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平


摘要:廈門政府為臺風災后重建提升項目,對設計提出修補城市功能,提升環境品質,增加公共空間,改造老舊小區,修復城市生態,改善生態功能,湖里區政府自2016年12月份開始對嘉禾路進行了立面提升改造活動。本文作者借廈門嘉禾路立面提升項目的改造與實踐,談一些城市更新的想法,借以拋磚引玉,以期和業界同行共同探討。
關鍵詞:廈門 街道立面 提升 改造
1. 場地介紹
嘉禾路是廈門大橋到火車站的一條南北向交通主干道,一直以來承載著外島進入島內各交通站點的進入和疏散重任。在功能區塊上,道路除密集傳統批發市場及零售商業外,近年又發展出許多重要商業聚集點,與中山路商圈和鼓浪嶼商圈連接成為廈門本島重要的商業南北軸線,隨著地鐵一號線的即將集成,嘉禾路必將恢復歷史上繁華商旅大道的風貌,成為廈門本島重要的商旅大街。
嘉禾路全長約為7.8KM,涉及到湖里區殿前、湖里、江頭三個街道,提升改造棟數231棟,其中重度179棟中度28棟輕度24棟(殿前202棟,湖里15棟,江頭14棟),改造面積約為75萬平方米,對于這樣大規模的改造,廈門至今尚屬首推。嘉禾路改造難點在于它一頭挑起集美的嘉庚風格,一頭連接廈禾路周邊老城區的南洋風格,中間穿插著漁村、城中村、和改革開放初期形成的工業區、開發區和城市商住區等,是一部濃縮的廈門城市發展史。(圖1 規劃平面)
2. 設計構想
如何給嘉禾路定位,是本案的關鍵所在。嘉禾路本身不僅是廈門本島的門戶型景觀大道,同時也是城市交通性主干道,而且是展示廈門發展歷程和現代都市風貌的重要窗口。
從80年代初期,我國城規專家陳占祥就提出了“城市更新是以新陳代謝為主要內容,包括推倒重建和歷史建筑的保護與修復”的思路;到了90年代初期,吳良鏞提出有機更新應從城市的保護與發展角度出發,針對城市歷史環境和歷史街區的保護;2000年后城市更新注重城市建設的綜合性和整體性,使空間環境、文化環境、視覺游憩環境得到復興和延續。隨著“城市更新”理念的變遷,我們將嘉禾路設計總體思路歸納為四個方面,由提升嘉禾路的整體城市形象+重點區塊與一般區域相組合+整體性的街道空間景觀+較強操作性的政治手法組成。
3. 整體設計
在提升改造方案確定伊始,我們通過對周邊區域傳統民居的考察調研,提取其構件尺度、色彩、材質、細部元素等運用到本次的提升改造設計中,同時對現狀的樓體進行摸底調研,包括樓體的體量、質量、外墻材質、建筑風格等,形成完整的現場調研資料,將傳統閩南建筑的元素提煉后完美融入到現代居居中,體現閩南風格意蘊。在整體結構上,設計遵循“起”、“轉”、“承”、“合”的線索,打造“一軸四段七節點”,將集美風情、高新創城、花園城市、現代風尚作為四個主要設計標段來貫穿整條路。(圖2-3 設計整體結構)
整治范圍(嘉禾路)廈門大橋——成功大道段,約2.6公里。
作為入島第一站,高崎社是廈門大橋入島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本次改造設計的重點是考慮如何把本島閩南民居的建筑風格再現又體現現代民居百花齊放的個性,同時與對岸的集美嘉庚風格相呼應。該路段以居住用房為主,整體風貌體現地方特色,在色彩上以集美磚紅色及米白色為基調,打造綠樹紅瓦白墻的居住氛圍。
轉——高新創城
整治范圍(嘉禾路)成功大道——火炬路段,約2.3公里。
該路段以北商業氛圍相對減少,居住氛圍逐漸濃厚,色彩上分為兩段,底部淺米色,上部穿插以米白色和淺紅色,局部點綴藍色。在底層商業和商住立面上,整體風貌呈現出一個漸變的趨勢。
承——花園城市
整治范圍(嘉禾路)火炬路——仙岳路段,約1.7公里。
該路段商業氣氛和居住氣氛相對濃厚,后段風貌更加現代都市化。大量增加花池綠化的配比,利用沿街縫隙,綠地休息場所見縫插針,在色彩上與灰白色系的建筑呼應,營造出層草坪鮮花、中層綠化灌木,高層行道大樹的立體綠化空間。
合——現代都市
整治范圍(嘉禾路)仙岳路——呂嶺段,約1.1公里。
該路段為整體高樓林立的商業休閑區,底層商鋪,上部為高層,整體風貌大氣統一。建筑立面采用淺色外墻涂料,體現現代都市感,中部在尊重現狀的基礎上運用幕墻和暖色系石材搭配,在底層地面鋪設趣味圖案鋪裝,增加花箱花池等步行道設施,烘托出現代商業空間的熱鬧氛圍。
4. 具體設計
該方案最終確定圍繞海堤公園、嘉禾路沿線、收費站三個主要視點展開細節設計。在色彩構架上提取集美學村的顏色和現代都市段顏色作為嘉禾路整體顏色起末,在保證色調統一的基礎上,每一段形成自身的特點。(圖4-7)
視點一:海堤公園民居以遠眺為主,掩映在公園綠樹叢中,通過彎曲的屋頂、高翹的燕尾脊、觀音兜和色彩斑斕的紅磚紅瓦白墻等特征元素,烙下海洋文化印記,又彰顯閩南民居特有的魅力與風格。
視點二:嘉禾路沿線將原有的隔音屏拆除,取而代之是具有隔音功能又兼具閩南地方風情的護墻和花箱;沿線建筑立面學習傳統閩南民居的三段式處理,一二層為米色仿花崗石真彩漆,中間為煙炙紅軟瓷,頂層為米白色涂料,轉角處貼“馬牙槎”,為體現民居建筑的多樣性,分別設計了多種坡屋頂、女兒墻、窗套、空調裝飾罩及防護網來豐富立面,形成既統一又豐富的效果。
視點三:收費站周邊民居作進一步細化處理,從檐口、窗套、空調架、墻面材質,達到能停留細看為目的,收費大樓主樓以煙炙紅軟瓷為主材料,與周邊民居在色彩上取得統一,輔樓以灰色磚為主,窗套以白色簡約的鋁單板造型來體現公共建筑的特性,而與民居的有所區別。過收費站后,民居的煙炙紅色彩則逐步減弱,米白色增加,公共建筑以米灰色為主,逐漸由強烈的地方民居風格引向現代花園城市的風貌。
城市設施也是這次設計的重點。夜景照明以公建和底層商鋪為景觀照明重點,烘托商店內部燈光和牌匾字號燈光為點綴,打造夜景天際線。店面招牌設計強調裝飾性和特色性,簡潔明快,延續店鋪內室內設計風格。圍墻設計還原當地傳統文化,以集美、歐風和閩南特色裝飾為主要風格,色調上采用暗紅、暗綠、咖啡、灰調為主色系。
在項目實施中,有一大片城中村改造范圍。城中村改造的難點體現在三方面:一 、建筑密度高容積率高人口多而雜,二、居民原有的生活習慣模式固化,三、居民的認知和配合度不高。這些將直接影響到工程能否順利的進行。因此綜合整治豐富業態成為主要手段,主要體現出村域特色,打造各具特色的村域文化空間,使得業態布置充滿活力特色。
結語:
在中國城市建設日趨飽和的大時代背景下,既有城市老舊街區的更新和修復是值得每個決策者和設計師都應當重視的問題。通過廈門嘉禾路項目的改造實踐,提出將復興和延續空間環境、文化環境和視覺游憩環境,修復城市生態作為城市更新的策略,為居民提供高質量、人性化的新型城市空間。
參考文獻
1. 凱文·林奇, 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 斯蒂芬 馬歇爾, 街道與形態(M)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杭州江南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