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瓊+余蘭花+李群芳
摘要:目的 分析項目式教學法在《健康評估》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5級3年制大專護理專業學生220名,分為常規組與實驗組,分別采取傳統教學與項目式教學,分析教學效果。結果 實驗組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常規組,理論與實踐課成績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結論 對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學生采用項目式教學模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程教學;應用效果;項目式教學
現如今,高職高專護理教育已經逐漸成為我國護理教育體系中的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1],其中以往護理實踐教學模式中,學生較為被動,教師一味按照教學大綱的內容進行授課,導致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率不高。《健康評估》是護理專業基礎課程過渡至臨床課程的一門重要的課程[2],因此,如何采用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的意義重大。為了進一步探究該項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本文將相關資料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基礎資料。選擇本地區2015級3年制大專護理專業學生220名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采取計算機隨機分組方案,常規組與實驗組學生分別占據110名。常規組:男同學3名,女同學107名,年齡最小的18歲,最大的22歲,平均年齡(20.55±0.54)歲;實驗組:男同學2名,女同學108名,年齡最小的18歲,最大的22歲,平均年齡(20.63±0.61)歲。對比兩組學生的一般資料可知無明顯差異,P>0.05。
2、方法。常規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指導教師依據教學大綱的內容進行授課,學生進行練習,依據教學計劃進行。
實驗組:采用項目式教學法進行授課,主要內容包括:(1)準備:要求學生上課時的著裝應與醫院相同,帶好聽診器,選擇實訓中心作為授課的地點,實訓室應模擬醫院,配備有病床及相關儀器設備,采用電子技術模擬患者,設置可以活動的桌椅,并且要求教師應裝備好體檢用品,指導學生學習呼吸困難、發紺、咳嗽、發熱等臨床癥狀,對體格檢查方法進行掌握。(2)導入:對患者住院的錄像進行播放,指導學生依據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對病情進行判斷評估,包括呼吸困難、咳嗽、發紺等,并進行胸部檢查。(3)教學目標展示:指導學生進行胸部檢查,與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全面分析檢查發現的體征,并講解其臨床指導意義,依據患者實際病情與體征做好合理的護理診斷。(4)布置教學任務:進行實驗室模擬練習時,應播放胸部檢查的相關錄像,可組織3- 4人/組,對患者胸部進行檢查,并由帶教老師進行指導。錄像播放30min后關閉,學生與教師均返回教室,對實驗效果進行分析點評,并對表現優異的小組成員進行適當的獎勵。依據教師提供的實驗教材、資料等,并結合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每組完成1份胸部檢查的思維圖,填寫正常人群的胸部扁平胸、聽診正常呼吸音、對胸部進行觸診的方法等。之后由帶教老師對每組學生完成的思維導圖進行總結評分。[3]
3、評價指標。教學完成后,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問卷統一發放,并當場收回,發放問卷共220份,回收220份,回收率為100.00%。
4、統計學處理。采取SPSS 20.0的統計學軟件記錄本次研究涉及的相關資料,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T檢驗比較,以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教學評價。對比兩組學生在調動學習興趣、促進主動學習、增加知識理解、總體教學水平高的教學效果。實驗組分別有95.45%(105/110)、93.64%(103/110)、98.18%(108/110)、97.27%(107/110)的學生認為項目式教學法有上述教學效果;常規組分別為78.18%(86/110)、75.45%(83/110)、70.91%(78/110)、72.73%(80/110),分別比較兩組教學效果差異均顯著,即實驗組項目式教學法在能夠調動學習興趣、能夠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能夠增加知識理解等方面的教學評價效果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
2、考核成績。對2組理論課和實踐課進行考核并分別比較。理論課:實驗組與常規組成績分別為(95.32±3.25)分與(81.02±3.47)分;實踐課:實驗組與常規組成績分別為(93.25±3.24)分與(80.54±3.55)分,分別比較兩組學生的理論和實踐考核成績差異均顯著,即實驗組學生考核成績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
三、討論
本次課程對實驗組采取項目式教學模式,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其中參與的教師深刻體會到項目教學法的應用優勢,對于學生與教師的自身角色、完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參與的教師中多數為資深教師,少數為新教師,其中資歷較老的教師認為采用傳統教學模式較為固定化,日常授課時教師缺乏教學激情,缺乏教學成就感。若采用項目式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可由以往的教學模式轉變為自身充當導演的角色,在授課前需要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自身需要具備扎實的教學功底,同時還需了解心理學、教育學、人際溝通等方面的知識,利于引導教學,將每個環節的知識進行串聯,可以使得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寓教于樂,感受到更多的教學樂趣[4]。
采取項目式教學方式,有利于明顯提高學生對于《健康評估》課程的興趣,同時在教師的指導下激發學習的熱情,不再一味被動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面對指導教師布置的任務,能夠采取小組結合的方式共同完成,可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
本次研究對實驗組學生采取項目式教學模式,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應用效果,該組學生課程結束后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明顯優于傳統教學組,理論與實踐課成績明顯優于傳統教學組。綜上情況可知,對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學生采用項目式教學模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徐雅玲,梁菁,韋海滔等.項目教學法在本科護理學專業內科護理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6,38(5):540-541.
[2] 王愛紅,朱潔,殷海燕等.研究性實踐教學模式對護生評判性思維及創新能力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22):22-25.
[3] 邵芙蓉,施慧,李一芳等.形成性評價在《護理學導論》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5,31(11):136-137.
[4] 梁春光,仝慧娟.理實一體化教學法在護理專業《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3,27(16):1638-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