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
【摘 要】本文針對公安院校普遍存在對民法課程不夠重視,導致公安干警執法出現一定偏差的問題,從加強民法觀念的培養、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培育師資力量等方面探索公安院校民法課程教學改革。
【關鍵詞】公安院校 民法課程 民法觀念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C-0137-03
民法是現代社會的基本法,它規范社會生活,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恩格斯指出,民法乃是“以法律形式表現了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準則”。民法在公安法學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分析公安院校民法教學的現狀,并提出改革建議。
一、公安本科院校民法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認識到民法教學的重要性。眾所周知,法律的進步、法治的完善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工程。而民法就是這個社會工程中舉重若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容。在法律賦予人的權利中,最重要的就是兩項權利:財產權和人身權。而民法最根本的職能就是保護和確認公民的財產權和人身權。民法理論博大精深,既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又具有強烈的實踐性。
目前,公安院校設置的法律課程主要有憲法、法理學、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課程。對于民法教學,大多數公安院校并不重視,它們認為在公安工作中需要和運用民法相對較少,存在“重刑輕民”的思想。因此,在課程設置上,課時數往往較少。筆者所在的公安院校,公安專業的民法課時數為40課時,而刑法課程卻有72個課時。對于博大精深的民法而言,40課時只能勉強上完民法總論,物權、債權、侵權責任等內容都沒法涉及,因此40課時只能說達到初識民法的目的。
實際上,人民公安作為國家最重要的一支執法隊伍,每天都在和人民群眾打交道,其執法水平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利益。民法作為社會的基本法,是“權利法”,對培養學生法律思維,構建法學體系,消化運用法律知識,都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忽略法律與法律之間的關聯性,課程設置偏重法自身體系的單獨性。法律與法律之間本身就存在相互關聯、相互聯系的特性。隨著社會和法律的發展,法律部門的精細化,不同部門法之間出現重合與交集。但大部分的公安院校卻對法律之間的內在聯系不重視,只看到了法自身體系的單獨性。事實上,法學教育本身就是一個系統性的整體,各法律課程之間自有相互聯系的地方。
比如民法和刑法,本身是兩個不同領域的法律,一個是私法,一個是公法。但同屬于整個法律體系中的成員,其關聯性在一般法的意義上當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例如,懲罰性賠償制度使得民事責任具有懲罰的功能,這與刑罰的懲罰功能相重合,那么,如何平衡兩者在懲罰功能實現上的作用呢?又如,刑法的正當防衛如果侵害到公民合法的權益,公民個人的權益應當怎樣得到維護呢?再如,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的打架斗毆侵犯到公民的財產權,侮辱誹謗侵犯到公民的人身權。如果欠缺相關的民法知識,沒有扎實的民法基礎,那么公安民警將難以執法。由此可見,不重視民法教學,不重視民法與其他法律之間的關聯性,將會導致學生學不到完整的法律體系,欠缺相關的法律知識,欠缺作為警察應掌握的法律知識。
(三)偏重社會正義教育,輕視個人權利教育。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權利”觀念得到提升。以“權利”為核心內容的民法,處處體現著平等、自愿、誠實信用、公平等原則,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
我國的教育一向以“義務本位”為基礎和特點,缺乏“權利”的觀念和傳統,更談不上“權利本位”的熏陶和積淀。由于我國重視“義務本位”的教育,導致人們的“權利”觀念缺失,在相當一部分人們的觀念中,公民的私權在一定程度上不那么重要。由于這種思想的影響,我國公安教育以公法為主,也就是以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為主,而輕視私法的教育,也就是輕視民法的教育。在“重公法,輕私法”的教育理念下,培養出來的公安干警,將重視社會正義,而輕視公民個人的權利。重視社會正義,輕視公民個人權利,表面上看起來是重視法律,其實并不符合法治的初衷。法治追求的是社會和諧,形成人與人之間良好的社會關系。
(四)重視課程的實用性,輕視課程的基礎性。公安院校一般開設的課程具有強烈的實用性和目的性。即開設的課程與學生日后所從事的工作有密切聯系,比如刑法、刑事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這些在公安院校比較重視的課程,幾乎所有公安本科專業都開設,課時量較多,而法學基礎課,如憲法、法理學、民法,則不夠重視。他們認為公安業務與這些基礎性法律關聯不大。
公安法學教育應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獲得從事公安工作所必需的法律知識和動手能力上,為公安實戰服務,為公安機關培養既掌握法律知識又精通公安業務的復合型專門人才。這就要求公安干警具備綜合素質,掌握基礎法。
二、對策
(一)加強民法觀念的培養。具體如下:
1.民法學是培養法律思維的基礎。公安院校法學教育既有為公安機關培養法律職業人才的實際要求,也有普通高校法學專業通識教育的特點。它以培養法學領域與警察領域結合的跨專業、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作為維護國家政權的中堅力量,人民警察的法律素質應該有更高、更綜合的要求。這就要求公安干警不單要具備基礎的法律知識,并且還需具備相應的法律意識。具體到民法課程上,就是要求教師不僅僅要培養學生掌握民法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還需要培養學生的民法意識。
民法作為一門核心課程,其高度抽象性、嚴密邏輯性的特點是民法授權性法律規范體系的特點。首先,任何生活中的個案都可以抽象到民法的具體制度當中,而這些具體制度又是由一系列高度抽象的概念組成。如民事法律關系、民事法律事實、民事法律行為,這三個民法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它是民法思維的常用語。其次,它的邏輯性表現在民法總則與民法分則是分開的,一般本科院校用一個學期上總則,另一個學期上分則。民法總則主要講述民法一般性的問題,民法分則則是將各種問題細化,它由人身權、物權、債權、繼承權、知識產權組成。分則所有的內容能夠與總則規定的內容相對應,總則與分則之間是一般與具體的關系。
2.培養民法思維以規范人民警察執法。警察權利的終極目標就是要保護公民的權利。公安執法工作會與公民權利密切相關,這里面既有沖突,又有妥協,有公民基本民事權利得到保障,又有公民權利得到救濟與維護的問題。學好民法,是為其他法律學科打下夯實的理論基礎,不僅可以培養未來公安干警的法律思維能力,而且能夠為公安干警正確理解法律的精神以及規范性地開展執法活動奠定扎實的根基。
長期以來,公安機關在執法過程中往往過于注重打擊效果和辦案效率,忽視相對人基本權利的保障。民法是保護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也是保障人權的基本法律。人民警察在執法時,或多或少都要和民法打交道。比如,公安執法中的查封、扣押、凍結、罰款、追繳、沒收等都會涉及財產權問題。又如,戶籍民警在辦理戶口時,就面臨公民的隱私權、身份權等問題。再如,人民警察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時,已經依法將他控制,但是在已經控制的嫌疑人身上,再進行拳打腳踢,就侵犯到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問題,因為犯罪嫌疑人也有人身權。警察要合法行使警察權,否則就會超過必要的界限,侵犯公民的私權。因此,要培養未來人民警察的法律意識,現在就必須重視公安院校的民法學教學課程。
(二)民法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公安院校民法課在內容設置上應突出特色,在重視民法課程理論性、系統性的同時,應更注重實用性。而且還應重視與公安院校其他課程設置內容上的銜接。筆者認為,在有限的課時里,我們不能講完所有的民法知識點,但可以給學生建立一個民法的基本框架,在這個基本框架里,所講授的內容要和公安實際工作相結合,如果能將民法和行政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進行有效的銜接,那么學生將受益匪淺,教師所講授的民法知識也更具有針對性,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主要講授民事法律關系、民事主體、民事法律行為、物權基本內容、債權基本內容等。此外,民法的基本原則有助于培養人民警察正確的執法觀念,要反復強調。如自愿原則、公平原則、平等原則,誠實信用原則。這些原則貫穿整個民法,樹立這些民法觀念將對未來的公安干警規范執法、守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民法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學、研究式教學、教學實訓等方法。
1.開展案例式教學。開展案例式教學的精髓在于教師能夠主導課堂,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深入淺出地講授民法知識,這就需要教師有極大的熱情和耐心對待每一節課。筆者在課堂上經常使用案例式教學,如讓學生結合網絡購物這一熱點,談談自己的網絡購物經歷,然后引出學生和商家的民事法律關系,引出民事主體、民事法律關系客體、民事法律內容這三個民法基本的抽象概念,這樣學生對這三個抽象概念便有了客觀的認識,便于教師講授。同時,對于網絡購物的例子還可以引出民法最重要的原則,即自愿原則。通過學生的討論,案例信息中蘊含的民法原理能夠被學生掌握。
2.研究式教學。對于一些理論界仍在爭論不休的、立法沒有明確規定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采取引用各家學說,附加討論和案例說明,來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這種引導不是強制性地要求他們贊同哪種觀點,否認哪種觀點,而是要求他們在討論中要有理有據。采取研究式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民法思維的發散性。
3.利用院校優勢,開展教學實訓。建立和利用法學教學基地,聯系法院將一些民事審判開庭地點放在學校,實現教學和實踐的良性互動;或是有目的、有秩序地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民事案件的審理過程。同時,參照現實中的法庭,不斷調整模擬法庭的實訓教學,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接觸民法,因勢利導培養學生學習民法的興趣。同時,做好教學心得總結,不斷創新模擬法庭的教學工作,完善模擬法庭制度,不斷培養公安專業學生學習民法的熱情和興趣。
法律診所教育模式是一種實踐性強的新型教育模式,其內容和特點仿效醫學院的實習診所對醫生的培養模式。將法律診所教育模式引入公安民法教學中,目的是使公安專業的學生獲得民法學的基本知識,不僅培養他們的法律職業道德,而且還促使他們形成法律意識。通過參與案件的處理,學生脫離書本,了解社會究竟需要什么,使學生不至于一味地“死讀書”,而讓他們對法律有一個直觀的認識,達到培養他們動手能力的要求。公安專業的學生在實習中,往往只到一個部門,實習的內容和知識面相對來說較窄小,而且他們所從事的行政工作較多,法律事務較少,法律診所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在法律診所教學中,始終有老師指導,為他們(下轉第146頁)(上接第138頁)更好地學習和理解民法知識打下堅實基礎,為培養他們的法律思維創造良好條件。
(四)民法課程的師資力量培養。建設一支學歷結構、職稱結構科學合理的師資隊伍,對于公安院校民法學教學改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名優秀的民法老師,不光要具有法律知識和法律理念,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做到“知行合一”。筆者所在的公安院校,絕大部分民法老師從學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教書;通過司法考試的教師,也僅僅是考過司法考試,他們大部分沒有社會實踐經驗。社會法學家埃利希認為:“法的發展中心不在立法,法學或判決,而在社會本身。”沒有社會實踐經驗,僅是“照本宣科”,傳授給學生的知識缺乏教師自己的理解,將導致理論和實踐不相掛鉤。
為了更好地提高民法教學效果,把握民法教學的重點,公安院校的民法教師可以定期到公安基層,如派出所、治安大隊、巡警大隊進行調研活動,到實踐中去鍛煉和學習;考過司法考試的教師可以去法律所兼職,認識了解“外面的法律”怎樣與書本上的法律相結合。此外,還需要教師在社會實踐中、在上課過程中、在不斷學習中不斷積累社會知識和民法知識,使自己的教學更加貼近公安實戰,避免“紙上談兵”。
【參考文獻】
[1]李梅.試論民法在公安院校課程結構中的地位[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03(4)
[2]徐莉.公安本科院校民法課程教學的改革[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11)
[3]梁恩樹.民法學教學與法律思維能力培養[J].高教論壇,2013(12)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廳2016年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6JGB427)
【作者簡介】李 響(1981— ),女,廣西桂林人,廣西警察學院法律系講師。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