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勇+魏迅鴻
摘 要: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問題,各大高校也十分重視在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但在實施過程中,貧困認定不統一、重資助,輕育人、困難學生“等、靠、要”心理現象等情況尤為突出。本文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管理學院為例,通過查閱文獻法、問卷調查法和深入訪談法,深入了解受資助人群,總結出當前資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對應的解決方法,旨在幫助貧困家庭學生順利入學和順利完成學業,促進教育公平的同時,使資助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資助育人 獨立學院 存在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 04-0133-02
一、調查方法與目的
為尋找、發現獨立學院資助育人工作存在的問題,在此次調研中,我們運用了問卷調查,詢問受資助學生建議與意見的方法,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管理學院為例,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了調查以及詢問了十五名具有代表性的受資助學生的建議與意見進行總結。本次調查問卷主要向管理學院受資助人群發放,95.3%為受資助貧困生,4.7%為非受資助貧困生,與此同時,對十五名具有代表性的受資助學生所在班級的班委進行了采訪,以保證此次調研的全面性。
本次調研主要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管理學院中的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班級為調查基點,研究資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貼近受資助學生的內心需求,詢問他們對于資助育人工作的意見以及建議,再通過詢問受資助人群的周圍人群,從多個角度看事情從而發現資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從根本上提出解決辦法,從不同角度開展資助育人研究,不斷探索資助育人的方法和途徑,最終提出并不斷完善資助育人新模式。
二、當前獨立學院學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經調查,受訪者在對于資助育人項目的意見問題中,62.11%的人認為有爭當貧困生的現象發生,43.16%認為評選缺乏客觀性的判斷,38.42%認為缺乏對偽貧困生的懲罰措施,18.42%認為有助長貧困生等靠要的思想。高校資助工作體系經歷長時間的探索和實踐,從很大程度上幫助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了學業,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但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貧困生群體人數越來越多,加之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環節過多,后期監督和資助后教育力度不夠,難免存在一些問題,為資助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增加了更多的挑戰。
1.資助工作簡單化
在當前的資助育人工作中,資助工作簡單化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把資助育人工作簡單化為“慈善資助”,認為資助工作的過程就是把國家、學校的相關資助費用發放和提供給家庭經濟狀況相對較差的學生以幫助其完成學業,其他一律不管,違背了資助育人的目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二是把資助育人工作簡單化為“金錢資助”,認為資助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貧困學生解決入學費、生活費的困難,只要這個問題解決了就可以了。殊不知,簡單的金錢資助只能解決受資助學生表面的困難,而忽略了伴隨經濟困難而可能產生的一些內在困擾,即并未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生的內在需求,無法從根本上達到育人目的。比如受資助人群的自卑心理,“等、靠、要”的無賴心理。
2.貧困認定難統一
國家助學金是資助項目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在資助過程中,由于貧困認定工作的簡單性、主觀性、死板性,以及相關評定貧困等級的偶然性及不全面性,會導致以下問題的產生。
2.1 同學相互比窮。實際工作中,申請資助人數往往較多,一些家庭狀況尚可的同學也摻和進來,真假難辨。于是,申請的同學紛紛在班級同學面前哭訴,比窮,最終依靠投票決定助學金的歸宿。
2.2 貧困證明材料容易造假。在開展助學工作時,所有申請資助的同學都要上交加蓋當地民政部門公章的《家庭經濟困難情況調查表》。按道理說,這種方法很有說服力。但是,“聰明”的家長會把調查表填在貧困線下,而當地干部也很樂意加蓋公章。
3.育人功能不突出
資助育人體系不僅具有經濟資助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還具有不可忽視的教育功能。比如,把助學金無條件地發放給貧困生,很容易讓學生形成“等、靠、要”的依賴心理,導致自立能力降低;在勤工助學方面,一是勤工助學的崗位大多屬“勞務型”工作,二是勤工助學只單方面為學生提供經濟援助,卻忘記在這一制度中滲入激勵學生自覺提高自身素質的成分;另外對于學生不愿意歸還國家助學貸款的行為側面反映了部分學生誠信意識不強。總之,各類獎助學金對促進學生全面成才的效用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一方面是由于學校缺少相應的引導教育,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學生片面理解了各項資助的內涵。三、資助育人工作發展新探索
1.資助育人幫扶新模式
經調查,在對貧困生選擇最有效果的幫扶方式中,75.79%的人選擇了技能培訓,44.74%選擇了學習指導,38.95%選擇了心理輔導。因此在之后探索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資助工作過程中,將重視綜合能力培養,提供“能力資助”;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現狀,制定資助體系內的學生能力提升計劃。其中可以包括開展成套的能力訓練課程、成立自立互助學生社團、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等;重視人格心理建設,加快“心理脫貧”。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凸顯的不良心理狀態,切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輔導勢在必行;重視感恩誠信教育和監督激勵機制,促進“良性循環”。針對資助工作中出現的弄虛作假、監督不到位等問題,需要資助體系完善關鍵的最后兩環,即后續教育和監督機制。
2.資助育人后續教育
經調查,在對于貧困生資助后續工作有待改進的問題中,71.05%的人選擇了誠信教育,61.58%選擇了感恩教育。可見,后續教育即感恩誠信教育。工作模式中改進的方法,一方面通過宣傳資助政策,宣講先進受助學生感恩回報典型事跡等形式,幫助學生樹立知恩圖報、回饋社會的意識。另一方面,建立誠信考核制度,資助管理部門制定嚴格規程,設置專人指導和監督學生資助申報的全過程,嚴肅處理捏造證據、弄虛作假的不誠信行為。
四、小結
社會對高等教育建設不斷提出新要求,高校學生特點不斷發生新變化,需要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不斷審時度勢,與時俱進,自我完善,持續發展。在“育人為本”理念指導下,完善高校資助體系各個環節,關注受助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人格心理健康以及感恩回報教育,才能確保寒門學子求學之路順利暢通,踏入社會后實現自我價值,也才是高校資助育人的真正目的,實現相對教育公平,資助結合育人,深刻貫徹“立德樹人”的理念。
參考文獻
[1]梁昌秀.“助人自助”視角下高校資助育人精品項目探究[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上),2016(11):27-27.
[2]張健兒.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社團的育人功能淺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13).
[3]朱建飛.基于社團化運作模式下的高校學生資助育人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