產品更新換代很快,因此它可以永遠保持新鮮感,使人在這一環境中永遠充滿活力。
2.新媒體環境下優化網絡文化產品育人功能的對策
正是由于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文化產品在育人方面的重要功能,因此,在實際發展中,必須對現有的網絡文化產品及實現條件進行進一步優化,建立更有針對性的策略,以使得該功能得到更有效的發揮。具體來說,進一步優化網絡文化產品的育人功能,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完善。
第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入網絡文化的建設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國現階段國家和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是發展一切的根本精神保證[2]。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文化產品多種多樣,難免會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網絡文化產品進行指導,占領網絡文化的至高地[4]。同時,在網絡文化產品及網絡文化運動中,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其中,并在滲透過程中不斷豐富網絡文化產品的內容,保證網絡文化產品在核心價值觀不變的情況下推陳出新,滿足社會大眾的需要。
第二,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的網絡傳媒,豐富網絡文化產品資源。網絡文化產品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育人,大眾作為網絡文化產品的主要受眾之一,對網絡文化產品的要求比較高[3]。國家及社會要充分意識到這一特征,在資金、人力和物力上給予大力支持,不斷完善的網絡基礎設施,尤其是對高校和偏遠地區的網絡基礎設施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網絡傳媒,豐富育人資源,在育人方式上不斷加以創新,強化整體的育人效果。具體來說,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的網絡傳媒,首先要運用現代的信息技術,創建針對不同人群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其次要重視自媒體在現代網絡傳媒中的作用,針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習慣,進一步推動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等的協同,拓寬知識及信息獲取途徑。最后,要對貼合人們生活實際的網絡文化產品進行建設,豐富網絡文化的內容,使得官方和非官方網絡文化產品都得到共同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
第三,加強對網絡媒介的素養教育。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修復網絡生態[5]。國家政府及相關機關必須定期、廣泛地開展網絡文明和網絡法治法治教育,不斷引導廣大群眾養成科學、健康、守法的上網習慣。充分發揮網絡文化產品的育人功能,不僅要對網絡文化產品的發布者進行教育和建設,創造健康的網絡生活環境,還要加強對網絡使用者進行教育和引導,以此調動他們學習和使用網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他們的網絡媒介素養。
要加強對網絡媒介的素養教育,一方面要增強他們對網絡信息的甄別和處理能力。現代網絡環境下,信息呈現出海量式的發展,如果自控意識不強,沒有甄別和處理能力,就很容易走向彎路。因此,必須增強他們的辨別能力,明確選擇網絡文化產品的目的,使它們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大眾的網絡道德教育,網絡作為一種公共平臺,相對來說具有自由性,正是因為這種自由性,使得在網絡環境中很難有具體的道德規范對他們加以約束。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對他們的網絡道德意識進行強化,通過教育和引導,讓他們樹立網絡道德意識,在進行網絡文化產品的創作和使用的時候遵循網絡道德,正確發揮網絡文化產品的育人功能。
從當前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文化產品的功能看,育人功能是網絡文化產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功能,網絡文化產品的育人功能可以為社會源源不斷地培養出所需要的人才,對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都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必須重視網絡文化產品的這一育人功能,并在實際的工作中對這一功能加以強化和完善,為培養更多的社會棟梁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彥妮.高校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4(11):114-116.
[2]孟丹.社會主義核必價值體系引領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15(4):87-89.
[3]商懿秀.高校網絡文化的德育功能研究化[J].中國思想教育,2016(1):18-20.
[4]龐乃燕,何圓,韋冬雪.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校園文化載體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5):45-47.
[5]姜希主編.網絡文化與道德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L16DSZ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