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廣連
摘 要 玉米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經濟作物,其產量和種植面積較大,營養比較豐富,能夠加工為多種農業產品,對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現代化農業的不斷發展,對玉米的栽培技術和要求與重視也在不斷提高。玉米栽培技術水平對玉米的質量與產量及其經濟效益影響很大,因此,要根據不同地區,對玉米栽培的不同階段采取科學的栽培技術,促進玉米的健康發育生長,從而為高產增收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 玉米;栽培技術;探討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19
玉米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糧食作物,種植范圍比較廣泛,對農業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探究先進的玉米栽培技術十分必要。玉米在生長過程中,不僅需要良好的光照、溫度等自然條件,更需要一定的新型栽培技術,促進玉米健康生長,進一步提高玉米的產量和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1 玉米栽培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1.1 品種選擇存在弊端
玉米品種的選擇是否合理,對玉米產量和質量的高低很大[1]。因此,在選種上,要做到科學合理,應選擇穩產增收、抗病蟲害、抗倒伏的玉米品種。玉米質量除了與遺傳基因有關以外,還與當地的水分、溫度、光照等自然條件有很大關系,在選種上要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既要玉米種子本身具有較高的質量,也要充分適應當地的環境。近年來,由于在選種上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結合不科學,導致玉米的成長和產量急速下降,非常不利于實現高質、高產的玉米栽培技術。
1.2 土壤翻耕不到位
土壤是玉米栽培、生長的重要條件,由于玉米生長周期長,需要更多營養供應,其根須生長較長,能夠深入土層[2]。為了保證玉米根須從土壤深處汲取玉米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應保證土壤土質疏松。從目前來看,在玉米栽培過程中,土壤翻耕不到位情況較為普遍,致使土地板結、過硬,出現了扎根淺、抗倒伏能力弱等現象,玉米根須無法更好地深入土層吸收養料和水分,嚴重影響了玉米的質量和產量。
1.3 缺乏合理的種植模式
在玉米的栽培過程中,需要結合當地的具體種植條件和特點,采用科學合理的種植模式。然而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發現,農民在玉米的栽培過程中,為了追求產量,采用了不合理的種植模式,密度過高的情況時有發生,在生長過程中,只靠著栽培經驗控制栽培密度,缺乏一定的專業技術標準,導致生長空間、幼苗發育和通風環境不好,最終影響玉米的產量。要根據玉米的品種和當地常年氣候進行合理密植,水多、肥多、地力條件高的密度要小些,矮小的緊湊型品種密度應大些。高密度玉米植株對水分和土壤養分需求較高,以及植株之間又相互遮光,影響光合產物的積累,很容易形成空稈。種植過稀則不能充分吸收水分和養分很難達到預期的產量。
2 提高玉米栽培技術分析
2.1 科學選種
在玉米種植之前,科學選種是關鍵,這也是玉米高產、高質的重要保證[3]。首先,要精心選擇良種,一定要從正規農資部門選購,了解玉米品種的相關信心,如生產日期、品種質量、品種純度、凈度,并且進行試驗,檢查其發芽率。此外,要對種子進行適當處理,做好玉米種子包衣工作,在播種之前,要正確粒選,粒選后再晾曬一兩天,有利于提高種子發芽和出苗率。其次,要深入分析當地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因地制宜,選擇適應當地生長條件的玉米種子。最后,盡量選擇雜交品種,因為雜交品種可以更好地適應當地環境,抗病、抗蟲、抗逆能力較強,還能夠應對自然災害,對提高玉米產量作用很大。
2.2 施肥技術
在玉米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肥料,除自然的光照、水分等條件外,還要科學施肥,這是保證其茁壯生長的必要條件[4]。如果施肥不合理、不及時,很可能影響玉米的生長,更會減少產量。玉米生長的每個階段需要的養分也有所差異,施肥也會明顯不同。要根據玉米的生長過程對具體營養的需求情況,合理施肥。玉米施肥一般主要包括施足底肥、早施苗肥、重施穗肥、補施粒肥等。每種施肥類型對肥料的使用量、營養成分的需要也不同,要根據具體的環境、玉米生長的具體需要,合理選擇施肥的劑量、施肥時間以及施肥方法,滿足其高產、高質的具體需要。
2.3 合理灌溉
玉米本身是一種抗旱能力較強的糧食作物,一般種植地區雨量適中,就可以滿足其生長需要。但在玉米的播種時期,如果嚴重缺水,就會直接導致其生長受阻,影響產量。因此,在雨水較少的干旱地區,就要合理灌溉。根據玉米生長不同階段對水量的實際需求,選擇合理的灌溉方式,如噴灌、滴灌等,以保證玉米生長健康。
2.4 科學耕作播種
在選種工作結束后,就要科學合理地種植,這也是保證玉米健康生長的重要環節[5]。首先,要確保土壤耕翻到位,保證玉米根須能夠深入土層深處,吸取所需的營養和水分。其次,要選擇良好的天氣播種,這對于提高玉米種子的發芽率和出苗率具有重要作用。要根據當地的氣候和自然環境準確判斷,選擇最佳播種時間。當土壤耕作層內溫度穩定在7~8℃時,就要開始準備播種玉米,從時間上來看一般播種最佳時期應在5月1日-5月10日,但還要根據春季氣溫情況和當地的情況來確定。從地形來看,一般在平原地區,會選擇春季早播的方式,效果較好;在丘陵山區,春季氣溫較低,不適合早播,因此要適當推遲播種時間,等到溫度達到播種的要求,并且相對穩定時再播種。最后,合理選擇種植模式。根據玉米品種的生長特點,枝葉繁育特點,需要的生長空間情況,合理選擇種植模式,保證玉米間距合理,密度適中。這也是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的重要保證。
2.5 科學防治病蟲害
在玉米栽培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至關重要,這也是保證玉米健康生長的關鍵。通過對玉米栽培、生長情況的調查發現,玉米在生長過程中,病蟲害情況時有發生,對玉米生長和產量的影響非常大,甚至會造成幼苗死亡,降低玉米的經濟效益。一般情況而言,玉米病蟲害多發生在高溫潮濕的季節,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適宜病蟲害滋生,而在玉米苗發育階段,本身的抵抗能力較弱,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因此,在幼苗發育初期,就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首先,要隨時檢查玉米生長情況,以便及時發現病蟲害,及時處理。其次,在雨季,特別是雨量較大的時期,要做好田間排水工作,水量過大不僅會誘發病蟲害,對玉米的生長也極為不利。最后,對于玉米病蟲害問題,要以預防為主,治理為輔,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在盡量不危害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采取一定的科學手段和生物手段進行預防。對于已發生病蟲害的區域,要使用效果較好的藥物進行治理,盡量降低藥物的毒性,既要環保,又要真正解決病蟲害問題。以促進玉米的正常生長。
3 結語
隨著農業的快速發展,玉米種植范圍的不斷擴大,玉米的經濟效益對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為了進一步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促進玉米種植的快速發展。根據玉米栽培的自然條件和地區特點,合理選種、科學耕作、強化田間管理,不斷提高玉米栽培技術水平,增加產量、質量和經濟效益,這對于我國農業的發展和進步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存鋒.淺談玉米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3(24):139.
[2]張娜.淺談玉米栽培技術要點[J].農民致富之友,2013(16):123,209.
[3]黃志.淺談玉米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3(16):136.
[4]汪文麗.淺談玉米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與常見病蟲害防治方法[J].農技服務,2016(14):94,110.
[5]張艷銘.淺談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中國農業信息,2016(22):120.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