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超+劉柳丹


【摘要】 目的 探討不同部位腦梗死與進展性腦梗死發生的相關性。方法 126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 根據患者病情分為A組(進展性腦梗死, 35例)和B組(非進展性腦梗死, 91例), 分析兩組患者不同梗死灶分布情況及不同梗死病灶與進展性腦梗死發生的相關性。結果 A組患者皮質梗死灶所占比例65.71%顯著高于B組18.68%, 基底節梗死灶所占比例11.43%顯著低于B組40.66%,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放射冠及后循環所占比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線性相關分析得出, 皮質梗死灶與進展性腦梗死發生呈正相關(P<0.05), 基底節、后循環梗死灶與進展性腦梗死發生呈負相關(P<0.05), 放射冠梗死灶與進展性腦梗死發生無相關性(P>0.05)。結論 皮質部位腦梗死患者易發生進展性腦梗死, 皮質、基底節、后循環梗死灶與進展性腦梗死的發生密切相關。
【關鍵詞】 腦梗死;不同部位;進展性腦梗死;相關性
腦梗死為臨床中常見腦血管急危重癥,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習慣改變, 腦梗死在臨床中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好發于中老年患者, 危及患者生命健康, 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進展性腦梗死為腦梗死后神經功能缺損呈進行加重, 至少持續6 h以上, 為腦梗死危象表現[2]。為探究不同部位腦梗死與進展性腦梗死發生的相關性, 作者進行如下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126例為研究對象, 根據患者病情分為A組(進展性腦梗死, 35例)和B組(非進展性腦梗死, 91例)。患者入院后經顱腦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明確診斷為腦梗死, 并根據影像學資料判定患者腦梗死部位;排除既往陳舊性腦梗死患者;排除早期影像學提示有大面積腦梗死患者;排除本次研究所需資料不符合患者。A組中男20例, 女15例;年齡43~82歲, 平均年齡(63.9±6.2)歲;合并癥:高血壓22例, 糖尿病18例。B組中男58例, 女33例;年齡44~86歲, 平均年齡(63.6±7.5)歲;合并癥:高血壓71例, 糖尿病5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進展性腦梗死診斷標準 患者在發病后6 h~7 d內, 經正規臨床治療后仍出現神經功能惡化癥狀, 經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后較基線增加≥2分[3]。
1. 3 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后積極完善顱腦CT或MRI, 根據影像學資料對腦梗死進行診斷, 并對不同腦梗死部位進行劃分。腦梗死不同部位影像學結果劃分情況如下:①前動脈皮質分支及大腦中動脈皮質分支供應區域梗死灶劃分為皮質;②大腦穿動脈及中動脈供應區域梗死灶劃分為放射冠;③前循環穿動脈供應區域梗死灶劃分為基底節;④柱基底動脈供應區域梗死灶劃分為后循環。
1. 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梗死灶分布情況, 分析不同梗死病灶與進展性腦梗死發生的相關性。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相關性采用線性相關進行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不同梗死灶分布情況比較 A組患者皮質梗死灶所占比例顯著高于B組, 基底節梗死灶所占比例顯著低于B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放射冠及后循環所占比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腦梗死患者不同梗死病灶與進展性腦梗死發生的相關性分析 線性相關分析得出, 皮質梗死灶與進展性腦梗死發生呈正相關(P<0.05), 基底節、后循環梗死灶與進展性腦梗死發生呈負相關(P<0.05), 放射冠梗死灶與進展性腦梗死發生無相關性(P>0.05)。見表2。
3 討論
腦梗死為臨床中常見腦血管不良事件,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習慣改變, 近年來腦梗死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對患者健康、生活、工作及學習均造成嚴重影響[4-9]。臨床中在部分腦梗死患者過程中對病情控制不理想, 以神經功能缺損加重為主要臨床特征, 表現為一直障礙、肢體偏癱等臨床癥狀加重, 臨床成為進展性腦梗死[5, 10-12]。進展性腦梗死在臨床中發病率較高, 與治療、腦梗死面積、側支循環障礙、腦水腫程度及全身嚴重感染、水電解失衡等多因素均有相關性[6]。同時另有臨床研究指出, 進展性腦梗死好發于長期吸煙男性老年患者, 其疾病加重及神經功能障礙發生可能與代謝障礙、血流動力學及腦梗死部位有相關性[7, 13-15]。
進展性腦梗死患者治療效果及預后較差, 臨床中早期識別并積極預防可扭轉或延緩疾病發生發展, 改善患者臨床預后[8]。本次研究分析不同腦梗死部位與進展性腦梗死發生的臨床相關性, 得出進展性腦梗死好發于皮質梗死灶, 同時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 皮質梗死灶與進展性腦梗死發生呈正相關(P<0.05), 基底節、后循環梗死灶與進展性腦梗死發生呈負相關(P<0.05), 放射冠梗死灶與進展性腦梗死發生無相關性(P>0.05)。皮質梗死灶主要為前動脈皮質分支及大腦中動脈皮質分支供應, 分析指出可能皮質區梗死后對患者造成神經功能損傷加重, 同時梗死后引起炎癥介質反應增加, 同時皮質區血供不易形成側支循環而加重對患者腦組織及神經功能損傷, 增加進展性腦梗死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 皮質部位腦梗死患者易發生進展性腦梗死, 皮質、基底節、后循環梗死灶與進展性腦梗死的發生密切相關, 臨床中針對不同腦梗死病灶患者進行針對性干預和預防, 可有效預防進展性腦梗死發生, 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 趙良梅, 周長文, 周霞, 等. 老年急性腦梗塞進展性發展的危險因素研究.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4, 11(1):2.
[2] 張利斌, 何蕓. 醒腦開竅針刺法配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進展性腦梗塞的療效觀察. 河北醫學, 2016, 22(9):1438-1441.
[3] 馮雪華, 嚴敏. 缺血性進展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 山東醫藥, 2014, 54(6):97-98.
[4] 徐浩, 洪冰, 梁海燕. 氯吡格雷與阿托伐他汀聯合治療老年急性腦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評價.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4, 37(4):44-46.
[5] 楊玉紅, 張志民, 何大艷, 等. 初次發病的中青年急性期進展性腦梗死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血漿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水平研究. 中國基層醫藥, 2016, 23(14):2186-2189.
[6] 胡連水, 王文浩, 林洪, 等. 急性硬膜外血腫清除術后繼發大面積腦梗塞的多因素Logistic成因分析. 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 2014, 13(1):31-35.
[7] 董鳳龍. CT與MRI應用于早期臨床分組診斷腦梗塞的價值分析與對比評價.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6, 14(5):1-3.
[8] 邱雷雨, 龔向陽. 腦梗塞高信號血管征與腦血管狹窄及Willis環完整性的相關研究.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 2016, 27(3): 153-156.
[9] 秦潔行, 苗玲. 進展性腦梗死的相關因素.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05, 9(33):114-116.
[10] 劉柳, 何遠宏, 晁志文. 進展性腦梗死危險因素的相關性研究. 臨床薈萃, 2007, 22(9):629-630.
[11] 秦永福, 王雪芝. 進展性腦梗死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11, 6(10):80-81.
[12] 陳旭. 腦血管病危險因素與進展性腦梗死的關系研究.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1, 19(8):1294-1295.
[13] 胡會省, 楊冰. 進展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5, 13(21):194-195.
[14] 田錦勇, 王建怡, 李玫, 等. 進展性腦梗死的細胞因子研究.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3, 16(23):65-66.
[15] 霍長祿. 進展性腦梗死的腦血管儲備能力相關研究. 濱州醫學院, 2011.
[收稿日期:201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