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曉琴
摘 要:在兒童教育階段,美術繪畫不僅能夠釋放少兒的天性,還能促進智力開發。對于少兒美術教育來說,要充分結合少兒身體和心理上的特點,通過最基本的繪畫技巧,讓少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實現少兒的個性化發展。作為少兒美術教育者來說,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需要將培養少兒個性發展作為美術教學重點,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少兒學習美術的興趣。
關鍵詞:個性差異;個性發展;美術教育;科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2-0213-01
個性,是一個相對持久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人們在遺傳、自然環境、文化環境、家庭因素、生物因素、學校教育等相互作用中形成個性。因此,個性就會不可避免的存在差異。個性差異的存在,是個性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美術教育是個合成的概念,即由美術與教育合二而一。其研究指向既區別于純美術學科,也區別于純教育學科,而是兩者結合的產物,美術教育的涵義可以通過美術與教育兩方面體現出來。不管是以哪種取向為主的美術教育,總是通過美術教學來實現美術教育目的。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個性培養,也是美術教育的目的之一。
一、美術個性化教學的優勢
首先,藝術學習就是要讓人們學習了解人類過去和現在的經驗,學習適應和尊重別人不同的思考特質和傳達方式。當充滿著人性、富于個性的美術作品展現于我們的面前時,通過對作品的學習、探究和體悟,我們可以豐富自己的藝術審美體驗,可以從美術作品中了解藝術家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不同時代的時代精神,感受不同國度的文化。無疑,這些豐富的人文精神營養對于我們心靈的健康和個性的塑造極有裨益。
其次,就與美術直接相關的審美個性而言,人的審美差異是基于其不同的個性。審美個性意味著獨特性。真正的審美個性是獨特性與豐富性的有機統一,也就是說真正的個性是獨特性和豐富性的有機統一。審美個性在發展過程中的獨特性和豐富性的有機統一,對于促進個體完整人格的建構和個體生存發展的平衡協調具有重要意義。
二、促進兒童個性化發展的教學策略
1.讓學生主動參與。對美術的興趣是學生美術學習活動需要的情緒表現。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可以是學生原本就因為喜好美術而產生的,也可以是由于他們美術學習成功所致,更可以是因教育者生動新穎、引人入勝的教學等其他因素而促成的。美術的個性化教學面對的是全體學生,教學要激起學生群體的興趣和學習的熱情。而且小學生的興趣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穩定性,如何使沒有興趣的學生變得有興趣,使學生已有的興趣得到升華和鞏固,從而增強學生的美術學習活動的自主性,這就需要教育者多方位地實施教學策略。這些策略,可以是在正式講課或新課之前給學生安排一些“熱身”運動,也可以是在課中穿插一些“加油”活動,還可以在課的小結中進行觀摩、交流和演示,給學生留下更多的回味與激情。
2.創設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環境因素。在實施教學方案時,應盡可能給學生大的自由空間,不求學生作業完整性,而是要求學生在習作中要表現出創造性與想象力因素,哪怕整張習作問題多多,只要有一點點的創造性因素,都應給予肯定。
3.利用研討會、講座、參觀展覽多種方式來提高學生素質。組織開展好豐富的課外活動,通過采風等方式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力。可根據學生意愿建立美術小組,確定名單,制定活動計劃,活動內容要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要形式多樣。如:寫生、命題創作、自由想象畫。經常性地開展一些有關講座、參觀畫展、組織相關研討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通過講座和其他方式,也可以以大師的成長歷程或作品為例進行個案分析,使學生對創造性人才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4.在美術教育中引導學生形成對自身個性特點的認識和了解。在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只有在得到學生積極主動地配合的情況下,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形成自我判斷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這就首先需要我們具備相應的心理學知識,用有關個性特征的理論來指導學生,幫助學生分析自身具有哪些個性特點。拿幾張學生以前不同階段的習作,針對習作來分析其個性特點在美術作品中的表現,進行階段性的個人總結與評價,使其了解認識自身的優勢及弱點。當然,這樣階段性的評價需要很多次才能使學生對自身個性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進而自我個性的肯定才能相對穩定下來。另外,我們在教學中要及時發現學生所顯露出來的與其個性特征相適合的審美傾向及繪畫特點,并給予充分的肯定、引導,使其從無意識的流露轉化為有意識的追求,并促使他們在美術實踐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
三、結語
總之,在美術教育中,我們要針對學生的個性特征,隨時調整教學方式和手段,引發、誘導、順應、調整,有助于減少美術學習及美術教學的盲目性,通過美術教學引導,充分發揮學生各自的個性,引導發展不同的審美趣味,建構不同的知識結構,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使學生的藝術個性得到積極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伊麗莎白.布魯瑞克斯.好教育者因材施教的12個方法[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2]王曉春.發現孩子的潛能.辯才與因材施教[M].北京:中央電大出版社,2013.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