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勇
摘 要:現代人出行和交流的藩籬已被打破,交通日益便利,費用日趨合理,信息日漸豐富且不斷刺激人們旅游的神經,使之走出日常生活的環境,去體味感知外面的世界。人們不斷的出行旅游,不同的地域文化擴散融合變得更加明顯。因而,作為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日益迫切成為一個課題。
關鍵詞:旅游目的地;旅游文化;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9-0099-03
三亞作為我國為數較少的熱帶濱海城市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的休閑旅游度假目的地,據統計,每年三亞鳳凰機場的旅客年吞吐量都在千萬以上,穩居國內前十的進出港吞吐量。面對洶涌而來的游客,如何更好地趨利避害,降低因為旅游行為而對旅游目的地產生的不利影響,是本文討論的主要內容。為了更好傳承與發展旅游目的地核心文化,一方面要保持當地居民生活的主體地位,通過教育、社區活動、政府引導強化自身的文化認同,同時要讓其代表參與到政府制定旅游開發的規劃與決策中來。加強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升本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以自覺主動的姿態參與到文化的交流是本地文化得到良好傳承的最好辦法。另一方面,倡導互換式旅游模式有助于主流客源與目的地的交流,通過地方政府的倡導,加強主要客源地之間的旅游行為。例如,海南省和黑龍江省具有兩種極致的區域氣候環境,在冬天的時候進入四季如春的海南省旅游,在夏天的時候海南省常駐人口到黑龍江省進行避暑游。通過文化對等交流,能加速文化的理解與融合。
一、以主體姿態挖掘本土文化精髓
旅游從其本質上說歸屬于文化交流的范疇,不同的地域文化、人文文化經過旅游者為載體的傳播也就是當下所指的跨文化交流。當交通、通訊、信息隨著技術的發展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更加便捷時,空間和時間便在無形中縮短。如何在日益趨同的現代化生活方式的沖擊下保持本地區特有的文化成為了一個廣泛被關注的課題。
強調旅游目的地居民的主體姿態,不得不提的一點是文化身份問題。文化身份主要訴諸文學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質特征和帶有民族印記的文化本質特征。文化身份又具有一種結構主義的特征,因為在那里,某一特定的文化被看做一系列彼此相互關聯的特征,因此將“身份”的概念當做一系列獨特的或有著結構特征的一種變通的看法,identity既隱含著一種帶有固定特征的“身份”之含義,同時也體現了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人所尋求的“認同”之深層含義。作為常駐人口遠遠小于游客的城市,本地居民必須對自己的文化有深刻認同感、自豪感才能使本土文化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文化,才能在跨文化旅游的文化交流、沖突、融合中更好建構本土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如果目的地居民自己都無法堅持其核心價值,那么也就無從談起將旅游作為媒介,與旅游者進行有效跨文化交流。
由于旅游者與目的地居民彼此之間感覺陌生性的存在,提倡旅游目的地居民主動與游客的交流,同時鼓勵游客走出旅游者的聚集區,鼓勵旅游者與當地民眾交往。三亞市每年冬季都會面臨幾百萬的外來游客進入,大多數來三亞市的短期游客對三亞市的印象是碧海藍天、陽光沙灘、五星級酒店、五A級景區,很少有人停下來看見城市建設的相對不完善,很少有人發現本地居民淳樸的民風和商業習慣。造成這種陌生性情況有兩種原因,一是旅游本地居民與游客由于相互之間將對方看做客體,游客由于離開了慣常生活的環境本身就帶有陌生興奮和獵奇心理很容易將旅游目的地居民當做景物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種“非人化的物體”來看待。旅游者的定義有很多,但往往緊扣幾個條件,如離開慣常生活環境、有閑暇時間和可支配盈余收入。旅游者是帶著某種優越性來看待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在自我定位中,一方定位為被服務者,一方定位為服務者。在現代商業社會的基本價值倫理就是顧客至上。旅游者帶著消費者的眼光來審視旅游目的地和當地居民,旅游目的地通常以旅游經濟發展為主導的決策,這也意味著居民要對旅游者及其生活方式做出讓步。但是,在讓步的過程中很容易使本土的文化價值體系在擴大的旅游規模中慢慢消減。
隨著科學技術在21世紀的突飛猛進,空間的距離已經無法成為現代人出行和交流的藩籬。當前社會要想持續發展,就必須提倡開放的心態。作為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成為區域的主導產業同時,要不斷加深對自身文化的理解,只有了解自己的文化傳統、文化精髓才能產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與此同時,更要以主體姿態積極參與跨文化的交流。以主體姿態參與跨文化交流并不是放棄自己的文化,而是為了更好的揚棄。只有通過主體姿態主動融入,才能消除文化陌生感,更好吸收多元文化的精髓。
二、以主動意識參與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于當地居民的積極主動參與。創造積極主動參與的平臺與條件與政府等公共機構的努力不可分開。作為旅游目的地開發地區的居民,首先需要有機會參與景區、景點的規劃與開發,并根據實際生活和區域發展情況提出自己的觀點。三亞市南山景區作為一個重要的宗教旅游景區,在開發之初忽略了當地居民的一些訴求,造成了景區內燒香景區外賣香,給旅游者帶來了諸多不便,而且由于香的質量參差不齊也給環境帶來了巨大污染。通過政府協調,當地居民和景區都對自己的行為做出了調整,景區采用了免費領取環保香,同時開辟了諸多勞動崗位,使當地居民有機會進入景區增加個人收入,同時宣傳南山的風土人文。
但是通過一定量調查及訪談,筆者定性判斷三亞市還有很多景區,其居民多數對于附近的旅游發展處于茫然狀態,對于所在區域景區的年收益處更是處于“理性的無知”狀態,更無從得知收益資金的走向。大部分居民認為,本地區福利條件沒有因為旅游開發而改善;本地居民沒有機會參與規劃。而政府主管部門很多時候無視普通居民的意見和建議,他們也沒有機會和渠道提出意見,這對居民主人意識的建立是不利的,對本地文化的傳承也是不利的。因此,要更好傳承發展本地特色旅游的核心文化,就必須要給目的地居民更大的發展和參與空間,不斷強化本地意識。
政府在開發旅游資源上要充分關注到本土居民的利益,本地居民也要充分參與和關注區域的旅游發展規劃,畢竟將要開發和改變的是自己祖祖輩輩賴以為生的地方和資源。因此,政府部門要充分考慮民主決策和公共參與決策的職能,在制定某個旅游產業開發和規劃的過程中,要充分調研當地居民的意見和建議,同時要積極開展深入廣泛的宣傳,讓本地居民對于旅游給他們帶來的實際利益和生態、文化環境的影響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判斷。另一方面,旅游目的地的居民要對旅游產業的開發所帶來的影響有一定的預判,并主動參與到區域旅游產業規劃與開發中去。最終使旅游資源被開發成旅游產業之后當地居民能獲得較為普遍的收入提高,并能對本地資源的可持續開發擁有一定的參與權。只有本地居民以積極主動的姿態融入到旅游產業開發規劃之中,才能盡可能地保護本地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文化賴以存在的環境,否則將出現因旅游的發展而導致本土文化核心價值快速消亡。
三、多方協同加強文化交流
人類的文化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人們總是在不斷的交流中互相學習,如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都是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但是在文化的交流過程中往往會存在一些文化偏見。每個區域的人群都會產生特定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往往用于強化族群、區域群體的內聚力,通過若干年的潛移默化而在群體內形成一套潛在文化規則,群體間希望這種共同的文化關系能得到彼此的認同。
不同區域不同種族的人群都會產生一定的文化認同心理,如果有了文化認同作為前提群體間就會產生特定的溝通模式,但同時群體中也產生了文化上的界限。群體間的文化界限將阻礙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交流。三亞市每到冬季就會有大量過冬候鳥人群,由于年紀原因他們對于不同文化有交流的障礙,從而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沖突成了一種顯性的社會現象。三亞市本土居民強烈抨擊過冬的候鳥人群,過冬的候鳥人群也不停指責三亞市本地居民的各種文化習慣。所以,需要讓旅游者克服文化差異,接受并融入本地文化,同時也需要目的地居民采取積極主動態度倡導本地核心正能量文化的影響,避免過分排斥旅游者帶來的異文化。
政府作為地方文化的官方代理者,要充分認識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對本土文化保護的重要性,要不斷加強本土文化宣傳和教育,首先進行文化教育,因為游客的大量涌入對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自身就是一種考驗。政府組織的文化傳播往往具有權威性,然而不可避免的也會落入某一種或幾種的誤區。比如,對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宣傳,通常強調的是一種女性化的形象,或者是所謂奇風異俗。例如,海南省曾經的野人谷旅游項目,三亞市某黎苗景區的用舌頭舔火紅的烙鐵等等,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忽略事實真相的主觀臆造文化現象。旅游的項目方認為游客都具有獵奇心理,因而不斷強化一些怪異現象來增加游客的好奇心。但是往往對于旅游者來說并沒有獲得真正的文化感受。通過政府指導開展民俗傳統文化教育,將一定的區域傳統文化加入到基礎教育的教程中去;同時,開辟區域精品文化展示的舞臺,通過多平臺的文化展示,使當地居民產生文化自豪感并積極融入到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中去。通過教育平臺和展示平臺能讓旅游區的年輕人甚至小孩子從小就接觸到優秀的本土核心文化,并通過各種方式強化自己文化身份認同的核心文化。
強化媒體中介作用。在旅游活動中大量游客成批來到旅游目的地,因為游客的職業、地域和文化背景不同,對旅游目的地差異文化的“陌生感”也不同。對于團隊旅游者而言,導游是他們對旅游目的地文化了解的一個主要載體,因此也有人稱:祖國山河美不美,全靠導游一張嘴。這里有褒義也有貶義。游客對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來自于自己的導游。因此,由旅行社組織的旅游團隊游客,他們的主要文化信息來源于他們的導游,更多的團隊旅游者限于時間關系和團隊要求往往無法接觸到本地居民。限于時間旅游者不可能事必躬親,因此導游幫助“游客—居民”建立聯系、互動的橋梁,是非常之必要和重要的。為了滿足游客的獵奇心理很多導游的導游詞設計過于夸張,嚴重偏離了真實的維度。如果要更好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就要求導游客觀、真實地宣傳目的地的文化,而不是為了迎合一部分人的心理需求刻意扭曲、夸張甚至丑化旅游目的地文化。
還有一個重要的媒介就是移動互聯網。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日益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的時代,旅游目的地要更好利用互聯網絡這個中介來進行有效的文化交流,通過手機app來進行旅游目的地的核心文化的宣傳展示,以便在游客接觸旅游目的之前就能對異質文化有所了解,并通過移動聯網良好的交互性,完成對這些文化的初步認同和解惑。
只有將政府、中介、居民三方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才能在旅游目的地實現有效交流,從而避免強文化單向度輸入滲透。因為文化一旦消失或者變遷之后,很難再恢復起來,可能很多區域就會因為旅游發展而導致地方特性的消失。如果獨具特色的地方性文化消失了,那么對于游客來說他又能來感受什么呢?文化本身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種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只有多元文化不斷沖突、交流才能促進文化融合與發展,旅游者的出游行為就是在促進文化的交流。閉關鎖國、完全的與世隔絕并不意味著保護,只有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政策支持,從而使不同的文化碰撞交融,才能煥發文化的生機和活力。
旅游目的地文化可持續發展要科學規劃,廣泛聽取當地居民的意見和建議,充分保護好區域核心文化。同時,最大限度擴大旅游收益的受益面,并不斷促進目的地居民以主人意識積極參與旅游的跨文化交流,使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居民、當地政府獲得多贏的和諧局面。
參考文獻:
[1] 保繼剛,楚義芳.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丹尼遜·納什.旅游人類學[M].宗曉蓮,譯.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
[3] Reisinger Yvette,Turner Lindsayw.旅游跨文化行為研究[M].朱路平,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