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銳
【摘 要】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把過去的“教師教”與“學生學”變為“師生互教互學”。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性越強,互動性越高,學習興趣也越高,學生學習自信心也越強,學習效率也越高,教師上課也越輕松。
【關鍵詞】數學;課堂;互動
傳統的教學過于注重教師的教,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注重學生的學,重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與個性的發展。倡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體驗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要提高數學課堂的互動性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合作學習的過程也是人際交往互動、情感交流、思維碰撞、信息溝通、資源共享的過程。而交往是這個過程的支持系統。學生自主活動與人際合作需要相互支持,平時良好的師生關系,同學間相互團結、友好關系,有利于教師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這樣才能使其樂于發表自己的意見,進行大膽地猜想、探索,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要提高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人際交往關系,需要教師公平、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才能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嫉妒心理。在學生有困難時,教師要主動地傾力相助,細心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異常言行,及時與學生談心。消除學生對老師的敵意與戒備心理,化解同學間的小矛盾。要理解學生,寬容學生。只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崇高的人格魅力、班集體的溫暖,才能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地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教學活動。
二、創設好的數學問題、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更有意義。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等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為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指導學生善問。為此,應在課堂上給學生適當地點撥、示范,指導學生提問的方向和思考問題的途徑。教給學生正確的質疑方法。在教學設計上,應多給學生一此探索、猜測的空間,逐步養成學生的問題意識。由于創新源于問題,問題生于情境,要使學生能提出好的問題,就必須為學生創設一個好的問題情境來啟發學生思考。
數學情境的創設,其素材可以源于生活,源于數學本身,還可以源于其它相關學科。在此過程中,通過給學生呈現刺激性的數學材料信息,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啟迪思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發現欲,產生認知沖突,誘發質疑猜想,使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離開了數學情境的創設,數學問題的產生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因此,創設數學情境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合作學習的欲望,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創新思維。
三、多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
數學課應是活動課,通過多開展數學活動,豐富教學形式的多樣性,調動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學習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樹立參與意識、合作意識。數學課應盡量為學生創設交流與合作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能交流地學習數學和學習數學地交流。其中后者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學生在這一系列過程中,要內化數學語言,并學習用其反映自己的思考,將語言與思考邏輯地連接于數學世界,從而促進思維的發展。因此,數學課應盡量創設獨立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機會,促進學生積極地學習。
在小組數學活動中,學生獲得的不只是知識的技能,更重要的是獲得合作的快樂、學習的方法等。課堂互動的成敗,關鍵要看教師是否敢放手,是否會引導。首先教師要敢于放手。剛開始開展數學活動時,學生會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探索,不知如何表達、交流,課堂秩序有時較混亂。但教師要把“眼光放長遠些”。要敢于放學生,信任學生,讓學生自由探索、自由討論、猜想。同時,要把活動的目的與要求明確地告訴學生,使學生朝著預定的目標發展,使課堂互動性更有效。要防止“放羊式”讓學生漫無目的地活動。誠然,有時學生的探索與討論很費時費力,甚至做無用功。這時教師要有耐心,并進行適當的點撥與指導。啟而不發時千萬不能著急,亂了陣腳,更不能罵學生笨。注意點撥要適當,不能代替學生思考,要信任學生,鼓勵學生,學生才會更好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四、完善評價和激勵機制,使學生樂學、勤學
我在數學課堂上經常采用“隨機抽點”、“舉手發言”和“小組推薦”相結合的方式,實行給每個人加分,每個組加分的方法,一天一小結,一周一總結。每周評3名學習積極份子,1-3名進步星,一個優秀組。及時表揚表現突出的學生,同時也要鼓勵大部分學生。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習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在數學課堂中,巧妙地運用激勵性語言,撩撥學生上進心和創新的欲望。盡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對書本的質疑,敢于指出老師的錯誤。要相信任何一個學生都可變得更好,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激勵每一位學生,使其進步。切記“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要激勵學生,還要讓學生消除自卑心理,幫助其樹立理想,增強信心;要指導學生正確對待失敗,消除挫折感;讓學生學會“避已之短,揚已之長”。塑造好學生健康的人格,才有助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更好地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