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實軍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能夠加強學生的文化基礎,其中所具有的人文特色魅力,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因此,從小學階段就要注重語文教學,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學生成為社會有用人才。本文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影響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因素,并進一探討了加強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人文素養 培養
一、語文與人文素養
1.什么是語文
簡單說來,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及文化的簡稱”。語言里面又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我們知道口頭語言比較隨便隨意,而書面語言比較規范準確。同時,語文也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這也要求我們能將語文課本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2.什么是人文素養
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為對象、以人為中學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那么,素養就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中所形成的一定的思想。
3.兩者之間的聯系
語文是各個學科學習的基礎,也是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途徑。可以說人文精神的培養和語文的學習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
二、小學生的人文素養現狀
1.不能深刻地理解知識
小學生剛剛接受系統的教育,理解能力有限,對于文字僅僅處于認識階段,不能靈活的運用,在學習時面臨很大的困難。而培養人文素養首先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豐富的知識作為依托,這些都是小學生不具備的,而一味的灌輸教育只會產生相反的效果,不利于培養小學生的人文素養。
2.有同情心和愛心,同時也有很多負面情緒
小學生都喜歡熱鬧的環境,愿意跟其他同學一起玩耍,而且富有同情心和愛心,能夠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同學,也樂于照顧小動物。這些與老師和家長平時的教導是分不開的。在課文中也有很多助人為樂的例子,小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對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一定的幫助。但是遇到比自己學習好的同學,同時還得到了教師的表揚,此時小學生會流露出強烈的嫉妒情緒;當教師批評自己時,又會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這是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發育不健全,一切出于本能反應,無法判斷事物的是非對錯,也不能調整自己的情緒。這些負面情緒有礙于人文素養的培養。
三、提高小學生人文素養的方法和途徑
1.教學過程滲透人文素養
首先我們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我們知道教師很多都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給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只是接受知識的工具。學生機械地接受,被動地學習,何來人文性?在新課改下,我們應該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師生之間做到平等的交流學習。
2.教師的人格感召力
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那么教師一定要發揮人格魅力。教師的人格可以從思想、道德、行為、氣質、知識、能力這些方面體現出來。教師的人格越高尚,就會對學生的感染力、號召力越強。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磁場,吸引著不同的人,教師的磁場是非常強大的,因為小學生的思想并不成熟,對社會的了解并不深刻,教師對其的影響是非常大且深遠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和模仿的對象。所以說小學語文教師必須不斷奮進,擁有高度的事業心、使命感、責任感。
3.語文課本培養人文精神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有著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歷史文化底蘊。我們說學史可以明智,通過學習古代的優秀文學作品,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我們可以從古代的《詩經》《論語》,以及唐詩宋詞、明清小說中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讀或者書寫這些優美的篇章。當然,我們不能說祖先留下來的都是好的,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在對古代文化的篩選中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古代文學中學習到優秀的文化知識。
4.走進生活,感受人文精神
現在很多學生在學校表現得很自私。主要就是因為現在基本家里都是一個孩子,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皇上,很容易養成自私的毛病。所以只有讓學生走進親人,感受濃濃的親情,才能理解父母的艱辛。教師可以布置一個作業,讓學生回家給父母洗一次腳。很多學生不樂意這樣做,感覺父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自己的所有要求父母也應該全部達到,卻不懂得感恩父母為自己做的一切。只有讓學生在家庭中做一個合格的子女,才能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親情,才能享受、珍惜這份親情。
5.語文實踐,提高人文素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因材施教。有的學生喜歡朗讀古詩,品味詩意,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練習朗讀,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可以開展語文活動比賽,比如書法比賽、作文大賽、演講比賽、辯論賽等,讓學生在比賽中感受濃濃的文化氛圍,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人文科學講座,讓一些經驗豐富的教師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或者對古代、近代名著的理解。可以組織學生去春游,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川,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本上的知識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應該從生活中去感受祖國的美好。
6.文化建設
學校可以在不同的墻壁上設置一些名言警句、歷史文物、外國文化等,讓學生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只有當學生感受到藝術的美、人性的美,才能使他們不斷學習,做一個符合現代化要求的有文化素養的人。在課堂上,教師需要通過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為學生創造如癡如醉的情境。通過多種方法,如朗誦古詩、作文大賽、演講比賽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新一代有才華、有思想、有文化底蘊、有人文精神的學生。在小學這個剛對世界有認知的階段,好的學習氛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需要家長、社會、學校的共同努力。少年強則中國強,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傳統留下來的文化是不可磨滅的。一個民族一定要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這種民族精神要從小培養,并且要一直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嚴夢丹.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合理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0):
200.
[2]劉建麗.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18):54-55.
[3]陳霞.整合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0):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