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煥哲
【摘 要】教學活動展開的主要場所是課堂。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課堂教學都是我們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效率就是師生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教學任務,即投入的時間、精力與"產出"的關系。它是衡量課堂教學實效的一個重要指標,影響著學生作為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有效性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本次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學生優勢互補、形成良好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個性健全發展的優點,越來越多的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這一方法。但在我們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沒有完全體現出小組合作學習真正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農村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1.建立搭配合理的小組成員,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小組合作的目的是讓每個小組成員都從中有所獲。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幾個小組成員自由發揮,那他們便會七嘴八舌,誰也不理會誰,整個合作過程如同一盤散沙,學生從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在成立小組時給他們分好工顯得十分重要。如:可將班上的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每組3到6人為宜,再給每個小組成員分好工:一名組長,負責組織討論與合作;一名操作員,負責具體的操作;一名記錄員,負責整理本組討論或合作的成果;還有一名匯報員,負責將小組合作的情況在全班作出匯報。每個學生都各盡其責,每次合作對于他們來說都是充實而有效的。教師每次組織小組合作時,也輕松了,不用擔心誰在小組里無事可做或"唯我獨行"了。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與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觀點、想法講出來;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懷、尊重、理解和信任帶給學生,積極營造成一種融洽、民主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有效學習奠定基礎。
2.培養習慣與技巧,促進合作學習開展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較好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是一種集體性的技藝,需要小組成員都掌握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否則小組活動只能停留在形式上,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何掌握這樣的技巧呢?我的做法是從習慣抓起,堅持不懈地引導學生掌握合作學習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巧。
孔子云:"少年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有了良好的習慣,才能提高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合作學習來說也一樣,只有有了良好的合作習慣,才能使合作學習落到實處。我們認為,合作學習必須培養學生的以下五個習慣:
2.1 學會傾聽。在小組討論過程中,要求一人先說,其他人必須認真聽并且不能打斷別人的發言,要能聽出別人發言的重點,對別人的發言做出判斷,有自己的補充或獨到見解,在這樣要求下訓練,學生不但養成了專心聽的習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尊重的品質。這種品質的功能也能延續到學生的一生發展。
2.2 學會討論。合作學習中,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通過共同討論、相互啟發,從而達到合作的目的。為了提高討論的質量,教師要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各組由一人匯報自學或獨立思考的內容,其它成員必須認真聽,并且有自己的補充和見解,最后,還應將各自遇到的問題提供給全組成員討論,對達成共識和未能解決的問題分別歸納整理,準備發言。
2.3 學會表達。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達都離不開語言的表述。為了達到訓練目標,首先教師要提供討論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敢說、會說,培養學生善于傾聽、思考、判斷、選擇和補充別人意見的好習慣。其次要求小組成員人人都說,而且要能大膽完整地說,要鼓勵禮貌用語。
2.4 學會組織。合作討論的成敗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組內的組織者,具體做法是:指導組織者進行組內分工、歸納組內意見、幫助別人評價等,另外,為了體現小組內的主體性,可定期培訓、及時更換組織者。通過訓練不但提高了合作學習的效率,而且為學生今后立足于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5 學會評價。合作學習活動中評價不只是教師對學生做出的簡單的評價,其中包括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等。教學中可以通過教師的范評引導學生互評,如讓學生傾聽他人發言后,用手勢表示對或錯,用準確流暢的語言評價,以增強評價的能力勇氣、提高評價的水平。
3.正確把握合作契機
合作理論認為:合作的價值就在于通過合作,實現學生間的優勢互補。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確教材所要體現的新理念。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一定的挑戰性,有一定探索和討論的價值,要有一定的開放性。如引導學生合作討論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是長方形,為什么10厘米=1分米等等,就沒有合作學習的必要。
另外,還要探究恰當的合作時機,如當個人操作無法完成時,學生個人思考、探索有困難,需要互相啟發時,答案多樣性時,問題涉及面大,學生回答不全面時,學生意見不一樣需交流時,宜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讓他們在組內冷靜的思考,理智地分析。比如在學習筆算加法時,通過對幾個學生的板演進行評價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小組內討論"筆算加法應注意什么"。這時小組每個成員都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交流,互相補充,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出筆算加法的計算法則,這是學生自覺獲得的知識,因此會記憶深刻。
4.重組教學內容:教材與學生經驗結合
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要尋找貼近兒童生活實際,與兒童思維規律相適應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每天都有新的收獲、新的感受、新的發展。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挑選出難的、重要的或學生不易掌握的內容進行講授。凡是學生自己能學的內容,教師就可以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自己去探究,這樣可以節省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我們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創新,不斷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才能發揮出這種學習方式的有效性,才能有效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