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娟
【摘 要】藝術來源于生活,《指南》中指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沒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幼兒畫記就是幼兒在成人的引導下,將自己在一日生活中最感興趣,最有意義事情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幼兒畫記對于幼兒的記憶力、想象力、情感表達具有特殊的作用,是一種適合大班幼兒的繪畫形式。以幼兒親身體驗過的活動場景、日常生活游戲為繪畫內容,在創作中不斷提升繪畫技能,盡情宣泄情感、展現獨特個性、提升審美情趣,在交流中促進語言發展。
【關鍵詞】畫記;體驗;情感
一、我們的問題
目前,在農村的幼兒園繪畫教學中,存在著“教的多”“說的多”“范畫多”等現象,致力于提升幼兒的繪畫技能,在這種活動中,幼兒不斷的模仿教師的繪畫語言,繪畫技能也有所提高,但是也出現了不少弊端。
(1)幼兒內容。繪畫興趣缺乏。很多繪畫的內容是教師預先確定的,沒有來自幼兒貼近的生活,遠離了幼兒的直接經驗,難以適應不同幼兒的認知經驗,很難調動幼兒的繪畫興趣。
(2)情感體驗缺乏。很多繪畫活動中,過分強調了繪畫技能的教學,缺乏了對幼兒情感的關注。而繪畫是幼兒自我表達的一種工具,在千篇一律的繪畫技能模仿過程中,如何體現幼兒的情感表達。
(3)自主表現缺乏。在教師“教”,幼兒“學”的過程中,孩子從“畫不像”到“畫得像”,導致孩子缺乏創造性,孩子畫得很累,而繪畫活動也成了一種“照抄”課程。
二、我們的對策
(一)多種欣賞,豐畫記內容
幼兒進行“繪畫日記”的初期,教師的指導起著重要作用。幼兒身上與生俱來存在著包括藝術感受力在內的巨大藝術潛能,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引導幼兒親近生活,進行美的熏陶,為他們創造各種條件,讓他們接觸各種各樣的事物,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靈去體驗、發現和表現生活中的美,提高幼兒的發現美、創造美的潛能。
1.找生活之美
陳鶴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兒童與自然是天生相通的,自然所創造的美,更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和想象力。世界萬千變化,各種建筑、漂亮服飾、自然現象等都能讓幼兒從中發現美。在繪畫的過程中,孩子們的興趣都是極高的,下筆如有神,再也不需要教師去催促,因為孩子們已經有了繪畫的內容。
2.領名畫之魂
藝術欣賞不同于科學活動中的感知,審美感知是對事物的哥哥外在的形式特征,如形狀、色彩等要素等及其完整形象的把握,能夠解釋失去的審美屬性的特性感知。一些名家的作品題材和表現手法非常新穎,我們能夠利用這些名畫激發幼兒創造美得潛能。
3.鑒“同”畫之精
僅是發現美是不夠的,要讓幼兒敢于創造美。作為教師,我們要深入探究幼兒的內心世界,要用幼兒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用幼兒的價值觀去理解他們。要嘗試讀懂幼兒的“繪畫日記”,捕捉畫面的閃光點,正面表揚、鼓勵提升幼兒創造美的自信心。
(二)親身來體驗,挖掘畫記情感
我們知道,幼兒是用感官和雙手來探索世界的,是通過顏色、聲音和形狀來認識事物并激發情感的,我們教育就正好要利用幼兒的這一天性,通過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和體驗。只有在真實情景中感知真實事物,并由此積累起豐富的感知經驗,才有助于幼兒進行藝術創作。
1.胸有“沉”竹
“沉”既“沉浸”,指讓幼兒高度專注于活動,通過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如在“玩泥巴”活動中,我們不僅讓孩子用手去玩泥土,更鼓勵孩子赤足走入田地中。子們一邊和同伴交流著自己經驗,一邊奮筆疾書,畫記的內容豐富多彩,畫面也各具特色,充分展現了幼兒自己的內心情感。
2.“細”字入微
在觀察體驗中,不僅要注意“沉”,也要注意“細”。“細”既“細致”,不僅要引導幼兒觀察單個物體的顏色、形狀,更要注意引導其觀察物體各部分的大小比例及與其他物體的關系,從觀察活動中訓練幼兒具有一雙敏感和不斷發現的眼睛。
(三)挖掘畫記語言,體現幼兒自主性
“日記畫”活動貼近幼兒生活,能使幼兒在自主的想想、畫畫、說說中,產生各種語言,有利于幼兒各方面的發展。
1.故事來講述,提升畫記質量
說畫可以激發幼兒繪畫的興趣,鼓勵幼兒在畫畫前大膽地表述自己想表現的內容,畫后能解說自己的畫,讓幼兒逐步了解到一幅好的畫是與畫畫前的想像與畫畫后的“說”畫分不開的,這也為他們從無意識的涂鴉階段過渡到有意識的創作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幼兒的表達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媒介。
“日記畫”活動貼近幼兒生活,能使幼兒在自主的想想、畫畫、說說中,產生輕松愉悅的情緒,是幼兒抒發自身情感的一種良好方式,有利于營造“大家一起記、大家都來說”的良好語言氛圍,從而激發幼兒參與語言表達的興趣和愿望。因為畫面內容是幼兒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有很多內在和外在的事物可以進行表述,為幼兒的講述活動提供了支架,讓幼兒可以有話說。而幼兒在講述的過程中,又回顧了畫面的內容。
2.自主來記錄,拓展畫記語言
《指南》中指出,要讓幼兒在寫寫畫畫的過程中體驗文字的符號的功能,培養書寫興趣。因此,在畫記的活動中,我們注重引導幼兒以圖示、符號等方式來記錄畫面的內容。經過一學年的研究實施,孩子們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敢畫、敢想、敢說,大大提高了繪畫技能,掌握了細致的觀察方法。但是還有更多的教育價值值得我們去深思、去挖掘。教師如何更深層次的去挖掘幼兒的繪畫潛能,掌握系統的指導方法需要我們去更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2012年9月
[2]韓平花.《幼兒美術教育探索與實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3]林琳,朱家雄.《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4]陳鶴琴.《活教育》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