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芳
摘 要:通過對實地調研,處理分析相關統計數據和資料,找出互聯網背景下廣西農村家族企業現存的問題,并且對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剖析,從而形成調研報告,提出對廣西農村家族企業有意義和前瞻性的對策和建議,以促進其健康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廣西;農村家族企業
一、廣西農村家族企業的調研概況
本次實地調研的農村家族企業主要分布于廣西南寧、桂林、北海、憑祥等八個地級市下的鄉、鎮地區,涉及養殖業、種植業、建材業、食品等行業,其基本特點主要有三個:第一,農村家族企業的資本或股份主要歸一個家族中的家族成員所有;第二,家族企業的經營權由一個家族或數個具有緊密聯系的家族掌握;第三,企業中的主要管理、領導職務由家族成員擔任。
二、互聯網背景下,廣西農村家族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銷售渠道傳統、單一
被調研的農村家族企業中51.7%的農村家族企業采用間接銷售的方式進行商業貿易,45%采用直接銷售,2.7%采用網上銷售的方式。可見,農村家族企業銷售渠道較為傳統、單一。根據企業負責人反映,造成此情況的原因可分為兩種:(1)為了避免積貨,產品大多都是客戶看樣品后下訂單才生產,因此生產的貨物都是簽有合同,生產完馬上發貨;(2)有些產品像海鮮、大米等到收獲季節就有人上門直接收購,不用擔心能否銷售出去的問題。因此農村家族企業很少選擇互聯網作為銷售平臺,仍以直接銷售、間接銷售作為主要銷售渠道。
2.產品附加值低
農村家族企業的產品以資源密集型產品或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生產能力基本依附于當地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同時,初加工工程中以粗加工方式為主,程序簡單。另外,大部分農村家族企業以種植和養殖為主,因此,農村家族企業的產品多為原材料產品或初級加工產品,附加值低。
3.銷售市場具有明顯的地域局限性
被調研的廣西農村家族企業產品銷售市場可分為四大部分:僅廣西區內、國內、國外、以上三種情況均有,分別占比95.06%,2.47%,0.62%,1.85%。同時,銷往區外市場的地區集中在廣東、福建、湖南這三個地區,其中廣西與廣東、湖南兩地毗鄰。
從銷售市場劃分來看,廣西農村家族企業的銷售市場較集中于區內;從區外銷售來看,銷售地區僅局限于毗鄰廣西地區的兩三個省。由此看來,廣西農村家族企業銷售市場的地域局限性很大。
三、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產品屬性的影響
對于鋼材、木材、石材產品,其體積大,物流成本高,網上銷售往往需要企業支付運費,則企業利潤進一步壓縮;其次,消費者更偏向于現場通過手的觸感用經驗來確定天然產品的質量,貨比三家;最后,因產品的特殊性,買賣雙方往往形成的是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合同中的權利、義務細節需要雙方面對面商討、確認。故鋼材、木材、石材等大型原材料或初級加工材料,企業一般不會選擇網上銷售的方式。對于海產品、淡水產品,往往有散戶直接上門收購或商家直接購買,且大多數情況下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因此企業也不會“多此一舉”選擇網上銷售。
2.建設電商平臺成本高,人才制約是關鍵
對于農村家族企業,建設電商平臺成本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建設成本,其主要是選擇自行建立商務網站的企業需要承擔的,一般包括設備費、通信費、信息費和軟件開發成本等;二是運行維護成本,包括網站的設計分類、商品的推薦等;三是人力成本,其貫穿電商平臺從建成、使用到維護整個過程,不管是網站的建設、運營都需要專業性的人才,這都會產生相應的人力及管理成本。
而電商人才往往成為關鍵性制約因素。盡管農村的年輕人外出打工會接受一定的互聯網知識的熏陶,掌握一定的互聯網技術,但是電商平臺的建設需要有對互聯網技術知識進行過系統的學習,掌握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具備良好的售后服務意識的專業性人才。目前,農村家族企業中這一類人才還較為缺乏。
3.冷鏈不完善,物流成本高
花卉、柑橘、豬肉、海鮮等生鮮產品具有易損壞、腐爛變質的特點,故其對保鮮技術和運輸設備的要求高,而現有的冷鏈無法很好滿足該需求。同時多環節的收費,高漲的油價等多種因素促使國內物流運輸成本節節攀升,企業利潤進一步壓縮。
4.政策宣傳、落實力度不夠
根據走訪調查發現大部分農村家族企業的管理層人員、基層員工對互聯網+農業政策處于初步了解或者不了解程度,即使少部分企業已經開始使用互聯網去開展業務,其也表示對政策享有度不高。由此可以看出,互聯網政策并未深入人心,參與度低,政策落實存在一定問題。
四、互聯網背景下,廣西農村家族企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互聯網+自動化,打造智能生產模式
從生產環節入手,通過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結合,制定產品品質標準并嚴格執行,通過自動化技術集成相關生產技術模型,形成集感知、傳輸、控制、作業為一體的智能生產系統,有機結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打造智能生產模式。
2.互聯網+電子商務,拓寬銷售渠道,形成名牌效應
整合農村家族企業產品、人力、技術資源,建立企業大數據平臺,將孤立的一個個企業聯結成一片,以創造集聚效應。將當地的農村家族企業資源匯總,打造一個屬于全村、全鎮的電商平臺。農村家族企業可在平臺上設立自己的店鋪,銷售產品。如此一來,企業資源形成互補,減少了人才、技術或資金等短板劣勢,節約了成本;同時,企業成片更有利于打造當地特色產品,擴大對外知名度。
3.互聯網+信息服務,搭建交流平臺
運用互聯網技術和成果滿足家族企業生產、銷售等信息需求,促進資源信息和服務支撐體系的建設。同時打造信息服務平臺,整合企業信息資源,集聚服務資源,完善運行機制,形成企業售后服務平臺,提升服務能力。
4.完善物流配送體系,打造優質冷鏈物流
減少收費環節,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加強交通、通信等部門的協調聯系,保證交的通便捷和信息傳輸的暢通;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建立運輸導航系統,建設現代化的倉儲設施,改善制冷保鮮技術水平,在現有的物流基礎上,整合創新,打造綠色高效的可持續發展配送體系。
5.完善教育體系,加大支持力度
“互聯網+農業”背景下新意識轉變、新模式應用需要強大的教育體系作為支撐,為此加大對電商教育的投入,校內督促夯實理論知識,校外鼓勵實習實踐,力爭培養理論+實踐的復合型人才。同時,開設免費線上、線下培訓課程,普及互聯網知識和電商技能;建立服務站點,提供互聯網技術、人才知識幫助,讓出現困境的企業得以快速解決問題。
6.加大“互聯網+”宣傳,落實優惠政策
政府要加強對互聯網的宣傳和科普,引導當地村民了解互聯網的基本知識和相關政策,鼓勵農村家族企業積極參與進來,同時加大優惠政策的落實力度,減少企業土地使用等行政審批,提高企業增值稅的起征點,助力農村家族企業的發展,添加其活力。
參考文獻:
[1]劉天君.論我國家族企業的概念及類型[J].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15,(06):63-68.
[2]苗雨君.我國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障礙與途徑[J].改革與戰略,2012,(06):178-181.
[3]張赫.淺談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17):141-142.
[4]大山.《“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印發[N].中華合作時報,2016-05-17(A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