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雪潔
摘要:人才培養規格是高校按照國家政策和人才市場導向制定符合各專業教育培養目標的綜合素質要求,是學校人才培養的標準。準確的高校人才培養規格定位是實現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中心環節,是實現高校教育改革與內涵發展的關鍵。本文以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1+4+1”人才培養規格要求為例,從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體系優化、課證賽考教學模式改革方面闡述外語類院校人才培養規格的定位及落實措施。
關鍵詞:人才培養規格定位 人才培養方案 課程體系 教學模式改革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及政策的頒布與實施,高職教育迎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與廣闊的發展空間。
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在人才培養中堅持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具備必需夠用的基礎知識,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及實干、創新和創業精神;培養具有較強的崗位適應能力、職業遷移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外向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在此基礎上,發揮外語類職業院校的優勢,經過探索與實踐,提出 “1+4+1”的人才培養總規格要求,即一身正氣,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人文素質;具有外語聽說、中文寫作、信息技術應用、人際溝通四項通用能力;一項熟練的職業技能。
一、依據“1+4+1”的人才培養規格要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針對“1+4+1”人才培養規格要求,落實“專業群基礎、專業技能模塊、頂崗實習”三段式培養要求,指導完成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根據“3、3、4”設計原則,“明確3個前提”,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對應的職業崗位或崗位群,明確這些崗位或崗位群要求的職業技能,明確職業技能對應的核心職業資格證書;“設計3大課程體系”,即理論教學課程體系、實踐教學課程體系、考試考核體系,并且通過劃分按照通識教育模塊、專業模塊(專業群平臺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拓展方向課)、公共選修模塊設置課程體系;“完善4個支撐條件”,即校企合作、“雙師”及“雙語”型教師隊伍、實踐教學條件、教學質量保障系統。
二、依據“1+4+1”的人才培養規格要求優化課程體系
1、依托品牌專業群建設構建 “共性+個性”的課程體系
專業群課程體系建設根據專業群所面向的特定“服務域”,明確各專業之間的依賴關系,圍繞核心崗位的工作領域構建專業群核心課程,按照核心崗位涉及的工作內容確定課程內容,形成公共平臺與多個專業方向彼此聯系、相互滲透、共享開放的課程體系。落實“1+4+1”人才培養總模式的要求,以保證全面發展的公共必修課與公共選修課、滿足專業群基本規格共性要求的“平臺”課程和實現不同專業(方向)人才分流培養的“模塊”課程為主要形式,引入國際化課程標準與課程內容,重視外語及職業能力的培養,進行課程體系的整體設計,形成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的“共性+個性”的課程體系。
2、加強專業課程建設,突出理實一體化教學
專業課程體系搭建遵循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從職業出發,采用“平臺+模塊”的方式,突出理論及技術應用性的“通用技術平臺課程”、“專業技術平臺課程”、“專業技術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的專業課程實現迭代遞進的技術應用能力培養;以及突出技術應用與創新性的“專業實踐與創新”實踐環節,全程展開“一技之長”的培養。實施“教、學、訓、做、評”一體化的課程教學,實現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技能培養融合,課堂授課實現“一課雙師”(學校專職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共同實施),使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基礎知識與實用技能相結合、專業教師與企業實踐專家相結合。
三、依據“1+4+1”的人才培養規格要求完善課證賽考教學模式
1、創新教學模式,推動教學改革
學校制定并實施“課證賽考融合的教學改革計劃”,推廣課證賽考融合教學模式應用。學院教師積極創新第一課堂形式,如采用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模式;不斷豐富第二課堂內容,各教學單位通過發起成立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協會、技能大賽協會等社團活動,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多證書教育文化意識;探索以慕課為代表的在線課程形式的第三課堂,豐富實踐教學資源,實現資源共享,滿足學生移動學習的需求。
2、構建多證書教育校園文化,提高學生職業技能
根據教育部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的雙證書制度要求,學校堅持“學中用,用中學,精講多練,學用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增加實踐課程開設課時的同時重視學生資格證書的考取,將各專業學生報考的相關職業證書分為基礎證書、核心職業資格證書、拓展證書三個類別,并將執業證書取證審查寫入畢業資格審查制度,為多證書教育文化的實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3、引入競賽教學項目,豐富實踐教學資源
學校把技能競賽作為教學改革的助推器,構建三級競賽體系,將技能競賽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豐富實踐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校級競賽作為開放性的實訓教學項目,倡導學生參加競賽的籌備與實施工作,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企業通過冠名融入競賽過程。通過參與省市級競賽,鍛煉管理隊伍、教師隊伍,開闊學生眼界。加強同省內職業院校間的交流與合作,營造優質技能競賽資源互補、共享、共用的氛圍。
4、改革考試制度,重視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探索學分制教學管理改革,采用面試、實踐操作、作品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將學生取得的競賽獎勵折算為相關課程的考試成績及學分;為有意愿有潛質的學生制定競賽及實踐創新檔案和成績單,客觀記錄并量化學生組織參與競賽活動情況。加強考試制度改革,形成課證賽考教育文化,增強教學創新活力。
參考文獻:
[1]專業群背景下“共性+個性”課程體系的構建——以高職商務英語為例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J]. 2014 (10):24-25
[2]蔣從根,陳洪華,王萍.構建競賽體系與提高技能型人才質量研究, 管理觀察[J].2014(09):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