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靜
【摘 要】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進而達到培養學生實際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目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數學源于生活,啟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可見,數學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生需要在生活化的具體情景中“體驗”,在生活化的能力訓練中“探索”,在生活化的練習中“拓展”,在生活化應用教學中“創新”。課堂教學生活化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符合現代家庭孩子脫離生活實際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的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進行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打通數學與生活的無形屏障,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領悟數學的魅力。現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做簡單的闡述。
一、優選生活資源,激發學習興趣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要在深入了解學生實際的基礎上,選取典型的生活資源,為學生學習探究數學知識提供觀察、操作、實踐的機會,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感受數學。例如:如在學習估算時,針對多數學生有買小零食吃的習慣,要求學生估算一下自己一天、一周、一個月、一年買零食大約花掉多少錢,因和自己有密切聯系,學生興趣濃厚,在解決問題時,引出了估算方法的學習,學生思路開闊,效果明顯。教學質量單位千克和克時,提前布置學生到生活中觀察尋找,記下它們的質量(凈含量),學生會發現,質量單位就在自己的身邊,如經常吃的方便面、蝦條、食鹽、餅干等包裝袋上都清楚的標有質量,在通過稱一稱,掂一掂等活動,讓學生感知1克、幾克、十幾克、幾十克、幾百克、1千克、幾千克有多重。數學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只要我們善于去開發和利用就能搭建通向學習數學知識的橋梁,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啟學生聯想和創造的智慧大門。
二、創設生活情境,體驗生活化數學策略
在數學課堂導入教學中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挖掘出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數學更貼近生活,且從中引出數學問題,并以此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問題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如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創設去商場購物的生活情境,看到物品價格選取學生生活熟悉的一組直接導入,如:練習本定價0.45元、一瓶礦泉水1.05元、一片創可貼0.1元、一本書25.25元 ……讓學生找出哪些是小數,并觀察今天所學的小數與以前認識的數有什么不同,通過引導對小數的特征及意義有了初步的認識。接著從“元角分”這些生活常識入手,建立這些小數的實際價值,如0.45元其實就是4角5分,0.1元就是1角也是1/10元等,讓學生在熟悉的商品價格背景中借助直觀的圖示去體會分數與小數的內在聯系點,從而為后續的利用分數來理解小數做充分的準備。達到了生活經驗和數學經驗的自然鏈接,學生學得生動,學得精彩。
三、聯系生活實際,活用教材
教材教學內容所呈現的情景,離學生實際生活的遠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習活動能否達成“有效”。現在使用的教材,由于受開發地域等因素的影響,它所呈現的案例場景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已有的知識背景差距較大。因此,教學時,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改組教材、選用教材、變換活動用具,力爭使教學場景貼近生活、走進學生心靈,真正地把生活與數學學習聯系起來。例如教學“可能性”時,教材呈現的是學生摸名片的場景,多數學生對名片較陌生,操作起來難度較大,針對班內學生多數喜歡乒乓球運動的實際情況,乒乓球就是學生隨手可得學具,于是把摸名片改換成了摸乒乓球,降低了學習活動的難度,較大程度的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習活動效果顯著。由此可見,教材只是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前提條件,作為教師要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學生實際,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合理地改組教材,用貼近學生生活的題材解釋數學,學習理解數學,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利用生活經驗,進行數學思考
會進行數學思考是理解掌握知識的前提,引領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思考,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提升數學素養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目標。因此,教學中,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現,尤其重要,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學《一個數加上或減去接近整百、整千數的速算》時,教學時利用學生已有的購物“付整找零”的經驗,設計了這樣一個情景:國慶節,小華和爸爸帶了125元錢去體育用品店買了一個99元的籃球,你能幫小華想一想怎樣付錢,還剩多少元?討論時,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而首選的方法便是“先付100元,找回1元錢,加上留下的25元”。這樣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領學生進行思考,不僅使不易被學生所理解的“湊整簡算”思想,在生活經驗的支撐下在學生頭腦中建立了起來,還使學生在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萌生了數學意識,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的情感。
五、借用生活素材,探究數學問題的策略
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引導自主探究,培養創新能力。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學習不是被動吸收知識,通過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經歷數學活動,用已有知識處理新的任務,并構建自己的意義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盡量為學生提供貼近孩子生活的素材,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探究活動。例如,著名特級教師黃愛華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出示 “青島啤酒的酒精度為3.4%”、“紹興老酒的酒精度為15%”、“酒鬼酒的酒精度為52%”,然后問學生:“喝哪種酒容易醉?”“為什么喝這種酒最容易醉?”這個問題激發了全體學生的探索欲望,個個情緒高漲,積極思考、交流,最后發現了酒精度(百分數)這個數學問題,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概括出百分數的意義。這樣,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到數學的大課堂之中,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探索數學問題,真正掌握數學知識。
數學教學的生活化,不僅能使數學教學具有趣味性,有效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對于數學教學工作的更有效開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協調好生活與教學之間的關系,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實現教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這些都是目前我們生活化數學教學要迫切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