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華
摘 要: 新課程改革以前,高中物理實驗為了應試,老師們多數是“口頭教實驗”,很少讓學生親自做,主要原因是怕耽誤時間,其實恰恰相反,如果你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學生自己探究實驗過程,不但不耽誤時間反而節省時間,實驗高考分數比原來高了很多。本文就這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導學案 “自學” 指導 當堂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3-0156-01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教師若想教好物理,學生學好物理,必須抓住實驗的教學。新課程改革以前,為了應試,老師們多數是“口頭教實驗”,很少讓學生參與,主要原因是怕耽誤時間,其實恰恰相反,如果你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學生自己探究實驗過程,不但不耽誤時間反而節省時間,因為這樣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相當深刻,不用反復去“背”,實驗高考分數比原來高了很多。那么如何去做呢?
一、課前下發導學案,把學生直接導入“自學”的角色
首先給出該節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有針對性的“自學”。對物理實驗教學來說,教學目標主要分三個方面:(1)實驗目的——即本實驗要達到的效果;(2)根據實驗目的選擇合理的實驗原理和合適的實驗器材;(3)設計合理的實驗步驟。其次,本實驗的注意事項,主要是實驗儀器的選擇、使用。學生自學時,教師著重引導學習困難的學生設計實驗原理及實驗步驟,指導學生“自學”的方法,給學生自主學習創造良好物理環境與氛圍,引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學生盡快進入“自學”角色。
上課前幾分鐘時間對學生的“自學”結果進行檢測,對學生自學的成果給與肯定與鼓勵,對存在的不足給與補充和糾正。
二、指導學生識別和應用實驗儀器的能力
學生識別和應用實驗儀器的能力不僅是學生正確完成物理實驗的保證,也是以后在工作和學習中必需的最基本的能力,如生活中各種測量工具的使用無不需要這方面的知識。
開始幾次學生分組實驗,很多實驗儀器都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如游標卡尺、天平、電壓表等,教師要著重指導學生識別儀器的規格和性能,察看銘牌或說明書。著重弄清幾個問題:(1)測量范圍;(2)最小刻度;(3)零點及其調節方法;(4)使用方法。只有完全掌握以上四點,才能保證實驗精確的完成和儀器、人身的安全。
三、具體的實驗操作:教師的演示實驗和學生的分組實驗
學生通過自學清楚實驗程序后,在演示實驗中,可讓部分學生配合教師一起完成實驗,條件許可時,也可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在學生分組實驗中,教師要加強主導,既不能導得太死,又不能過于放松,要努力創造一個活躍、快樂、緊張、有序的良好氛圍。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1)加強示范操作。學生對教師的所做的示范操作的模仿是形成動作技能的最初階段,可減少實驗的盲目性。示范可采用投影、掛圖、示教板、實驗小組長等形式。(2)指導學生操作。實驗操作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如獨立操作、小組協作操作,放開式討論操作等。采取何種形式,要視實驗內容而定。在實驗中,教師要巡回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好的及時肯定表揚,使每一個學生都掌握物理實驗的基本操作方法。(3)引導學生創造性的操作。如學生通過做《測定小燈泡功率》實驗后,可布置:只有電壓表,無電流表,其它儀器自選,測定標有3.8V的小燈泡的額定功率。這個實驗的目的是,在給定條件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來完成實驗操作,這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操作能力。
四、指導學生處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
這個環節很重要,這是收獲的環節,不容忽視。通過辛勤的努力,實驗數據得出來了,那么如何分析處理這些數據,這些數據包含什么物理規律,能得出什么結論,是這個實驗的關鍵,也是這節課的關鍵階段,它直接關系到本實驗或者說本節課的成功與失敗。教師引導學生處理數據時要客觀、實事求是,通過正確的數據得出實驗結論,推導出物理規律。對個別誤差較大或錯誤的實驗數據,要幫助學生分析原因,找出原因所在。教師及時歸納總結、及時發現學生所思、所說、所做的合理因素,展示學生思維閃光點,集中分散意識,糾正片面錯誤認識,補進學生遺漏知識。真正做到學生“先學”而教師“后教”。
五、實地演習,當堂訓練
做完實驗后,要針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鞏固訓練,訓練題目要多層次、多方式進行,內容要精要緊貼本節課,即由易到難,由單一到開放。題目針對全體學生要有底線,要因人而異,哪些題全體學生必須要會,又要留有發展空間,讓好學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發展,讓中下等的學生能力得以提升,所以老師選題很重要,這要求老師要有很高的水平。
總之,在優化物理實驗教學的全過程中,讓學生在導學案的帶領下全身心進入“自學”角色,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物理實驗課堂教學方法,是把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放在首要地位,并交給學生一把開啟知識寶殿的鑰匙,為學生潛能的有效開發、智力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既減少了教師許多無意的勞動,更節省了學生死記硬背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益,加快了教學進程,更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李炳亭.高效課堂22條.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