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交際的一種手段,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還經常使用非語言交際來表情達意、傳輸信息。在這其中,體態語是非語言交際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主要通過中泰體態語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障礙來提出解決辦法,以便今后兩國在日常生活中減少障礙與摩擦,促進兩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繁榮。
關鍵詞:體態語;中泰;差異;跨文化交際
體態語是非語言交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常見的一種非語言交際手段。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體態語往往能達到超過語言的表達效果。心理學家曾研究發現:“在兩個人面對面交流的過程中,有50%的信息是通過無聲的身體語言來傳遞的,從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來看,只有11%的信息通過聽覺獲取,而有83%的信息通過視覺觀察。”由此可見,體態語在交際過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覷。正確的運用體態語能夠彌補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語言不通所造成的一些交流障礙,體態語作為有聲語言的補充語言,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從1975年中泰兩國建交以來,中泰兩國的文化、政治和經濟貿易上的接觸越來頻繁,泰國也成為海外華人和華僑聚居最多的國家之一。但是受不同語言、文化、宗教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人們在語言交際上必然存在著許多障礙,而體態語的運用則剛好可以彌補語言交際上的缺陷。中泰體態語的比較與研究,能從實際上解決交際障礙的問題,讓雙方既遵守文化規則,又表達了自己的意圖。
一、中泰體態語差異的具體表現
(一)手勢語
手勢語是指以手的動作表達情感,傳遞信息。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人們通常會使用手勢語來進行基本的溝通與交流,但由于不同的地區和民族的手勢語所表達的意義有所區別,有的甚至大相徑庭。
對別人豎起小拇指,在中國這個動作有瞧不起、認為對方很渺小或者很無用的意思,而在泰國,人們則習慣用這個手勢來表達友好、和睦的意思。
大拇指向下指,在中國表示藐視、鄙視的意思,而在泰國,僅僅表示認為對方很失敗的意思,并不帶有挑釁的意味。
用手擺出“OK”的手勢,中國人習慣用此表示“零”、“沒問題”、“同意或贊賞”,在泰國只是表示“沒問題”。
食指做彎鉤狀,也就是中國手勢中表示數字“9”的動作,在泰國表示門鎖、鑰匙的意思。
(二)動作姿勢
除了手勢語之外,人身體的其他部位也可以表達意義、傳遞信息。中泰兩國在動作姿勢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禮儀以及日常交際中的動作上。
從見面致意時的動作來看,泰國人在見面時慣用“合十禮”,既在低頭之后雙掌聯合,放在胸前表示敬意,這是最基本的見面禮。中國的見面禮有跪拜、作揖、鞠躬、點頭和握手等禮節動作。
從日常生活中的交際來看,泰國人認為頭部是一個人的靈魂所在,除了國王、僧侶和父母可以觸摸孩子的頭部,其他人是不能觸摸的,如果不小心觸碰了別人的頭部,應該馬上虔誠的道歉以求原諒,就連傳遞東西也不能從別人頭頂之上經過,在正式場合遞給別人東西時也盡量雙手遞上。除此之外,泰國人還認為腳是卑賤的部位,雙腿盤坐或以腳掌對著別人也是很不禮貌的,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盡量不要把腳底露出來,特別不能用腳對著佛像。在中國就沒有這些講究,用手觸摸小孩的頭部是想表達對孩子的關愛和保護,盤腿而坐露出腳底也不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雖然用雙手遞交東西可以體現對別人的尊重,但在一般情況下也可以單手傳遞。
(三)表情
表情是人們表情達意的一種無聲的語言,能夠將人的喜怒哀樂直觀的表現出來,但是表情不僅僅涉及了個人的心理因素,同時還與民族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泰國歷來有“微笑國度之稱”,正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泰國人有微笑的習慣,不管是面對熟悉的人還是陌生的人,他們總是面帶微笑,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中國也講究“以禮待人”、“以和為貴”,微笑也是一種待人待事是最基本的禮儀。但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在表情達意的方面都講究含蓄和隱晦,因此也有“喜怒不形于色”的說法。因此,在面對陌生人時,很少有對所有人都保持微笑的習慣。當然,在服務業或者一些特定場合,微笑也是我們用來表示友好的方式,但是總體來說,沒有泰國那樣的普遍。
(四)體距
體距又稱為“界域”,是指人們在交際中對空間的利用,在交際過程中人們經常會利用相對位置和距離作為信號來傳遞思想和信息。體距包括身體接觸和身體距離,根據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二者又顯示出不同的特點。
泰國人在交際過程中一般會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身體接觸,他們認為隨意觸碰別人的身體是很不禮貌的行為。例如在公共場合親吻、擁抱、握手或勾肩搭背,這些動作都是不被允許的。另外,佛教在泰國人民的心中神圣無比,僧侶的地位也很高,因此不能隨意觸碰僧侶的身體。尤其是女性,不能與僧侶握手,座位不能相鄰,即使是僧侶先打招呼,也應該主動與其拉開距離。
而中國人對于禮貌性的身體接觸不是很在意,長輩對晚輩可以輕拍頭部和肩部以表示鼓勵和關心,朋友及親人見面時可以熱情的擁抱表示想念,一些女生逛街時常常手拉手以表示關系親密,中國的僧侶也忌諱與女性直接接觸,只是沒有泰國的要求那么嚴格。
二、中泰體態語差異解決辦法
體態語的誤用也會導致人們之間的誤會,甚至發生沖突,那么我們應該怎樣來解決不同文化圈的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存在的障礙問題呢?
首先我們應該從思想上有所認知,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經歷了歷史的沉淀才形成的,中間包含了太多的人文素養和地域文化,我們不可能要求每一個地區的文化都相同,因此我們應該包羅萬象,在維護自己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中泰兩國在國際關系中國是好伙伴,在環境地域上是好鄰居,因此,我們更加需要相互了解,相互包容,尊重差異,才能共同發展。
其次我們應該在行為上有所規范,主動的認識、接觸和學習對方與自己有所區別體態語,入鄉隨俗會讓對方感受到親切和友好。特別注意區別一些體態語有差別的細節部分,防止因體態語掌握不當造成交際的障礙和誤會。
作者簡介
祝安(1983-),女,四川樂山人,漢族,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從事文學類教學工作。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