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茜
摘要: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計算能力是小學生必備的基本技能之一,計算是學習數學的基礎。無論是數學概念的形成、還是數學問題的解決等都需要計算活動的參與。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教學;培養;興趣
在《數學課程標準》里,對各個學段都安排了“數與代數”的學習內容。《數學課程標準》賦予了計算教學新的內涵,使計算教學充滿了生活氣息,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問題,如計算正確率下降,口算速度減慢等,學生對計算的興趣并沒有提高。本人對新課標下的計算教學,談談我的一些認識和做法。
一、要培養學生計算的興趣
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計算教學中,要努力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讓學生愛學習,喜歡學習。教師要教會學生用口算、筆算和計算工具進行計算,計算能夠達到既快又準的目的。為了能夠讓學生對計算產生興趣,教師可以結合每天教學內容,融入一些學生身邊的故事,來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進行計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加強課堂練習的指導
教學計算時,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計算方法,讓學生掌握好計算法則,而且要多給學生練習的時間,爭取在課堂上多練習,完成一些課堂作業,特別對學生在計算中易出現的失誤及時給予指導。我們應該在教學中精心設計,組織一些有趣的比賽環節。例如開展“找朋友”“紅花配綠葉”“白鴿送信”,爭當“計算小能手”等多種活動,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提高計算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計算的無窮奧妙。
三、適當注意估算訓練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結果,但在實際運用時多數學生不估算。我在實際教學中會適當注意體現估算的價值,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技能,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將估算運用于檢查計算結果是否正確,在解決問題中將筆算、估算有機結合,必會提高解決問題的速度和正確率。如:一本書12元,全班48人,每人買一本大約需要多少錢?解決問題之前可先讓學生進行估算并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可以是10×50=500,認為500元左右;也可以是12×50=600,不到600元;還可以是10×48=480,肯定比480元多。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我就為他們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機會,把多種算法進行優化,可以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掌握較理想的一種算法,而不至于他們一節課下來,什么方法也沒有學會。又如:筆算37×53,當學生計算出結果1961后,估算把37看成40,把53看成50,40×50=2000,所以37×53≈2000。通過估算大致檢驗筆算結果是否正確。
四、良好習慣,培養數學基礎性
習慣受用一生,對于接受基礎教育的小學生來說,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計算能力的提高必須要有良好的計算習慣作為基礎,計算習慣包括仔細校對習慣、認真審題習慣、端正書寫習慣、主動驗算習慣等。通常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心思不夠細膩,就很難養成仔細校對的習慣,因此,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從計算抄題做起,并對抄題的差錯率有所要求,學生可以放慢抄題的速度,但要降低差錯的發生,從而逐漸養成仔細校對的習慣。審題是解題的先決條件,只有進行了認真的審題才能夠保證解題思考方向的正確和方法的得當,因此,審題過程中要注意數字與符號的聯系,為下一步計算打好基礎。此外,在教學中教師同樣要注意對學生驗算方法的傳授,從逆算、估算等方式入手,養成自我檢驗的習慣,
五、活用多媒體,保證計算練習密度、強度
新課程背景下學習提倡的是個性化學習,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然而計算教學的目標是多元化的,其中重要的目標是通過一定的練習,讓學生學習掌握高效的運算方法和熟練的技能。如在教學分數加減法時,當學生計算異分母加減法的時候,通分時沒有找最小公倍數,我們在大多數情況是簡單地說明應該找最小公倍數,對于找最小公倍數的原因,卻沒有對學生說明。新課程下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學要經過情境導入、呈現算法、觀察比較(學生自主探索為主)、明確算理等過程,這樣留給我們鞏固提高的時間已沒有多少。因此要注意:練習的量和質要控制好,并不是量多就好,而是要在保證有一定數量的前提下,從提高質量上下功夫,要注意練習內容的選擇、難易程度及趣味性;利用電腦做課件出示,便于檢驗、訂正,同時保證了計算練習密度、強度,使效率得到提高,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算法算理的掌握。
監督學生進行計算后的主動檢查,保證題目的正確率。
六、心理方面的因素,對癥下藥
1、情感不穩定:小學生在計算時,總希望能很快得到結果。因此,當遇到計算題里的數據較大或算式顯得繁時會產生排斥心理,表現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認真地審題,沒有耐心去選擇合理算法,從而導致錯誤出現。
2、注意力不集中導致抄錯:由于計算本身沒有情節而且形式簡單,容易造成小學生看題、讀題、審題、演算過程中急于求成,致使把計算式題中的數字、符號抄錯,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
3、多做導致排斥:計算題本來就枯燥,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又短,天性愛玩又使得他們不能夠長時間認真做。如果一下子做幾十個,學生做得天昏地暗,錯誤很多,也體現不出學生計算水平高低,做到后來草草完成。而學生做得少,認真做正確率高,改正的也就少了。因此,“成功是成功之母”說的不無道理。每次計算時8―10題足矣,如果用“拔苗助長”式的練錯誤多,學生也不愿意接受,思想上就會產生排斥,計算錯誤也就多了。
總之,基于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性,我們只有充分遵循新課改要求,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學習地位,運用良好的教學模式豐富計算教學內容、科學開展互動教學、培養學生形象思維,才能最終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果,令學生形成良好的計算能力,并為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喻平.數學教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 呂松軍.高師院校數學系學生數學觀發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
[3] 黃毅英.數學觀研究綜述[J].數學教育學報,2002,11(1):3-6.
[4] 楊新榮,李忠如.職前數學教師數學觀和數學學習觀及數學教學觀的定性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09,18(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