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平
【摘 要】中職教育培訓的是社會適用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他們既需要有較高的動手能力,又要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針對這一要求,文章闡述了中職教育中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之間的關系,對常見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理論與實訓教學有機結合的策略。
【關鍵詞】中職 實訓 理論 探討
毋庸諱言,中等職業教育的對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中考落榜生。他們在認知能力、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及學習的積極性上一般較欠缺。這為中職教學帶來了較大的困難。中職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初、中級的技能型人才,需要使學生既有一定的理論知識水平,又要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實用技能。因此,在中職教學中探討實訓與理論有機結合的科學的教學模式成為重要課題。
一、中職教育理論與實訓的關系
中職教育重視實踐教學,注重培訓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在課程設置上,實訓教學在課時上的比例一般為50%~80%。但是,理論教學并不會因為占比較小就不重要。理論教學在中職教育中,是開展實訓的基礎,也在實訓的基礎上提高理論素養,進而在實踐中實現創新,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為依托、互為補充的關系。實訓課程是中職教育的重點,其目標是通過學生的實踐體驗增強應用技能。實踐是鞏固和檢驗理論知識的重要標準,也是理論認知的重要來源,學習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應用。中職生只有在有序、持續、科學、有效的實訓中,才能熟練掌握專業技能,奠定職業基礎。但是,一切實訓都是在理論課程的指導之下進行的,理論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于實訓過程中,它決定著專業發展的方向,也是實訓教學得以升華的依托。因此,在職教學要科學把握理論與實訓的關系,充分發揮二者在中職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二、中職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實訓與理論脫節
中職教學中的實訓與理論教學,都是依據實訓教材與理論教材來進行的。但有的實訓與理論教材契合度不高,致使在教學中實訓教學與理論教學無法做到有機結合。具體表現為,理論教材內容一般按照章節進行編排,而實訓教材則按照模塊編排,學生在學習某一章節的理論課程后,在實訓環節會遇到很多內容與理論教材不符的情況 ,導致理論不能很好地指導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也缺乏理論的依據[1]。由于中職生基礎知識一般較差,學習積極性也不高,主動探索的動機和能力不足,二者的脫節使學生很難科學高效地建立起知識體系,影響了教學效率和質量。
(二)雙師型教師缺乏
雙師型教師有利于將理論和實踐進行緊密結合,提高職業教育教學的效率。但目前由于許多中職學校建校時間還不長,有的由原來各種中等教育學校合并而來,加之雙師型教師培養開展的時間還不長,雙師型教師還比較缺乏。在中職學校中,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分別由理論教師和實訓教師來擔任。理論教師長期從事理論教學,理論知識較為豐富,但其長期脫離實踐,實踐經驗不足,導致理論教學的針對性也不強;實訓教師操作能力強,對各類機械較為熟悉,但理論修養一般不高,導致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知識的結合不緊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分工雖然明確,但兩個環節的教學理念、理論體系很難得到統一,銜接效果也不好,理論知識不能在實訓中得到很好的貫徹,實踐對知識的檢驗效果也難以充分體現。
(三)課程安排不科學
有的中職學校將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進行分階段安排,以學期為單位,理論教學課程結束后再安排實訓教學。這種安排導致兩方面問題,一是學生學習理論過于抽象,得不到實踐驗證,只限于理性思維活動,使理論知識掌握不夠牢固;二是在實訓過程中,由于對前期所學知識有所遺忘,導致實訓中缺乏理論的指導。
三、中職教學中理論與實訓相結合的策略
(一)加強理論與實訓教材的協調性
教材是開展教學的重要依據,針對理論和實訓教材統一性不強的問題,一是要對教材編寫進行統籌協調,保證其一致性。實訓教材的編寫要緊緊圍繞理論教材來進行,按照從易到難、逐漸深入、循序漸進的原則,以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為目的,增強內容的實踐性、可操作性,并刪減一些與理論教材重復的理論內容[2]。要著眼于當前社會的生產實際,以理論內容為核心進行適度拓展,豐富實訓的教學內容。二是與時俱進。當今各類技術更新換代較快,在教材編寫過程中要與時俱進,按照科技發展和現實應用狀況,常態性地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不斷將新發現、新進展、新發明、新技術充實到教材內容中,同時將一些落后的或即將面臨淘汰的技術進行刪除或壓縮。三是理論和實訓教材互相滲透。理論教材的編寫不宜過于抽象,而要適當增加一些生動的事例,同時對實訓環節中的內容有所提示;實訓教材也要基于理論依據,以理論教材中涉及的理論知識統領實訓內容。通過二者的互相滲透,做到協調統一,促進理論與實訓教學的融合。四是開發校本課程內容。每個中職學校都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學校要結合辦學資源優勢、辦學特色與地域產業特點,適度開發校本課程,以學校所在地的熱門產業為載體,推進理論與實訓教學效果。針對學生不同的認知能力,進行課程內容的分層次安排,在達成一般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通過選修教材,進行拓展和提高。
(二)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
1.創造機會讓理論教師參與實踐
加強理論與實訓教師的雙向交流,分層次、有步驟地組織教師換崗任職。理論教師通過參與實訓環節的教學,一方面指導學生理解操作的理論依據,增強操作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另一方面了解實踐過程中的理論要點與難點,進而對理論教學進行調整與提高;另外,增進自己的實踐經驗,檢驗自身理論修養,從而提高綜合素質。實訓教師通過參與理論教學,一方面增進自己的理論水平,認識理論在指導實踐、總結實踐和提高實踐水平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結合實例開展理論教學,可以增強教學的生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在具體方式上,可以讓教師一對一結成對子,互相參與對方的教學過程,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在達到一定水平的基礎上進行崗位輪換。
2.加強教研交流
學校定期組織理論教師和實訓教師進行教研活動,不斷總結教學中的經驗和不足,共同商議對策,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方式。經常性地聘請專家舉辦講座、報告會、專題培訓等活動,將先進的、前沿的教學理論引進學校。加強校際間的教研交流,學習外校先進的教學經驗,提高本校教師的綜合素質。
3.推進教師學習深造
組織教師到高職院校進行進修深造,深入高職院校的理論課程和實訓基地,系統學習教學理論和方法,強化教師的理論修養。安排教師到一線企業進行實踐活動,通過頂崗鍛煉等方式參與到企業生產經營實踐中去,了解企業實際運行模式,感性體驗企業管理和生產方式,對市場需求和產業規律進行深入研究,使理論和實訓教學緊跟時代步伐。
(三)理論與實訓課程的交叉融合
理論是對實踐的抽象分析,用于指導實踐;而實踐是理論的物化實現,是理論的檢驗過程,二者不可分割。在中職教學中,針對理論與實訓教學條塊式安排導致教學效率不高的問題,宜將二者進行交叉式融合。以理論課程為體系框架,以實訓課程為軸心進行課時安排[3]。首先,每上一節理論課,都要安排實踐性觀摩和實踐作業,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理解理論知識,并將知識立即應用于實踐環節中,增強感性認識,不僅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也初步掌握了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完成觀摩和實踐作業后,要進行理論總結,讓學生結合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的體會,對知識進行回顧和總結,并在反思和作業環節發現問題,在課堂上匯總并加以解決。其次,在實訓課中,要先對知識進行系統、概要地講解,使學生明白實訓與理論知識之間的聯系。要對實訓的步驟、方法、目標進行講解,讓每個學生都按要求制定課堂操作大綱。實訓課一般宜采用任務型教學的模式,每名學生都應該了解課堂上要達到的目標、要實現的操作成果。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穿插進行理論知識的詮釋和操作的指導,對較困難、較復雜、要求較高的教學內容,教師還應該進行演示教學,讓學生對操作要點有直觀性的認識。實訓課結束,要對學生完成任務情況進行檢查和科學評價,總結得失,并將其提升到理論的高度,使學生在理論和實踐能力上都能得到提高。
四、結語
雖然實訓是中職教育教學的重點,但理論教學也不可忽視。針對現實中二者有所偏頗的情況,應重點加強理論與實訓教學的有機結合。首先要加強理論與實訓教材的協調統一,為二者的結合創造條件;其次要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為二者結合提供師資支持;再次要注重教學環節的交叉融合,使理論與實踐的教學貫穿于全過程。
【參考文獻】
[1]王莎.初探中職電子實訓技能課程中的“學與做”[J].電子制作,2014(24):95-95.
[2]蔡洋宏.中職會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效結合初探[J].科教導刊,2013(34):156,185.
[3]龐雪芳.中職會計專業理論與實訓一體化教學改革與實施[J].課外閱讀,2011(07):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