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業
摘要:小學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小學是少年兒童快樂成長的時期,小學語文課堂應充滿樂趣,教師應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構建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帶來的快樂、體會到語文教學的魅力,以便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和成長。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要適合新課改要求,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現狀;改進策略
教學方法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能力。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要求小學語文教學必須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智力得到有效提高,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1.教學方式落后。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開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教育部門出臺的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了素質教育內容。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應試教育仍占主導地位,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仍然起著決定性作用。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仍然是課堂的主角和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學活動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師生間很少進行溝通和交流。教師所運用的教學資源相對簡單,一般地還是教案、教材、粉筆、黑板等,教師所講解的知識通常不會超出教學大綱的范圍,學生所接觸的知識面較窄。
2.不能把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傳統的教學方式有機結合。當前,很多教師把運用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時髦的教學方法,不管教學內容是否適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中都要運用多媒體課件,但是卻沒有把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過多地運用容易使學生產生視覺疲勞,學生往往過多地關注熱鬧的畫面,卻忽略了重難點知識,不但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而且也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3.學生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組織能力是有限的,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味地講解,卻沒有明確地告訴學生哪些知識是重點、難點,哪些知識應該掌握或者了解,因此學生在學習時容易失去方向和目標,存在盲目學習現象,胡子眉毛一把抓,最終導致學習效果較差,不但浪費了教學時間,而且也完不成教學任務、收不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二、改進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
在新課改形勢下,教師要及時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1.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在新課改形勢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樹立先進的教學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在課堂上給學生創造自由發揮的空間,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
2.恰當運用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技術雖然有其獨特的教學優勢,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運用多媒體課件。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只能起輔助作用,而不能占主導地位,在具體運用時要恰到好處、適可而止,以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教師要認識到多媒體不是教學的全部,要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地播放一些圖片、視頻,利用現代化手段把枯燥、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以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如果過多地應用,會使學生產生視覺疲勞,反而不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3.通過課外活動拓寬學生的視野。語文教學不應簡單地局限于課堂教學和教材上,因為教材內容畢竟有其局限性,知識面較窄,學生的思路容易受到限制。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地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興趣活動,如課外閱讀小組,或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搜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使學生把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讓學生通過活動提高自己的語文素質。
4.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小學語文不是每一篇文章都特別精彩,很多課文介紹的是常識性知識。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平淡地講解,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逐漸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也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適時給學生提出教學問題,啟發學生的好奇心。創設的教學問題要難度適中,通過學生思考和教師的引導能順利解答出來,讓學生產生成就感,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問題太簡單不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起不到啟發作用,問題太難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同時,讓學生帶著問題開展學習,學生的學習目的會更加明確、更具針對性,從而增加學習效果。
總之,小學語文雖然內容簡單,但是在教學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為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要不斷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便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為學生以后更好地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巴桑央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對策探索[J].課外閱讀(中旬),2012(11).
[2]張再權.淺談如何有效提高小學語文的課堂效率[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