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婷+安秀麗+李航+靳春鳳

【摘要】 目的 觀察對比梗死部位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方法 10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 80例經體檢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的睡眠質量分析采用多導睡眠監測儀進行, 分析觀察組不同梗死部位、不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對患者睡眠效率(SE)、快速動眼期(REM)、總睡眠時間(TST)、睡眠潛伏期(SL)、覺醒期(WASO)的影響。結果 觀察組患者中, 大腦皮質梗死患者TST、SE、REM數值低于皮質下、小腦、腦干部位梗死患者, SL、WASO數值高于皮質下、小腦、腦干部位梗死患者,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重度神經功能缺損患者的TST、SE、REM數值低于中度、輕度神經功能缺損患者, SL、WASO數值高于中度、輕度神經功能缺患者,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者的TST(5.89±1.01)h、SE(60.22±18.87)%、REM(10.82±6.63)%數值低于對照組[(6.53±1.82)h、(73.85±15.32)%、(14.23±7.74)%], SL(31.49±15.53)min、WASO(26.85±15.26)%數值高于對照組[(26.76±9.01)min、(13.36±5.44)%],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不同梗死部位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情況也各不相同, 臨床醫生應準確掌握腦梗死與睡眠障礙相關性, 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提供相應干預措施改善其睡眠質量, 對保障患者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急性腦梗死;梗死部位;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睡眠質量
急性腦梗死主要因為缺血、缺氧導致的腦組織局部神經細胞凋亡, 此病的致殘率、死亡率高。然而, 患者如果能夠保證良好的睡眠質量, 就會有利于神經功能的正常運行, 減少臨床癥狀, 提升生活質量。本研究旨在分析梗死部位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為觀察組, 其中男59例, 女41例, 年齡62~79歲, 平均年齡(67.4±7.9)歲, 病程7~10 d, 平均病程(7.92±0.74)d。另外收集80例經體檢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 男47例, 女33例, 年齡61~80歲, 平均年齡(68.3±6.8)歲。兩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和健康人群均自愿參加并簽署了知情協議書。觀察組患者的排除標準為:多發性梗死灶、嚴重精神障礙、重型顱內水腫、7 d內服用過中樞神經系統藥物, 無睡眠障礙、心臟病、高血壓、焦慮癥等疾病史。
1. 2 方法 對比分析觀察組腦梗死患者、對照組健康人群的睡眠質量。具體評價方法如下。
1. 2. 1 梗死部位 通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檢查結果確定急性腦梗死患者腦部具體梗死部位。
1. 2. 2 神經功能缺損情況 利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對觀察組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準確評價, 該量表得分范圍0~42分, 共涉及十大項內容[意識水平、凝視、視野、面癱、肢體運動(上肢、下肢)、共濟失調、感覺、語言、構音障礙、忽視癥], 分數越高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重, 分級如下:1~4分:輕度卒中;5~15分:中度卒中;16~42分:重度卒中。
1. 2. 3 睡眠質量 利用多導睡眠監測儀監測結果評價觀察組急性腦梗死患者、對照組健康人群睡眠質量, 具體指標包括SE、REM、TST、SL、WASO等。準確記錄觀察組(不同梗死部位、不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急性腦梗死患者、對照組健康人群睡眠質量相關數據。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觀察組不同梗死部位對睡眠質量的影響對比 觀察組患者中, 大腦皮質梗死患者TST、SE、REM數值低于皮質下、小腦、腦干部位梗死患者, SL、WASO數值高于皮質下、小腦、腦干部位梗死患者,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 2 觀察組不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對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對比 觀察組患者中, 重度神經功能缺損患者的TST、SE、REM數值低于中度、輕度神經功能缺損患者, SL、WASO數值高于中度、輕度神經功能缺患者,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2. 3 兩組睡眠質量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TST(5.89±1.01)h、
SE(60.22±18.87)%、REM(10.82±6.63)%數值低于對照組[(6.53± 1.82)h、(73.85±15.32)%、(14.23±7.74)%], SL(31.49±15.53)min、
WASO(26.85±15.26)%數值高于對照組[(26.76±9.01)min、(13.36±5.44)%],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3 討論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及多發的腦血管疾病, 具有起病急、變化快、致殘率及致死率較高等特點。研究表明[1, 2], 由于腦梗死患者存在個體差異, 部分患者將表現出睡眠維持困難、日間過度嗜睡、睡眠時間減少、早醒等睡眠障礙。本文研究可知, 觀察組患者的TST(5.89±1.01)h、SE(60.22±18.87)%、REM(10.82±6.63)%數值低于對照組[(6.53±1.82)h、(73.85±
15.32)%、(14.23±7.74)%], SL(31.49±15.53)min、WASO(26.85±
15.26)%數值高于對照組[(26.76±9.01)min、(13.36±5.44)%],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提示腦梗死患者睡眠質量較低, 與王昆等[3]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研究顯示[4-8], 若腦梗死患者出現睡眠障礙將嚴重影響其預后及生活質量, 甚至增加疾病復發風險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相關資料調查得出, 睡眠時間在6~8 h的腦梗死患者, 其梗死再發風險是睡眠時間8 h以上患者的3.78倍, 應引起相關醫務人員重視[9-12]。
腦梗死患者發生睡眠障礙的主要原因如下:①梗死后機體內褪黑素(melatonin)、5-羥色胺(5-HT)、白細胞介素1(IL-1)、去甲腎上腺素(NE)、前列腺素(PG)、乙酰膽堿(ACh)、白細胞介素6(IL-6)等神經肽、神經遞質正常合成、釋放過程受到嚴重影響, 導致睡眠周期紊亂并影響睡眠質量[4];②腦梗死發生突然、病情變化快、病死率高, 即使存活也可能出現相關后遺癥, 對患者心理造成巨大壓力, 造成恐懼、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 影響正常睡眠;③腦梗死的發生、發展可減少或重新分布腦部血流狀態, 間接影響睡眠-覺醒功能[5];④腦梗死后局部機體處于肌肉緊張、疼痛等異常情況, 影響睡眠時機體狀態;⑤腦梗死中斷或損傷與睡眠有關的神經結構, 影響睡眠-覺醒系統[4];⑥某些用于治療腦梗死的相關藥物對睡眠情況造成影響[6, 13]。
通過分析上述腦梗死患者發生睡眠障礙原因可知, 若含有睡眠相關神經結構的腦部區域出現梗死, 則此類患者出現睡眠障礙的幾率及程度顯著增加。本文研究可知, 觀察組患者中, 大腦皮質梗死患者TST、SE、REM數值低于皮質下、小腦、腦干部位梗死患者, SL、WASO數值高于皮質下、小腦、腦干部位梗死患者,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提示大腦皮質梗死患者睡眠障礙發生程度更重, 分析原因可能與睡眠相關神經結構多分布于大腦皮質有關, 此結論與上述研究相符。同時本文通過研究證實, 重度神經功能缺損患者的TST、SE、REM數值低于中度、輕度神經功能缺損患者, SL、WASO數值高于中度、輕度神經功能缺患者,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不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腦梗死患者所表現出的睡眠質量并不相同, 其中重度神經功能缺損的腦梗死患者睡眠質量最差(TST、SE、REM數據最低)。分析原因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重, 則提示腦梗死患者腦部組織缺血缺氧程度越重, 局部神經細胞損傷程度隨之加重, 神經細胞遭受破壞后將釋放大量細胞毒性物質從而對睡眠-覺醒系統造成顯著影響[7, 14];此外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重, 則提示患者疾病程度越重, 因疾病所致生理、心理不適感隨之提高, 也將加重睡眠障礙程度[8, 15]。
綜上所述, 腦梗死患者睡眠質量與其梗死具體發生部位、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密切相關, 臨床醫生應準確掌握腦梗死與睡眠障礙相關性, 接診病例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提供針對性的干預措施, 有效改善其睡眠質量, 此舉將有利于保障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 值得今后推廣。
參考文獻
[1] 程小秧. 腦卒中后睡眠障礙的病因及危險因素研究. 中國現代醫生, 2012, 50(15):159-160.
[2] Jiménez-Genchi A, Monteverde-Maldonado E, Nenclares-Portocarrero A, et al. Reliability and factorial analysis of the Spanish version of the Pittsburg Sleep Quality Index among psychiatric patients. Gac Med Mex, 2008 , 144(6):491-496.
[3] 王昆, 劉詩翔. 睡眠障礙與常見內科疾病關系的研究進展.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2, 12(9):1772-1775.
[4] 谷玉平, 何小燕, 陳俊斌, 等. 急性腦卒中并睡眠障礙 120 例臨床研究. 吉林醫學, 2009, 14(9):134-136.
[5] 賈新州. 淺析腦血管病后睡眠障礙分類及特征. 中文醫療, 2012, 12(11):15.
[6] 李露娜, 鄧麗影, 鄒學良, 等. 急性腦梗死患者睡眠結構的變化. 中風與神經疾病, 2011, 28(6):488-492.
[7] 周紅. 腦卒中后睡眠障礙的相關因素分析.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08, 11(10):82-83.
[8] Ornat L, Martínez-Dearth R, Chedraui P, et al. Assessment of subjective sleep disturbance and related factors during female mid-life with the Jenkins Sleep Scale. Maturitas, 2014 , 77(4):344-350.
[9] 陸才勝. 梗死部位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6, 18(5):515-517.
[10] 李露娜. 急性腦梗死患者睡眠結構的變化. 南昌大學, 2011.
[11] 張英翠. 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濃度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及預后的關系. 皖南醫學院, 2015.
[12] 劉偉民, 陳薇, 張艷. 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糖水平對病情及早期預后的影響研究. 中國全科醫學, 2010, 13(29):3265-3267.
[13] 孫曉燕, 謝炳玓. 不同梗死部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變化及其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關系. 山東醫藥, 2016, 56(15):57-59.
[14] 趙曉蕓, 陳冬琴. 發病部位對腦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響.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5, 18(14):59-60.
[15] 楊燕輝, 段繼香, 王東洋, 等. 卒中單元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影響. 河南醫學研究, 2012, 21(4):427-428.
[收稿日期:2017-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