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龍虎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相較于小學時期的語文教學而言,語言分析、賞析的深度都有所加深,接觸的知識類型也有所拓寬,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完成從小學語文課堂到初中語文課堂的轉變。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心理成長的原因,往往會出現逆反、厭學的現象,其實學生這種厭學心態的出現往往是因為語文課堂枯燥無味、教學方式老套,教師無法找到學生心理上的切入點,進而無法將學生帶入到課堂環境中并讓學生和老師一起成為課堂的掌控者。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初中語文教學變得越來越開放、多元化,因此教師需要借助這個契機,改變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思維,采取新穎的語文教學方式來提升學生學習初中語文的熱情與積極性。
關鍵詞:初中教育;語文教學;情景化教學
要想提升學生在學習初中語文時的積極性,就勢必要想辦法將學生引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領悟語文教學的本質。根據新課標要求,初中語文的教學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價值取向和對學生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方式改革的時候要注意體現這兩點要求。在紛繁多樣的新型初中語文教學方式中,情景化教學方式是目前比較常見的一種,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反饋比較好,深受一線初中語文教師的歡迎。本文結合我日常教學實踐中的實際情況,淺談幾種情景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一、善于適當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已是耳熟能詳,正因為興趣可以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動力,所以教師在進行情景化教學時的第一步就是要激發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要抓住初中生好奇心強、善于想象的心理特點,結合課堂講學內容為學生創設情境,將課堂內容豐滿起來,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去感受課文描述的情境。這是一個神奇的體驗,當學生融入課堂并且感受到了老師創設的情境之后,就會深深觸動好奇心,激發出對于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此之后學生就會主動的探索課堂教學內容,學習的熱情油然而生。例如在教學《紫藤蘿瀑布》的時候,教師嘗試著為學生創設紫藤蘿瀑布這一情景,通過對氣勢、場面、聲響的描述,讓學生對創設的情境有初步的概念,進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想象描繪情境中的景象,讓學生通過聆聽與自己的描述在腦海中形成紫藤蘿瀑布的場景圖。此時瀑布的浪聲和氣勢磅礴的場景就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進而轉化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提升課堂效率,最終達到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水平的目的。
二、創設并利用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新課標要求初中語文教學注重學生的情感熏陶,因此在教師采取情景化教學的時候,一定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課本內容枯燥無味,學生單單通過讀這些干澀的文字是無法直接感受到課文中人物情感的,因此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情境,在情境中讓學生站在主人公的視角去感受人物情感并獲得人文主義情感的感知。在情感體驗的過程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上的教導,讓他們結合課文情境受到啟迪,進而引導他們樹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創設并利用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的方法主要適用于感情寄托、思想宣泄等類型的課文,例如在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教師可以通過時代背景、人物關系、事件背景的介紹,讓學生感受到朱自清與父親車站分別的情境,站在主人公的角度上感受主人公與父親之間的感情,體會父子間的深厚的情感。進而達到人文主義思想教育的目的,更深的讓學生感受到父親的那種默默無私的愛。這一方式可以突破學生在認知情感時受到的文字隔閡,提升學生學習課文時對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三、結合多媒體設備,豐富學生的感官體驗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已經漸漸進入信息化教育時代,各種多媒體設備、網絡設備的出現,大大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為教師的日常教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在開展情景化教學的時候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讓情景化教學變得更加的生動形象,學生對于情境的感受也會由于多媒體的幫助變得更加直觀。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完蘇州園林的歷史、描述完蘇州園林的魅力之后,可以找一些關于蘇州園林的紀錄片給學生觀看,這種形式的有點在于,影音文件可以更加生動的將蘇州園林的建筑特點、氣勢特點展現給學生,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能夠更加直接的感受到蘇州園林的魅力所在。在觀看完蘇州園林的記錄之后再導入課文學習,學生可以深入理解文中所說的亭臺樓閣的特點和園景的格局分布,真正能夠明白古代造園工藝的精華所在。這樣的課堂教學就不僅留于課文表面的文字,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才是教學目標的體現。
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中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如今的教學環境,新課改背景下要求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想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提升學生對初中語文的學習興趣是其關鍵點。將情境式教學法融入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感受課文所要展現的中心思想,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和學習。
參考文獻
[1] 陳曉姿,王桂華.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資源的“情境教學”策略管窺[J].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2] 韓善臣. 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校外教育,2012,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