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勝
摘要:習近平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全局和戰略高度,深刻揭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系統闡述“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相輔相成,把我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首先是強調兩個“清醒認識”: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是“兩山”雙贏:深刻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精神實質,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再次是兩個“最嚴”: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為保護綠水青山、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中圖分類號:D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17)03-0024-10
在福建、浙江等地工作期間,習近平就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根據當地實際實施生態省建設戰略,并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論見解和政策主張。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圍繞建設美麗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作出一系列新決策新部署。特別是深刻揭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系統闡述“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相輔相成,把我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兩個“清醒認識”: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13年5月,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提出兩個“清醒認識”的重要論斷。強調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而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正確認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現實依據,準確把握“綠水青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這些論述體現了習近平的歷史眼光、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闡明了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一)“綠水青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但不少地方和領域的粗放型發展,以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經濟發展,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資源約束趨緊的問題日益顯現。近年來,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頻發,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影響,群眾要求保障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等的呼聲不斷提高。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六大部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時,把生態環境作為重要內容,強調要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入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習近平很早就意識到“綠水青山”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人民群眾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在接受《中國環境報》等媒體采訪時表示,福建實施生態省戰略,就是要經過20年的奮斗,建成“生態效益型經濟比較發達、城鄉人居環境優美舒適、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生態環境全面優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經濟繁榮、山川秀美、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省份”,使福建形成“優美的生活環境和良好的投資環境”。擔任浙江省委書記后,習近平一如既往地強調生態環境保護。2004年3月,他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說,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必須發揮浙江的生態優勢,打造“綠色浙江”,就是要“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以最小的社會、經濟成本保護資源和環境”,努力走上一條“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生態保護型的經濟發展之路”。顯然,這是黨的十六大精神在浙江的具體落實。2004年4月,他進一步指出:發展說到底是為了社會的全面進步,不和諧的發展最終將遭到自然界的報復。建設生態省是浙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就是要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就是要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的雙贏”。2005年8月15日,他在安吉縣余村考察時更是鮮明地提出: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實際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認識這一點,就要“堅定不移地走這條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科學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把“綠水青山”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指出生態環境質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的“短板”所在。2013年4月,他在海南考察工作時的講話中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進一步指出:“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你掙到了錢,但空氣、飲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為了解決生態破壞嚴重、生態災害頻繁、生態壓力巨大等突出問題,習近平提出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著力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2016年8月,他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進一步強調,“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基礎”,要“建立健全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風險評估制度,重點抓好空氣、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加快推進國土綠化,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這告訴我們,只有治理和改善生態環境,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環境的需求,才能真正提高群眾的幸福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小康。
(二)“綠水青山”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基礎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1980年3月5日公布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也有句名言:“地球不是我們從父輩那里繼承來的,而是從自己的后代那里借來的。”這兩句質樸的話,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關系到人類文明的持續發展。任何人都沒權力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讓別人或后代承擔過度使用資源和破壞環境的惡果。對此,習近平多次引用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中的這句話:“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早在2002年6月,習近平接受《中國環境報》等媒體采訪時,就指出福建建設生態省的決策,是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生態優勢,在恢復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前提下,對全省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復合系統進行結構改善和功能強化,建立科學合理的循環經濟體系,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持續、協調發展”。到浙江工作后,習近平進一步指出生態建設是“增強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強調生態環境已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保持浙江經濟大省、出口大省的地位,吸引更多的外商來投資落戶,就必須更加注重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努力在更高層次和水平上謀求有力的環境支撐”。2005年5月,他還專門指出浙江水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強調“生態環境方面欠的債遲還不如早還,早還早主動,否則沒法向后人交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反復強調生態環境關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關乎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2013年4月,他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我國總體上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要引導人民群眾積極參加義務植樹,依法嚴格保護森林,“把義務植樹深入持久開展下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2014年3月,他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指出:“我國水安全已全面亮起紅燈,高分貝的警訊已經發出,部分區域已出現水危機。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環境之危、民族存續之危。”“全黨要大力增強水憂患意識、水危機意識,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重視解決好水安全問題。”2016年1月,習近平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強調,長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一定要“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正是站在這樣的高度,習近平要求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三)“綠水青山”是共建地球美好家園應盡的責任
地球很大,也很脆弱。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大自然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在生產力空前發展的同時,自然生態系統發生巨大變化,出現森林消失、濕地退化、全球氣候變暖等嚴重生態危機。環境惡化、自然災害等安全問題,日益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全球共識。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向來積極承擔應盡的責任,倡導并推動各國攜手應對生態危機,努力實現綠色發展,共同守護地球家園。
早在2003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就放眼全球發展,圍繞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提出了“三個階段”認識論:第一階段是“只要經濟,只重發展,不考慮環境,不考慮長遠”,也就是“只要金山銀山,不管綠水青山”,“吃了祖宗飯,斷了子孫路”;第二階段是“只考慮自己的小環境、小家園而不顧他人”,甚至“將自己的經濟利益建立在對他人環境的損害上”;第三階段是認識到“生態問題無邊界”、“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將環境保護視為“全人類的共同責任”。依據這樣的分析,習近平提出我國在發展戰略上,必須堅持三條路徑:“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不能走西方國家早期向外掠奪資源的道路;要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不能走建立在大量占有資源基礎上的西方工業化道路;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黨的十八大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寫入黨章,中國共產黨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行動綱領的執政黨。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站在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高度,深刻闡述“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規律,并依此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2013年7月,他向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致賀信,強調“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維護能源資源安全”是全球的共同挑戰。中國將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交流合作,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家園。為了全球生態安全,中國付出了艱苦的努力。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國,并向國際社會承諾了低碳發展的系列目標。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與支持。2013年2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第二十七次理事會通過了推廣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決定草案。2015年工2月工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定》,成為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的里程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高度評價中國作用,認為中國對《巴黎協定》的達成作出了歷史性的突出貢獻。2016年9月,習近平同奧巴馬、潘基文共同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批準文書交存儀式,并在致辭中強調“中國是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是全球氣候治理的積極參與者”,“中國將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面推進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二、“兩山”雙贏:深刻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精神實質,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
2013年5月,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的關系,特別是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自覺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2013年9月,他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就這個問題更加鮮明地回答:“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幾句質樸的論述,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我們要全面把握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辯證統一的關系,特別是認識到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努力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實現“兩山”的雙贏。
(一)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處理好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關系,首先要正確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不能片面理解和追求“人定勝天”。正如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等理念所倡導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我們還要認識到,如果說人類社會最初的發展更多受環境所決定,那么今天“環境決定論的主題已基本上被人與環境模式的出現所取代”,這種模式普遍展現為人類干預自然能力的增強、對自然資源需求的增大,以及自然對人類的懲罰、對人類供給的枯竭。
2004年5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就指出,生態省建設是“思想觀念的一場深刻變革”,所以要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在全社會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價值觀”,并讓這種行為準則和價值理念在全社會扎根,體現在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2006年3月,他進一步指出: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是“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這“兩座山”雖有矛盾,但可以統一起來,并將其“作為一種發展理念、一種生態文化,體現到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中”,體現了與地方發展導向、生產力布局、政績考核、財政政策等發展理念的不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一再要求樹立和落實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為實現“兩山”雙贏提供了遵循。2013年工2月,他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城市規劃建設的每個細節都要考慮對自然的影響。”2014年3月,他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轉向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不要試圖征服老天爺”。2016年8月,他在青海考察時更是強調,青海最大的價值、最大的責任、最大的潛力就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二)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能源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不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要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保持發展的空間和后勁,必須改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粗放型的資源利用方式、高消耗的生活方式,走出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路。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猶如“竭澤而漁”,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無異于“緣木求魚”,關鍵是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共存共贏。
2005年1月,習近平就提出在浙江省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思路,做到“集約化經營與生態化生產有機耦合”,既要使“發展農業能夠使農民致富的要求”,又要使“農業既能提供綠色安全農產品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2006年9月,他進一步強調要破解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兩難”悖論,通過科技先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路子,實現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產業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一起提升、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共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針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回應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干凈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強烈要求,把綠色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全力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013年5月,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推動資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2015年10月,習近平在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我國在這方面的潛力相當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2016年9月,他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再次表示:“我多次說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新的起點上,中國“將毫不動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這更加明確了“兩山”雙贏的重要任務和實踐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習近平基于綠色發展理念,對各地方、各領域的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比如,他2016年工月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就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指出: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擺上優先地位,涉及長江的一切經濟活動都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發揮長江黃金水道作用,產業發展要體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要求”。緊接著,他又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要求“在生態環境容量上過緊日子的前提下”,“自覺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三)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我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肩負著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雙重任務,實現“兩山”雙贏確非易事。這必然要求群策群力、采取綜合治理的方法,特別是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出發,統籌規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環境保護,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推動形成經濟社會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新格局。
2003年7月,習近平圍繞浙江生態省建設的任務,提出要實施生態工業與清潔生產、生態農業與新農村環境建設、生態城鎮建設等“十大重點工程”,并構建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經濟體系、可持續利用的自然資源保障體系、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體系等“五大體系”。2006年3月,他在生態省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上再次強調,建設生態省要做好各方面的相結合,強調要抓好生態省建設各項工作的落實,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進一步要求加強統籌協調,各方面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13年11月,他就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全面深化改革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必須遵循自然規律,“由一個部門負責領土范圍內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2014年2月,他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時,就大氣環境治理問題指出,要多策并舉、多地聯動、全社會共同行動,“聚焦燃煤、機動車、工業、揚塵四大重點領域,集中實施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污減排、清潔降塵措施”。
三、兩個“最嚴”: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為保護綠水青山、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落到實處,涉及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革,涉及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知之非艱,行之唯難”。基于此,習近平2013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提出兩個“最嚴”的重要論斷。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他還指出,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這些論述表明了習近平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一)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和穩定性,凡是普遍存在或長期難以解決的問題,往往在于制度的缺失。面對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嚴峻形勢,面對生態環境保護中的突出問題,扭轉“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的局面,我們必須采取針對性的對策,特別是建立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從制度上筑牢生態紅線。
為了解決有制度可依的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習近平還深刻指出,生態文明體制不健全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的所有權人不到位,所有權人權益不落實”,必須“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開和一件事由一個部門管理的原則,落實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建立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人職責的體制”。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作為生態文明領域改革的頂層設計。明確提出,到2020年構建起“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這樣一來,就可以切實推進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除了體制機制不健全,一些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得不到有效制止,還在于法治的缺失。要根據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的軌道,切實加強生態文明領域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科學立法,就是要完備生態文明建設法律制度體系,尤其要加強和完善能夠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生態文明立法工作。嚴格執法,就是要解決執法不規范、不嚴格、不作為等突出問題,尤其要解決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公正司法,就是要改變環境保護案件取證難、訴訟時效認定難、裁決執行難等問題,尤其要增強環境公益訴訟的比重。全民守法,就是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依法維護自身環境權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尤其要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
(二)加強黨的領導,確保兩個“最嚴”落到實處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工作,是生態文明建設最根本的保證。在黨的領導下,堅持用制度管人、按法規辦事,實現“兩山”雙贏、建設美麗中國、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美好愿景才能變成現實。
首先必須從政治高度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當前,有的領導干部只把生態文明建設當成局部的工作,而不是作為全局性的要事來抓,有的甚至仍然片面追求“金山銀山”,只把“綠水青山”當成文件上的口號。這必然導致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思想不自覺、行為不主動、措施不得力。只有把這錯誤認識糾正過來,才能把制度和法治落到實處,才能把綠水青山保護好。正因為如此,習近平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治國理政藍圖,強調不能把生態環境保護“僅僅作為經濟問題”,必須認識到“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其次必須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放在突出位置。不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可以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2013年9月,習近平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明確表示,要去掉GDP的緊箍咒,“生產總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綠色發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氣污染、解決霧霾方面作出貢獻了,那就可以掛紅花、當英雄”。2016年1月,他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進一步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堅定推進綠色發展,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2016年8月,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人負面清單編制實施辦法》、《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等文件,并有針對性地強調:“編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人負面清單,對嚴格管制各類開發活動、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完整性”意義重大,要“強化省級黨委和政府生態文明建設主體責任,重點評價各地區生態文明建設進展總體情況,考核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中確定的資源環境約束性目標,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重大目標任務完成情況”。
最后必須實行最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持久性。生態環境問題之所以越積越嚴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少領導干部“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式的目光短淺、不負責任。所以,必須強調資源環境是公共產品,對其造成損害和破壞必須追究責任。做不到這一點,制度和法治就難以落到實處。作為黨政部門的負責人,必須在生態文明意識的指導下進行決策,必須時時處處考慮到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雙贏。因此,習近平強調要“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唯有如此,才能起到嚴肅規矩、警示后人的作用,才能營造苦干實干、久久為功的局面。
(責任編輯:付國英 王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