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娟
摘 要 信息時代互聯網和手機的普及給傳統媒體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人們對傳統媒體的發展趨勢產生了擔憂,傳統媒體如何在借鑒中實現突圍,只有轉變思路觀念,加強優勢互補,融合時代特征,逐步推進傳統向新興的融合發展,這樣媒體行業才會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 信息時代;傳統媒體;新媒體;融合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7-0121-02
21世紀影響人類生活的發明發現,對人類日常生活影響排行第一的是智能終端的出現,它取代了人類日常生活中所必須的常用工具,如手表、日歷、記事本、計算機……。同樣,伴隨著信息網絡的全面覆蓋,智能終端也取代了通過看電視、報刊,聽廣播節目等獲取信息的“傳統”方式,傳統媒體——報紙、廣播和電視因此面臨著信息時代以“傳播、定制、互動”的新興媒體沖擊,面對這一現狀,人們對傳統媒體的發展趨勢就產生了擔憂,一場新舊存亡之爭辯便產生了,媒體行業需要在新形勢下逐步由“傳統”向新興方式革新。
1 傳統媒體面臨的困境和優勢
1.1 傳統媒體受制于內容傳播方式而帶來的發展困境
傳統媒體受制于信息單向傳播的方式,受眾無法參與到傳播過程中,無法全面滿足受眾的需要,作為媒體生存根基的廣告份額也逐年下降,傳統媒體遇到發展的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以電視、報刊、廣播為代表的三大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都是單向、線性的傳播方式,報紙新聞是以文字傳播為主,廣播新聞主要以聲音傳播為主,電視節目時段固定,傳播內容信息單一,受眾無法主動選擇,只能被動接受,缺乏雙向互動機制,受眾對接受信息進行有效反饋能力弱。在信息時代,還存在著信息內容從采集、存儲、加工、處理等技術層面無法滿足信息時代的“大數據”信息資源高效利用的需求。另外,作為媒體生存根基的廣告份額也因受眾群體的減少而逐年下降,直接關系到傳統媒體人才生存。
1.2 傳統媒體具備新媒體不可逾越的行業優勢
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作為政府主導下的輿論工具,作為大眾傳播報道工具,一直以來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斷發展,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具有健全的機構和成熟的行業體系、專業的媒體采編隊伍,有著較為成熟的受眾群體,因而更成熟,更成體系。這些資源和優勢對新媒體來說,是非常寶貴的。
第一,信息來源。網絡媒體傳播渠道便利,但在法律上和體制上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導致網絡媒體行業傳播的內容缺少監管,規范化道路的歷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改變。因此,新媒體絕大多數信息的第一來源仍是傳統媒體。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傳統媒體為新媒體的發展提供了內容上的支持。傳播內容的公眾認可度、可信度和權威性是眾多網站新聞、微博等網絡媒體所不能及的。
第二,采編隊伍。經過長久發展,傳統媒體行業采編隊伍不管壯大,在健全的行業體系組織下鍛造了專業、敬業和具有較高職業素質的記者隊伍,這是傳統媒體“內容為王”的基本保障。早期的新媒體多是因特網技術人才,這些技術人才和專業的新聞采編人員在信息采集和發布上不能相提并論,且這些人才缺少政策支撐、缺少專業培訓、缺少成本觀念,在短期內很難提高專業素質能力。傳統媒體的采編經驗、采編方法、采編手段等,都是新媒體目前未能廣泛推廣的。
第三,受眾群體。從受眾的特點來分析傳統媒體的發展趨勢,從受眾角度來考慮媒體發展的現狀,受眾年齡構成、文化程度、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媒體行業的發展。新媒體傳播受眾群體主要是文化程度較高、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少、青、中群體。而對于還有其特殊性的群體,比如少數民族集中的地區、經濟相對落后和教育水平也相對滯后的欠發達地區,互聯網的觀念和態度方面存在差距,傳統媒體有著新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而且影響的歷史久遠,深入人心。
2 傳統媒體的發展思路
2.1 融合新興技術是傳統媒體持續發展的必由
之路
新媒體需要發展,必須和傳統意義上的媒體行業優勢結合,這是新媒體的一條重要出路[1]。而傳統媒體必須抓住向信息時代傳播為主的時代特征,逐步新媒體化,“新舊”合作、融合發展、合作共贏是媒體行業發展的趨勢,也是媒體行業不斷深入發展的必由之路。“傳統”與“新興”歷來均是時代不斷前進的自然規律,因此,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并不是時代發展的兩種產物,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發展革新的過程,是媒介形式、傳播渠道、接收方式等方面進行革新的必然趨勢。互聯網已經成為當前有效提高傳統媒體到達率的重要載體,以手機為代表的智能終端是當前受眾高效接受信息主要工具,傳統媒體在過去的時代是強大的,在信息時代同樣可以通過互聯網傳播,融合信息加工、傳播、互動等新興技術,發揮自身在內容生產、品牌傳播等傳統領域的內容優勢,使得自身取得長足發展而變得更為強大。因此,傳統媒體融合時代的新技術,是行業發展必然趨勢,也是不斷發展的必由之路。
2.2 彌補行業劣勢是傳統媒體發展的潛在需要
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等媒體傳播方式各具特點和優勢,傳統媒體以“內容為王”,具備內容優勢;新媒體以“傳播為王”,具有傳播優勢,傳統媒體行業要生存,最大和最重要的途徑是彌補傳播劣勢,發揮內容優勢。信息的產生尤其重要,但信息要生根、發芽、傳播,能否有效、便捷、快速的傳播,能否滿足受眾獲取信息的需求,決定了媒體行業的績效和長期生命力,多種媒體形式形成優劣互補才可能實現強強聯合[2],優勢互補是傳統媒體行業發展的潛在需要。
傳統媒體在專業采編隊伍的努力工作下,內容的準確度、認可度均是目前新興行業中自媒體由非專業、個體產生的內容質量不能相比的,新媒體相對內容稀缺存在劣勢,但具有信息的自我繁殖與擴散能力較強,比傳統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靜態、線性傳播方式更為靈活、快速,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內容的不足,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創造了具有巨大競爭力的內容傳播優勢,這是非常明顯的各自優勢,傳統媒體能夠打破傳播瓶頸,依托自身的政策優勢,彌補自身的傳播優勢,是傳統媒體行業發展的潛在需要。
2.3 資源重組是傳統媒體行業發展的根本所在
傳統媒體傳播劣勢明顯,但其內容優勢短時間內不可動搖,仍然是一段時間的主流而難以取代,受眾對傳統媒體信息質量的信任,是傳統媒體行業長期受大眾青睞和保持主流而不落伍的根本[3],在當前行業發展趨勢下,國內各媒體行業正在加緊資源重組,傳統媒體行業的發展必須繼承其內容優勢,更直接與更有力的表現方式將重組資源進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形成共同體,這是傳統媒體行業發展的根本所在。
分工有序是傳統媒體資源重組中最重要的一點,既然信息傳播的重要性不亞于信息內容本身,傳統媒體必須更加專注于自身優勢,合理利用重組資源,在保護知識產權和合理分配利益基礎上,對重組資源進行業務鏈分工,分工提供原創內容、打通傳播通路,受眾便可以享受信息時代信息傳播的便捷性的同時,獲取到最為可信、有效的原始資訊,最大程度上實現原創內容的應有價值。
2.4 做大做強是傳統媒體行業發展的潮流趨勢
大多數人能接受的媒體才能被稱為社會的主要媒體,信息傳播的大眾化才能主流化,小規模算不上主流化,雖然傳統媒體行業仍然處于媒體的統治地位,但受信息傳播的瓶頸影響,未來的發展任重道遠。在信息時代,媒體發揮的作用絕不僅僅是信息傳播。當媒體節點達到一定規模后,就會產生“梅特卡夫”指數效應,即媒體傳播效用與節點數量的平方成正比,即需求創造了新的需求。建立小規模的新興媒體算不上主流化,規模越大的媒體發揮的作用越明顯,國內幾個主流媒體均是這種模式的代表,在媒體宣傳的戰場上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按照區域內集約建設思維,融合發展,構建規模超強的“媒體航母”,才能真正發揮出媒體陣營的最大效用。
3 傳統媒體在借鑒中實現突圍
傳統媒體是否進入發展的衰退期,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實現突圍,而拐點實際上是傳統媒體崛起的起點[4]。只有按照數字化時代新的媒介產業發展邏輯去打造新的運作體制、運作結構、盈利模式,發揮傳統媒體優勢,彌補自身傳播方面的劣勢,才有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突出重圍,才能承擔起推動媒體產業發展的歷史重任。
參考文獻
[1]郭全中.傳統媒體轉型的難點與對策[J].傳媒,2011(4):68-70.
[2]邱岑.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音樂節目內容轉變與融合的思考[J].視聽縱橫,2014(4):108-109.
[3]薛春.網絡傳播視野下的新受眾分析[J].大視野,2008(10).
[4]李歡.在新媒體環境下從使用與滿足理論分析受眾娛樂化現象——以“廣播研究項目”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