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鐘愛
【摘 要】數學本身枯燥無趣,學生的學習興致不高。所謂的情境教學,是將學生引入到一個具體情境中,激起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熱情,對促使學生積極有效參與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趣味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快樂學習,進而上活數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情境;課堂教學
灌輸式教學模式,會讓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狀態,極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由此,教師必須改變創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為學生創設趣味情境,為學生營造一個趣味、活躍的數學學習氛圍,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活躍學生學習氛圍,激活參與意識。
一、創設游戲情境,激活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內容枯燥無趣,如果教師還是一味的引導學生機械聽講練習,只會讓學生愈發的抵觸學習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的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創設有趣的游戲情境,讓學生可以在游戲中邊玩邊學,以更好的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學習。
例如:在教學“多位數乘一位數”時,教師在和學生共同探究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知識后,為激起學生的興趣,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游戲情境。首先教師在黑板上繪制了一個方格圖,在每一個方格中都寫有一個數字,并且準備了兩個軟拍子。師:同學們,現在我會為你們出一道練習題,而這些練習題的結果就是這方格圖中的其中一個數字,你們快速反應計算,最后用手中的拍子拍到準確的數字。看誰反應得又快又準。游戲中教師給出一個問題“12×2=”,兩位學生代表迅速反應,并快速的拿起拍子,拍向數字“24”。之后,教師對這兩位學生給予了適當的表揚。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也更加的高漲,都很主動地進入到接下來的游戲活動中。
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游戲情境,很好的激活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并讓學生享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了學生有效參與。
二、創設操作情境,鍛煉學生動手能力
很多數學內容存在著很強的抽象性,學生很難理解掌握。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的創設一些操作情境,給學生創造出一些動手操作的學習空間,進而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直觀化,更好的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與提高。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知識時,換了一種教學方式,選擇從學生的主體出發,創設了一個操作情境,組織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學習。首先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些不同的平行四邊形紙片,讓學生自己利用手中的學習工具,去探索研究。這時,有學生想到用直尺測量一下這一圖形的對邊的長度,經過測量,這兩條邊大致都是12厘米的長度,于是,學生們得出一個大膽的猜想:平行四邊形這一圖形中的對邊相等。還有學生想到用細線代替直尺,來對比測量,驗證一下這兩條邊的長度是否真的如猜想那般相等。學生們,就這樣主動的動手探究,很好的了解了這部分知識內容。
操作情境的有效開展,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靈活的動手情境,促使學生積極體驗知識生成,感受數學的魅力。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很好地活躍了學生數學思維還在很大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創設交流情境,促使學生有效參與
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性,每位學生的思維都是獨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的利用學生這一點,創設交流情境,組織學生互相交流探討,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可以互相發表自己的意見,更好的促使學生溝通交流、互相學習,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參與。
例如:在教學“倍的認識”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對“倍數”認識時,選擇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教師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和諧的交流情境,讓學生可以有機會互相交流溝通。這時,學生們開始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結組,并小組內互相交流探討。此時,有一小組的學生準備探索一下有關2的倍數的知識內容。該小組中,有一學生開始向大家發表自己的見解:我舉了1到20這個幾個數據,我發現偶數都是2的倍數。隨后我又嘗試計算了100到200的這些數據,發現只要是2的倍數的數都是一個偶數。很快又有學生說:“我很同意你的說法,我的觀點是只要個位數字是0、2、4、6、8這其中的任意一個數字,這個數就一定是2的倍數。”……學生們就這樣積極的討論著,無形中從他人身上學到很多,很快便得出一些結論,并積極的進行驗證思考。隨后,學生們又開始交流探索有關5的倍數的知識內容。整個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們表現得都很主動積極。
交流情境的開展,為學生創造了溝通交流的機會,讓學生有機會互相學習,相互幫助。這種教學方式,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推進了學生主動思考。
總之,情境教學魅力無限。在今后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更加注重聯系學生實際,創設一些趣味學習情境,讓學生可以身臨其境的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體驗快樂學習。
【參考文獻】
[1]周彥琴.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淺析[J].學苑教育,2016(24)
[2]潘洪榮.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