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
摘 要: 李化樹教授新著《建設西部高等教育區——西部高等教育區域合作與發展模式研究》是一部關注高等教育區域合作方面的學術成果。全書的框架構建、行文措辭、觀點推導等均體現了作者寬泛的治學視野、嚴謹的研究態度與深厚的學術功力,具體表現為體系縝密,思路明晰;立論緊扣時政,體現了作者高度自覺的參政議政意識;資料翔實可靠,論見新穎獨特三方面。
關鍵詞: 西部高等教育 區域合作與發展 特點
21世紀是數據時代,伴隨著大數據的興起與漸趨普及,世界經濟發展格局逐漸呈現出一體化的趨勢。在這種經濟一體化趨勢的推動下,教育格局必然受到波及與影響。打破舊有的教育格局,加快各地區教育區域合作的步伐,以應對數據時代的來臨,并適應經濟一體化的現實需求,勢必成為各教育層次共同應對的現實問題。在各種教育層面中,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環節中最高級的階段,在教育區域合作方面更應該及時做出應對,同時也為其他層面的教育區域合作化提供參考范例。如何加強高等教育之間的區域合作?教育區域合作應該遵循哪些思路與運行模式?如何從國家發展戰略正確認識高等教育區域合作的重要性?這些都是教育發展與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具體到西部地區而言,西部地域遼闊,人口稀少,資源豐富,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相較于中西部地區而言遠遠不及,因此,對于西部地區而言,加強教育的區域合作尤其顯得重要。相較于中西部地區,西部地區在高等教育發展方面具有不少劣勢,如經濟發展比較滯后、人民生活水平相對不高、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較低,等等,如何克服這些負面因素,最大限度地開展西部高等教育的區域合作,以有效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關系到西部地區的穩定與發展乃至于關系到整個國家的長治久安的重大問題。然而,目前關于高等教育區域合作方面的研究還很不充分,現有的成果大多集中于探討國際高等教育區域合作的經驗方面,而對本國教育區域現狀關注不多。在這樣的研究局面下,李化樹教授的學術專著《建設西部高等教育區——西部高等教育區域合作與發展模式研究》的出版尤為及時。
《建設西部高等教育區——西部高等教育區域合作與發展模式研究》全書共分七部分,該書的研究總體框架是通過對國內外高等教育合作與發展的發展模式與經驗教訓進行系統總結,同時結合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為西部高等教育區域合作的切實推進提供決策參考。從這一角度而言,該著的學術定位似乎是決策報告。然而,從全書的框架構建、行文措辭、觀點推導等都無不彰顯出李教授寬泛的治學視野、嚴謹的研究態度與深厚的學術功力。竊以為該著主要具有如下特色:
一、體系縝密,思路明晰
全書主體共分為七部分:在緒論中作者首先提出推進西部高等教育區域合作與發展的必要性,其后就高等教育區域合作這一課題目前國內外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面耙梳,最后是研究思路的具體說明。在研究思路部分,作者指出:“本研究的總體思路是,以新功能主義理論、經濟增長極理論、集聚溢出效應理論和非均衡發展理論為觀照,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堅持歷史意識與問題意識相結合,深刻揭示西部高等教育區域合作發展的基本動因,深入剖析中外高等教育區域合作的成功實踐案例,對西部高等教育區域合作與發展模式提出構想,并就高等教育區域合作與發展的支持體系及實施策略提出設想。”作者在廣泛查閱中外文獻的基礎上,結合相關具體案例實證分析,以分析法立論,以比較法從橫向靜態與縱向動態兩角度進行切入,研究方法科學合理,研究思路清晰順暢。在該著主體正文部分五章中,作者先以兩章篇幅深入剖析了西部高等教育區域合作與發展的理論基礎與基本動因,接著從比較角度對歐洲高等教育區建設、美國CIC大學聯盟的構建、長三角高等教育區的聯動發展的實踐案例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論述;第四章模式構建研究是正文的中心,同時也是該書最具參考價值的部分。作者從西部高等教育區域合作發展基本原則、模式架構、功能、支持系統四方面提出諸多切實可行的建議措施。
二、立論緊扣時政,體現了作者高度自覺的參政議政意識
《建設西部高等教育區——西部高等教育區域合作與發展模式研究》的學術定位既是學術專著,又是為構建西部高等教育區域合作與發展模式的實踐提供理論參考的研究報告。這就決定了該書在闡述理論的同時必須針對西部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有的放矢,結合西部區域具體實踐進行論述,這樣理論才不至于空洞浮華。在全書的相關論述中,我們可以處處感受到作者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及積極建言的參政議政意識。如在“多元驅動”一節中,作者從科教驅動、文化驅動、經濟驅動、生態驅動四方面論述了區域合作的多種形式。而每一方面的論述均圍繞西部地區發展現狀而展開。如在“科教驅動模式”一節中,作者結合成都、重慶、西安、蘭州四地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指出在這四個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中,已經具備科教驅動模式的基本條件,因此目前的戰略發展是“通過優先發展區域高等教育,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優勢學科,構建一批現代大學科技園和大學生創業園區。”(第144頁);在“文化驅動模式”一節中,由于新疆地區文化發展的獨特性,作者提出打造成都、重慶、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區域文化中心,以中心城市的輻射效應帶動整體區域文化發展的觀點。在“經濟驅動模式”中,作者提出以川渝經濟區與關天經濟區為龍頭引領西部區域產業發展的規劃。在“生態驅動模式”一節,作者結合西部西部地區荒漠化與草地退化問題的日趨嚴重,提出西部高等教育區域合作要秉持生態發展新思想的環境意識等。以上所論,均是立足于西部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在具體實施方面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彰顯了作者關注社會民生的學者情懷及高度自覺的參政議政意識。
三、資料翔實可靠,論見新穎獨特
我們注意到,該著中作者在論述西部高等教育區域合作與發展的理論基礎與動因時,使用了大量列表進行數據統計。作者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對西部地區教育人口的發展分布情況、自然資源儲量基本情況、民生投入及財政投入情況、高等教育經費投入情況、高校教職工基本情況、高等教育發展規模、普通高校本科學科分布點、工業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變化、城鎮化發展水平、農業發展總體概況、人力資源市場專業供求對比分析、經濟發展基本情況、普通高校辦學條件、高中階段教育發展情況等以列表形式表現,并在數據翔實的基礎上展開辨析。這樣的寫作思路,一方面增強了材料的直觀性與系統性,另一方面使得文中的觀點推導有理有據,鑿鑿可信。如作者在列表統計西部各省區高等學校教職工基本情況后得出陜西、四川、重慶、廣西教師資源綜合素質普遍高于其他省區這一結論,并由該結論進一步得出“西部教師總量仍然是相對不足”的觀點,由于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失衡,優質教師資源相對集中于少數發達城市,因此有必要通過區域合作與交流改善西部地區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現狀。又如作者在根據西部各高校專業目錄統計整理出《西部地區普通高校本科學科分布點》。數據統計工作是一項極其繁重而單調的勞動,一般學者往往視其為“畏途”,即很少舍得在數據采集上花費大量功夫,而熱衷于從理論高度立論。實踐證明:沒有扎實數據支持的理論大多只是泛泛空談而已。正因為該著在數據采集、資料輯錄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這才使得作者所提見解既富有針對性又極顯理論的深度與厚度。此外,在實踐上也具有可操作性。
李化樹教授長期以來一直從事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科研成果豐碩,是享譽國內教育界的知名專家。他之前出版的諸多著述,如《教育強國:目標、方針與戰略》(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公平與均衡——中小學薄弱學校改造與發展研究》(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美國實證研究》(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現代德育論》(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建設歐洲高等教育區(EHEA)——聚焦博洛尼亞進程》(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等在學界均有較高評價。《建設西部高等教育區——西部高等教育區域合作與發展模式研究》一書是他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絲綢之路經濟帶高等教育區域合作發展戰略研究》的前期成果之一,我們期待其后續成果的不斷問世,同時也期待有更多的學者關注教育區域合作發展研究這一富有學術價值與實踐意義的話題。
參考文獻:
[1]李化樹.建設西部高等教育區——西部高等教育區域合作與發展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李化樹.教育強國:目標、方針與戰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3]李化樹.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美國實證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