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強
寓言在各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語言十分簡練,故事情節(jié)簡明,含義卻極其深刻。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在故事講完了,就出示寓意的現象較多,結果導致一個有趣的寓言故事在課堂上沒有得到體現,整個課堂平淡乏味,故事的深度和寬度沒有得到拓展,寓意的理解生硬被動,整個課堂沒有活力、沒有趣味。學生難以體會語言文字所帶來的樂趣,下面結合我所教的蘇教版三年級語文《鷸蚌相爭》的教學實際談談對寓言教學趣味性的一點思考。
一、趣味性體現在貼近學生的生活
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教師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低年級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富有童心,努力還原寓言故事的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教學《鷸蚌相爭》我是這樣設置導入的:
師:同學們好,今天老師問一個問題,你們可要大膽地回答,從小到大,你和別人打過架嗎?
生1:我打過架,和我朋友打的架。
生2:我和同桌打了架。
師:你們是怎么打架的呢?
生1:我用拳頭打的。
生2:我還用話來嚇唬他。
師:今天我們的課堂上也來了兩個小家伙,它們也因為一件事打架,好,我們就請出這兩個小家伙。(課件出示鷸和蚌的圖片)
當然,趣味的體現需要教師在精煉的語言文字里挖掘發(fā)現,采用課本劇、表演讀等一些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感悟故事的內容,使教學充滿趣味,同時讓故事的道理留在孩子的心里。《鷸蚌相爭》設置的一個表演環(huán)節(jié)就把趣味課堂推向了高潮:
師:現在,請一只“鷸”和一個“蚌”上來,讓它們斗一斗。(師伸出兩個拳頭示范爭斗)
兩學生在老師的提示語下表演爭斗。
學生的表演在寓言的世界里得到滿足。表演更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對生活的理解。在表演的時候,學習就是游戲,課堂充滿了孩子們的笑聲,故事的趣味性得到了充分體現。
二、趣味性體現在多種形式的朗讀
寓言一般短小精悍,一味地強調多讀,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不注意讀書的多樣化,在朗讀中不光要求學生的朗讀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學生不僅會讀課文中的對話,而且要學會聯系上下文揣摩課文中人物的心情。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角色,一些關鍵詞句背后都有許多讓學生發(fā)掘探討的內容,讓學生把體會的情感用自己的朗讀表現出來,指導朗讀《鷸蚌相爭》第一自然段:
師:河蚌在曬太陽是什么感受呀?
生:很舒服的感受。
師:你來做一做河蚌“張開”的動作。
(生表演河蚌張開的動作。)
師:這真是一只快樂的河蚌,享受著陽光的照耀,誰來讀一讀這句話,要讀出河蚌的快樂喲。
師:這是一只怎樣的鷸呀?
生1:兇猛的鷸。
生2:饑餓的鷸。
師:請你讀一讀這句話,要讀出鷸的兇猛、饑餓喲。(學生有感情地讀。)
從“猛地”這個詞你讀出了什么?
生:鷸的動作特別快。
師:你來做一做鷸的動作。(學生表演鷸的動作。)
師:河蚌有什么動作呢?讀出什么?
生1:我從“急忙”讀出河蚌也很快。
生2:我從“牢牢地”這一詞讀出蚌很用力。
師:做一做蚌的動作。(學生表演河蚌動作。)
師:聽了同學們朗讀呀,老師也想讀一讀。(師范讀,一邊讀一邊做動作。)
師:同學們,你們也想這樣讀嗎?你們也試一試,讀一讀。
學生一邊讀,一邊做動作。(學生在動作的配合下朗讀得更有感情。)
三、趣味性體現在思維與表達訓練中
一則好的寓言往往具有無限的張力。學生收獲的不僅是故事的內容,更多的是從多元的角度進行的思維訓練,寓言教學就要啟發(fā)學生智慧,在思維的訓練與表達中感悟故事的趣味。
如《鷸蚌相爭》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環(huán)節(jié):
師:多可愛的兩個小家伙!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了……一天過去了,它們還在斗!這個爭斗的過程是怎樣的,同學們想一想?(兩分鐘思考時間)
生1:一個小時了,鷸威脅蚌說:“你不松開殼兒,你就會死的。”
蚌說:“我就夾著你不放,你也會死。”
生2:兩個小時了,鷸還在說:“我就要吃你的肉!”
蚌說:“我是不會松開口的,大不了我們同歸于盡。”
生3:一天過去了,它們又渴又餓又累,已經說不出話來了,但是鷸啄著肉,蚌還是緊緊夾住對方。
師:同學們想象得真好,這兩個小家伙就是這樣互不相讓。我們再看看他們相爭的結果。
在寓言教學中,學生學習的收獲不僅是故事,更多的是從多元角度進行的表達訓練。
四、趣味性體現在寓意與生活的聯系
故事是寓意的載體,寓意是寓言的靈魂,揭示寓意的過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轉移到現實生活中去的過程,寓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向真善美的方向靠攏,這里教師的點撥作用就必不可少了,同時,我們要相信學生的智慧,要讓學生聯系故事內容談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找到寓言故事的影子,并認識自己、認識社會。這里要注意不同學段對寓意的揭示深度不一樣。《鷸蚌相爭》一課我是這樣揭示寓意的:
師:這兩個家伙被漁夫捉住了,它們的下場會怎樣?
生1:被漁夫吃了。
生2:被漁夫做成了烤串在大街上賣。
師:你們看這樣的相爭值不值,該不該?
生:不值,不應該!
師:我們同學們遇到爭吵以后還能不能打架了?
生:打架只會兩敗俱傷,對雙方都不利。應該互相謙讓,這就是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師:學習了《鷸蚌相爭》的故事,讓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故事?來,和大家講講你的故事吧?
這個“我”的故事,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把寓言的智慧和曾經的故事聯系起來。就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學生發(fā)言很積極,并且舉的事例也很恰當,整個教學趣味十足,真正把自己生活中的事例和自己的理解講出來,整個課堂趣味十足,學生很容易明白了故事的道理,感悟到寓言的魅力,寓意在生活中與學生相遇,寓言的教學就會真正落到實處。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