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卓
摘 要:“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習慣是素質的重要內容,良好的習慣可以使人終身受益。在全社會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從細微處入手,努力把學生培養成能為祖國作出貢獻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美德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也就是說,從小培養怎樣的習慣,長大后就會形成怎樣的品行。孩子的心田是塊奇怪的土地,播下希望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下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下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下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獲。看似簡單的播種,卻蘊含著大智慧。無處不在磨煉人的心智,無處不在考驗人的毅力。荀子曾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孩子們每改掉一個壞習慣,就朝成功走近了一步,邁開無數小步子,贏得未來大精彩。
調查顯示,現在不少家長“重智輕育”思想嚴重,分數至上,學習唯一,導致其行為不當,舉止不雅,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不留痕跡,不著筆墨,白紙一張。所以說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學校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職責。現結合我校養成教育活動,談談我對養成教育的淺見。
一、養成教育要從點滴抓起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通過我校這幾年室內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不難看出有不少學生對《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規范》倒背如流,滾瓜爛熟,但隨地吐痰、隨手亂扔垃圾現象仍然時有發生;為什么許多學生在校內學雷鋒做好事,回到家里卻什么也不做。原因很簡單,孩子在學校是一個面孔,在家又是另一個面孔,說明了養成教育抓得不細、不力。讓學生養成見到垃圾主動撿拾,在校園內做到“三輕”即說話輕、走路輕、關門輕,遇見老師主動行禮問好等等,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實是實實在在的素質基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臺,起于壘土”,所以養成教育要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地,必須從點滴小事抓起。
二、養成教育要用制度約束學生
制度建設是養成教育強有力的保障,人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校在制度建設上很注重養成教育環節,先后制定并實施了《學生一日在校常規管理》《課堂常規要求》《班級公約》《城關小學學生“十”不準》等,從根本上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并且把每學期開學的第一周定為養成教育宣傳周,第一月定為“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月”,要求以班級為單位重點學習這些《制度》和《要求》,達到熟記成誦。第一節課確定為養成教育課,由班主任向學生明確提出新學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標,如:按時到校、集合做到“快”“靜”“齊”、堅持預備鈴響后一首歌制度、按要求做好課前準備,課后文明有序活動、上下樓梯成兩行靠右行,不在校園內奔跑等,讓學生明確應該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使他們更加清楚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時時刻刻用制度對照檢查自己,鞭策自己。
三、養成教育要依靠榜樣的力量喚醒學生
一所好學校成就一批好老師,一位有修養的老師才能帶出一批有良好習慣的學生。教師是學生的榜樣,身教重于言教。比如,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首先教師在平時上課就要起示范帶頭作用,要用師者的行為營造一種規范寫字的氛圍。如果學生經常看到老師寫字工整規范,學生就會被教師的這種行為所感染。實踐證明,一個博學眾長的教師總是更容易受到學生的愛戴;一個熱情洋溢的教師,教育出來的學生就一定活潑可愛;一個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就一定會受到社會、家長、學生的尊敬。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事實證明,樹立典范,對習慣養成教育有極大的益處,比如,我校依據《寧縣城關小學“十星級班級”評選細則》《寧縣城關小學“十星級”學生評選辦法》,每學年度評出一批星級班級和星級學生,把他們的事跡以宣傳牌的形式懸掛在校園里,讓大家學習,對照做,從而提升自己的行為習慣水平。
四、誦“經典”浸潤養成教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養成教育不是簡單說教,我們習慣用經典語言感化學生。近年來,我縣連續舉行“全縣中小學生經典誦讀比賽”活動,我校以《三字經》《弟子規》《行為與習慣》等校本教材為導行內容,積極開展了唱經典、講經典、演經典、畫經典。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創新形式,進一步加深對經典的理解,了解經典讀物所透射出的道德力量,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五、培植良習,共育美德是鞏固養成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
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所以,家庭環境的優化對學生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起著決定性作用。近年來,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學生的養成教育難度不斷增大,人常說“5+2=0”,說的是學校對學生5天的正面教育被家庭、社會對學生2天的負面影響,學生的習慣等于“0”。但這一問題是學校教育面臨的新一輪挑戰,針對這些問題,我校廣大教師采用家訪、下發家庭聯系卡等多種手段,密切聯系學生家長,及時了解他們在家、在社會上的表現和心理動向。每學期通過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等形式,接受家長和社會的支持協助和監督,消除負面影響,使學生在學校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不會在父母的溺愛中消失,不會在社會負面影響的作用下反彈。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