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代新 王代紅
摘 要:我國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其中綠色發展依靠綠色金融。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和資源配置的樞紐,在綠色發展中承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了我國目前綠色金融的內涵及作用,分析闡明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及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措施。
關鍵詞:綠色金融 綠色金融環境評級體系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9(a)-032-03
1 概念及作用
1.1 概念
綠色金融(environmental finance)(sustainable finance),根據《美國傳統詞典》的界定,是使用多樣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組合來解決環境和氣候問題以保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實現金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活動的總稱[1]。
1.2 作用
綠色金融的本質是依靠創新性的金融投融資模式去發展綠色產業,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方面共贏,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綠色金融注重經濟收益同時也兼顧社會效益,其發展將有利于通過減少未來的補償成本來增強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2)促使金融資源配置向保護環境傾斜,增強整個社會抵御風險的能力,目前我國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直接服務于節能環保融資需求的綠色投融資工具,按產品類型可為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租賃、綠色產業基金、綠色保險等;另一類是以碳排放權、排污權為代表的可供交易的環境資產[2]。綠色金融的發展,將會加速綠色產業發展和相關產業配套資金的支持,有助于引導金融資源向環保企業、綠色企業傾斜,使得社會發展從依靠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向高新技術、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轉變,增強社會抵御風險的能力。
(3)有助于幫助金融企業應對環境風險并為其提供商機。綠色金融有助于推動企業技術和設備升級,引導企業更多地投資于綠色節能產業,有效規避環境風險;同時當企業滿足綠色金融的節能環保要求,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降低了環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可能會獲取金融機構的貸款優惠和政府部門的財稅優惠,獲得商機和資本支持。
2 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現狀和預測
2.1 現狀
根據國家“十三五”中國的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包括綠色低碳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可以預見綠色金融廣闊的發展空間。2016年,中國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G20議題,倡導成立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由中國人民銀行和英格蘭銀行共同主持。2016年9月,二十國集團杭州領導人峰會通過了《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其中,G20綠色金融政策研究組提出的七大自愿可選措施被寫入報告,以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動員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綠色產業。自2016年6月至今,與綠色金融相關的諸多措施陸續出臺,使這一年成為自2000年以來成果最豐盛的一年。相關趨勢和措施增強了綠色金融產品的流動性,特別是綠色債券的發行規模在2016年達到810億美元,相較2015年增長了100%。中國在2017年6月14日國務院召開常委會議,確定取消和下放一批工業產品許可、簡化審批程序,促進制造業的創新和提質;并決定在部分省、區建設五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升級。
2.2 預測
近些年來,綠色金融大部分體現在綠色信貸范疇,但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和金融思維的發展,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這些利好因素都將加快金融市場潛力釋放的步伐,同時促進了綠色資產證券化、綠色基金等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我國綠色金融仍處于發展階段,未來會有很大的需求和市場,根據圖1綠色金融市場規模分析與預測可以看出,近三年綠色金融市場規模逐年增加,并預測未來三年將以同樣速度繼續增加,綠色金融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3 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 綠色金融市場環境不健全
我國經濟發展處于新常態時期,經濟增速放緩,綠色金融市場的產品在廣度與深度上與發達國家仍有一定的差距,若要進行升級,仍需要一定時間。綠色金融發展的挑戰在于金融機構對環境因素可能轉變為金融風險的認識不足,且許多金融機構尚不具備識別環境風險和量化評估其影響的能力。國際上減排力度和減排機制的不確定以及承諾資金兌現難等問題,使得綠色金融市場發展前景充滿不確定性,若金融機構不能有效地考慮環境因素,就可能無法對環境相關的金融風險進行適當定價,從而可能高估污染性和高排放行業的價值和投資機會,低估綠色行業的投資潛力,企業主動減排積極性差,不利于綠色金融的進一步發展。
3.2 產品結構不完善
從綠色金融的種類而言,我國綠色金融的產品類別較少,產品較為單一,缺乏創新性,過于重視融資來源,而忽視融資需求方的個性化特征。從綠色金融產品的服務對象來說,我國的綠色金融產品主要針對綠色環保企業,而個性化和私人特色服務領域大部分是空白。從不同的產品增速來看,我國綠色信貸發展最快,在成立碳交易市場后,碳交易金融及其衍生品也迅速發展,其他的與證券化、保險類相關的綠色金融產品雖逐漸發展,但總體增速較慢,呈現參差不齊的狀態。融資渠道窄,融資工具比較單一。解決環境問題以及環保領域問題的方式主要融資工具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以及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方式,缺乏創新性的融資渠道[2]。
3.3 綠色金融市場的法律體系不健全
綠色金融產品涉及存在跨國的合作,在國際上,2003年推出的“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在相關標準中,接受度最廣、影響最為深遠,一旦發生涉及多國綠色金融案件,各國很難有一致的結果。
在我國,雖已出臺《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環保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指導意見》等相關文件,但約束力和執行力較弱,對于環保領域的法制建設不足。環境信息強制披露機制不健全,對于一些重大污染事件反映出一些地區防范意識不強,中間過程處理不完善,善后事宜也不恰當,一些公共媒體的介入范圍也只是初級階段,高污企業為節能減排而轉型升級積極性不高,不利于綠色金融市場的持續運行,形成負外部效應[3]。
3.4 缺乏國家的戰略性宏觀指導
國家現在逐步加大對于發展綠色金融,規劃節能環保的力度,但由于缺乏整體的國家層面的戰略性指導一些節能環保部門缺乏對范圍的界定,全局性戰略規劃,使得各部門、各地方各自施行計劃,造成整體效果的大大削弱。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對綠色金融市場發展關注不足,造成綠色金融市場發展遲緩的問題,同時也存在一些地區盲目綠色金融發展,嚴重影響了居民正常生產生活,造成生態與產業的矛盾,這也不利于綠色金融的健康發展[4]。
3.5 綠色金融的激勵約束措施不足
綠色金融項目通常具有資金需求量較高,建設周期長,最終收益率較低的特點,如果尚未形成規模經濟效益和沒有風險補償的情況下,金融機構如果沒有得到政府政策扶持和補貼,很多時候會因收益的不確定性引致風險,若發展綠色環保金融業務,更會對原本的業務產生制約,影響金融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政府政策性的激勵措施是必要的。但從我國現狀來看,市場上尚缺少有力的激勵措施,這將不利于綠色金融產品的推廣,從而阻礙了我國綠色經濟的發展。
3.6 專業人才儲備不足
綠色金融還涉及工程、法律、財稅等多個學科,對人才的復合綜合能力要求較高,而我國專業人才大量流失,這直接限制了綠色金融的發展。一方面,由于尚未建立專業的考核認證制度,也不存在相關專業人員的培訓機構。另一方面,綠色金融方向專業性的專家明顯不足,經驗有限,由于我國起步較晚,即使是金融學家也仍在綠色金融領域缺乏足夠的實戰經驗。
4 解決措施
4.1 加強綠色金融市場及法律體系的建設
要對傳統發展路徑進行調整和革新,建立新認識、開拓新視野、尋找新思路。
完善立法,提高法律法規的適應性,完善其涵蓋的內容,同時加入綠色金融項目的進入,審批、監管、退出以及責任追究等內容,要明確市場參與者的責任,加強執法力度[5]。
強化綠色金融的法制建設,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的法律標準的建設,從根本上解決污染問題,激發綠色金融市場的活力。對重點污染企業,促進其定期、主動上交環境污染指標的報告,有關的監察部門還應進行審核及不定期的抽查,以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污染企業報告的積極性,并建立可量化的披露指標,不同企業建立監管指標,實時監測,一旦達到預警指標,進行警告罰沒或暫停營業進行整改,警示高污企業。
建立綠色評級體系,為企業提供融資的決策依據,有利于市場健康發展。擴大政府對綠色金融企業的扶持力度,對于綠色金融項目給予優惠稅率,或給予補貼,對于央行對綠色金融機構項目給予的再貸款或貼現,應鼓勵其給予優惠貸款利率,引導市場的投資方向。
4.2 推廣新型金融產品
我國綠色金融產品單一且功能存在同質化傾向,以綠色信貸為主,難以滿足綠色產業的多樣化需求。綠色金融機構可以進行創新性結構設計,同時優化綠色金融服務。可以通過向社會征集志愿,搜尋創新點,或對一些重點的綠色環保企業進行調研,了解其發展方向以設計出針對性個性化的綠色金融產品,以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針對一些小型的企業或個人,綠色金融機構可以成立專屬部門,解決個人小型綠色金融產品的問題,拓展市場的影響力,同時可以通過增加媒體和廣告宣傳,擴大其綠色金融產品的宣傳,可以增大融資力度和融資的范圍,形成一個良好的品牌形象。
4.3 進行國家的戰略性宏觀指導
從宏觀的角度明確戰略,給予指導性的意見,統籌兼顧環境發展和金融發展,達到雙贏的局面。同時要建立穩定的跨部門協調和溝通機制,明確各部門職責,建立信息數據庫,實現部門間信息的共享機制,同時,環保部門持續跟蹤和監測重點企業,及時更新信息。金融機構及時反饋高污染、高能耗企業的融資信息、政策的落實情況。加強環保部門與“一行三會”等各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打造多層級監管體系,使資金流向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領域[6]。
4.4 建立相應的補償機制
綠色項目具有風險高,投資周期長,收益不確定的特征,因此,要建立完善收益補償機制,對綠色項目給予一定程度的補貼和政策的扶持,增強公眾對綠色金融發展的信心。二是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可以通過綠色金融企業與信托、保險、證券、評級機構等公司的合作,建立一套專門的風險量化模型以及風險的轉移分散機制,以解決部分風險的不確定性,達到最優化。
4.5 擴大概念的推廣和普及
對于政府機構,應對綠色金融理念進行擴大宣傳,對有關部門進行強調環保的重要性,并納入到政績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對于高污染企業和環保企業,應樹立發展綠色可持續的公司文化,在企業公關部門要強調對外宣傳綠色金融理念。對于居民,應有專門的人才進行宣傳教育。對于一些高校,也要進行綠色金融理念的宣講,不斷輻射,并且要大力發展綠色消費金融,為購買綠色產品的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其進行綠色消費,促進綠色金融圈的構建[7]。
4.6 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發展綠色金融
近幾年來,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從速度、效率、范圍上都遠遠超過傳統的金融機構,綠色金融項目的融資或推廣要大力的依靠互聯網,從而提高融資效率和融資的額度,并與大數據和云計算結合,系統性的分析個人與企業對于綠色金融產品的需求形成一個更合理的定價機制,并應用現代物流技術,加快綠色金融產品的循環,形成以綠色金融產品為核心的綠色金融框架。
4.7 建立專業人才培養機制
要培養專業的技術人才,可以成立專業培訓機構,從國外具有豐富經驗的綠色金融項目的金融機構引進或邀請相關專家[7],對我國的一些相關人才進行培訓或交流,要建立一套資格認證系統。鼓勵我國的相關綠色金融人才去國外相應的機構進修,學習綠色金融管理的經驗,以便于日后應用到我國金融機構中來。同時注意提高綠色金融人員的綜合素質,由于綠色金融涵蓋面極廣,因此較多的金融人員缺乏其他相關專業的知識,從而影響其對方向的判斷,對于金融機構內部,可以進行在職的技術培訓,邀請如環保、物流、工程類的相關專家培訓金融人員,或對工科人才進行后續金融培訓。
參考文獻
[1] 林欣月.我國綠色金融的內涵、現狀和發展對策[J].金融天地, 2016(10).
[2] 官恒秋.關于推進商業銀行綠色金融業務的思考[J].金融縱橫, 2016(10).
[3] 王修華,劉娜.我國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探索[J].理論探索,2016,220(4).
[4]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綠化中國金融體系課題組.發展中國綠色金融的邏輯與框架[J].金融論壇,2016,242(2).
[5] 辜勝阻,韓龍艷,鄭超.綠色發展視角下的綠色金融探討[J].社會科學家,2016,229(5).
[6] 周道許.綠色金融中的政府作用[J].中國金融,2014(4).
[7] 曹明弟.中國綠色金融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的思考[J].聚焦, 201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