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婷
摘要: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實踐性強、富有創造性且具有明顯時代發展特點的課程,信息技術課程充分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本文是作者結合教學實際,就如何在信息技術課堂中踐行“行知思想”所談的個人看法和體會。
關鍵詞:陶行知思想;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學科年輕又充滿活力,它是一門實踐性強、富有創造性且具有明顯時代發展特點的課程。信息技術課程更應當充分體現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我多年從事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研究,結合陶先生的的教育思想,不斷探索教學活動,從中體會到陶先生的主張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和指導作用。下面,我就如何在信息技術課堂中踐行“行知思想”談談個人看法和體會。
一、“生活化”融入教學內容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演講中多次提及“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吧罴唇逃?。信息技術學科中處處體現著“源于生活、學于生活、到生活中去”的教學理念[1]。
1、教學情境,源于生活。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提倡并善于從生活出發,創設有趣新鮮的生活真實情境,以引起學生的態度體驗,激起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教師在創設高質量的情境時,總是會根據學生的年齡、生活經驗、心理等特點來設計情境,且會把握好主題與學生情感產生的貼近點,這樣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激發起學生的情感。
2、教學內容,學于生活。生活教育的第一個特點是生活的,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學任務是貼近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的,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與興趣,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以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新知。
巧妙的內容設計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學習投入,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
3、信息技能,走進生活。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要使學生認識到知識不僅來源于生活,又要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真正體會到信息技術課程的價值。
二、“做中學”指引教學方法
陶行知先生主張“教、學、做合一”,主張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將教學統一在“做”上,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實踐操作進行學習,能切實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信息技術課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也正體現了“做中學”:
1、在“游戲”中學?!坝螒蚪虒W法”是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教學,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在歡樂愉快的活動中,在激烈的競賽中,以“學中玩,玩中學”的形式對教學內容有所體驗,不知不覺地內化理論,習得相關技能。它是“游戲”和“教學”二者巧妙的結合體[2]。
2、在“任務”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強調以任務為主線,將教學內容隱含在一個或幾個有代表性的任務中,學生通過對任務進行分析、討論,主動地應用學習資源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助協作的學習,形成探尋之路。如本文中提及的《插入圖片》一課(詳細見上文),主要以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這樣的“做中學”,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角色,他們所爆發出來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潛能是讓人驚喜的。
三、“創造力”貫穿教學環節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信息技術課程要努力創造條件,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此理念的提出和陶先生的“解放兒童的創造力”更是不謀而合。那么,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如何落實“解放兒童的創造力”呢?
1、拓展環節,釋放創造力。鞏固拓展環節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師們更是以此為切入點,想方設法地設計出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教學任務。如三年級《畫圓形和方形》一課,學生年齡還比較小,信息技術的學習能力和水平非常有限,但他們對于“用計算機畫圖”這一模塊的學習內容,十分感興趣,通過該課的學習后,他們一下子又掌握了三個畫圖工具的使用方法,躍躍欲試的心情更為明顯,教師在充分分析學情后,設計以下四個環節:(1)作品欣賞(展示多樣的、有創意性的組合圖形)(2)交流心情(學生看了那么多作品,更多的是靈感,此時的情感分享也是一種創作的過程。)(3)自主創作(“設計稿圖”抓住了孩子的第一靈感,為孩子的創作鋪平道路。4.展示、評價并保存作品。(學生的想象力非常有爆發力,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創作出:釣魚的老人、生日蛋糕、流口水的太陽公公、一盤盛著荷包蛋的早餐??)
2、評價環節,品味創造美。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評價機制越來越成熟了,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設計評價標準時,不僅注重作品和過程,更看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如果教師真正地做到了“解放學生”,就能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敢創造,就能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3]。
四、“小先生”帶領團隊實踐
“小先生制”最先由陶行知先生提出,在他的《怎樣做小先生———小先生指導法》、《普及教育續篇》等專集中,均有大量篇幅論及“小先生制”。在信息技術課堂中采用“小先生制”,可以有效開發蘊藏在班級差異化里的巨大能量,使課堂時間的利用率達到最大化,實現向課堂要效率的目標。
1、互助學習,以“小先生”為中心。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有一種“小先生”是大家非常羨慕和向往的,這類“小先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操作水平很高,他的產生由課堂任務完成情況而定。課堂中,在一個任務布置后,若他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則可以請這位“小先生”上臺操作示范,邊操作邊講解。還可以請“小先生”立即幫助小組成員中有困難的同學。
2、合作學習,以“新先生”為中心。教學過程中的另一角色“新先生”除了操作水平一流外,還要具備領導才能,他們的工作更為細致,他們帶領著自己的組員進行每一次的探索,這類“新先生”在信息技術課的“主題活動”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3]。例如,在講授主題活動《制作電子小報》一課時,教師發揮“新先生”的統籌能力進行任務分配。在進行內容資料的搜索下載時,一個同學收集的資料畢竟有限,而且對收集的素材進行整合很花費時間,教師指導“新先生”進行組內分工合作,如一部分同學負責資料的收集,其中又可進一步分組,分為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的收集組等,一部分同學負責整理資料,一部分同學負責電子板報的版面設計等,最后達到資源的共享,提高效率。在這樣的合作探索中進行的創作活動中,明確的分工與和諧的合作,使每一個組員都能積極投入、發揮作用。
總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教育財富。教師應努力轉變自身課堂教學方式,真正把握陶行知生活思想的精、氣、神, 讓技術在與陶花的氤氳中不僅綻放出科學的色彩, 更綻放出人文的彩色、理性的光輝。
參考文獻
[1] 王蓉,劉美鳳,呂巾嬌,陳智敏.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工作的個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08):118-124.
[2] 熊開武.小學信息技術微課程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寧波大學,2014.
[3] 郭芳明.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模式探究[D].南昌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