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莎莎+王瑩瑩
摘 要:音樂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音樂不但可以很好地啟發兒童的智力、陶冶兒童的情操,還對兒童健康成長和情感道德的建立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音樂教育對于兒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音樂教育對于特殊兒童來說,依然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列舉一些典型的教育案例,淺談一些音樂教育對特殊兒童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音樂教育;特殊兒童;集體意識
一、研究背景
新小班開班,發現班上一名女孩存在語言障礙,該幼兒名叫菲菲(化名),出生于2011年3月,在開學之前我們已經通過園長了解到我們班里即將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孩子。小菲因為語言表達能力的不足,班里的其他小朋友聽不懂她的話,所以在班級里沒有朋友。平時生活中,我們老師也很難聽懂小菲的話語,只能從她的表情猜測她想表達的意思。為此,我們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小菲身上,希望小菲能夠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二、語言障礙幼兒的主要特征
1.生理上的障礙
語言障礙幼兒因為不會說話,因此不能像正常的幼兒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在交往和語言表達上都存在很大的問題。因此,語言障礙幼兒在幼兒園生活和學習中的每一個細節都需要大人謹慎的注意,稍有不慎,可能會對她造成很大的傷害。語言障礙幼兒自理能力較正常,能自己進餐、如廁、穿脫鞋褲,但在進餐和洗手的衛生習慣方面還有待培養。
2.心理上的孤獨
語言障礙幼兒雖然在語言上存在障礙,但是他們的身體發育與同齡幼兒一樣,能自如地玩耍各種玩具。由于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上的欠缺,很多時候他們喜歡一個人做事情,經發現主要問題是其缺乏集體意識,注意力不集中,規則意識很淺。
3.音樂上的敏感
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語言障礙幼兒對廣播操音樂極為敏感,音樂一響,他們就會自動地跑過去站在隊伍的最后跟著音樂手舞足蹈,并且音樂停止,就立刻離開做操位置。可以看出,他們對音樂非常敏感。
三、音樂療法的具體實施方法
音樂療法是最古老的治病方法之一,現今有越來越多的醫療從業人員重新發現聲音在治病和調整身心平衡方面的功效。主要有以下3種方式:
1.音頻刺激反射療法
巴甫洛夫從實驗中得出:條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外界刺激與有機體反應之間建立起來的暫時神經聯系。從平時的觀察中了解到,菲菲對音樂非常敏感,因此,我們對菲菲采用了“音頻刺激反射療法”。
2.旋律歸位秩序療法
音樂是一種聲音藝術,它通過有組織的聲音來表達思想感情,形象生動地反映社會生活,所以音樂又被稱之為情感藝術。幼兒一日作息時間是依據幼兒的心理、生理特點科學合理安排的,幼兒期是萌生集體意識和形成初步規則意識的重要時期,是一個充滿活力、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和具有極強可塑造性的生命階段。
3.音樂游戲融合療法
幼兒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游戲,它蘊涵著意味深長的教育內涵。音樂游戲是在音樂伴隨下進行的一種有規則、以發展幼兒音樂能力為目標的游戲活動,它把豐富的教育要求以生動有趣的游戲形式表現出來,幼兒在聽聽、唱唱、動動、玩玩當中掌握了一定的情感、知識與技能,在不知不覺中滲透了審美教育和社會教育。
四、研究收獲
通過近一個學年的培養,菲菲已經能與正常幼兒一起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通過音樂教育增強了菲菲對外界的自信,給予了她一個嶄新的世界。初步呈現以下效果:
1.形成了集體意識
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教導,菲菲現在聽到提示音樂已經能自覺回到屬于自己的位子或者教師身邊,雖然偶爾還是喜歡一個人跑到其他地方,但是只要音樂一響就能立即回來,同時也會安靜下來,聽從教師的教學活動。
2.領會了規則意識
經多次的強調和指導,菲菲現在聽到《水晶音樂》時會自覺、安靜地做一些生活中的事情,聽到《兒童進行曲》時會自覺同其他幼兒一起整理收拾并集合。但是她的區域規則還有欠缺,在進行區域活動時會不停地穿梭在不同區域中,不能堅持在一個區域中玩耍,教師要在今后的日子里培養她的專注力。
3.愿意積極開口說話
最初的菲菲只會使用不同的眼神和表情來表現自己的心情和需求,就連哭也不會發出一點的聲音,經過教師的“兒歌哼唱開口療法”,她嘗試著用“嗯”來表示“我想要這個東西”;或者使用簡單的詞語“嘻嘻”來表示“我想去小便”。有時餐后活動時,菲菲會很認真地拿著一本繪本,指著一條魚嘴巴做著口型,發出輕輕的聲音“魚”,我們發現后非常欣喜,因此我們多利用餐后活動的時間,讓她在繪本中尋找熟悉的圖案,并嘗試學說更多的詞語或短句。
4.交往能力有所提升
良好而系統的音樂教育不但可以給予特殊幼兒更多的關心和愛護,還可以促進特殊幼兒良好審美觀的形成,啟發他們的心智,以便達到幫助特殊幼兒更好地生活的目的。托爾斯泰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藝術感動人的力量和性能就在于把個人從離群和孤單之中解放出來,就在于使個人和其他人結合在一起。”
參考文獻:
[1]蔣風.兒童文學概論[M].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82.
[2]樸永馨.特殊教育辭典[M].華夏出版社,1996.
[3]徐云.兒童早期教育與訓練[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4]王士元.語言的探索[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5]銀春銘,于素紅.兒童語言障礙及矯正[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