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國斌
摘 要:作為一門專門用途英語,商務英語十分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地處經濟欠發達城市,使商務英語專業的應用性和服務地方性大打折扣。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可以讓地方本科院校跨越地域限制,同經濟發達地區的企業聯姻,讓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充分體會商務英語專業的應用性和實用性,真正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針對校企合作培養可能存在的困難,地方本科院??梢栽趲熧Y、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改革,確保校企合作的成功和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商務英語 地方本科院校 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F7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6(c)-179-03
1 地方本科院校商務英語專業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概述
商務英語作為一門ESP(專門用途英語)專業于2006年被教育部批準試辦,并于2012年正式被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教高[2012]9號)。作為一門ESP專業,商務英語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高年級課程應結合實際商務操作對所學的商務英語知識加以鞏固[1]。地方本科院校師資理論水平偏弱、生源基礎較弱,故地方本科院校開設的商務英語專業應腳踏實地,以培養英語基本功扎實,掌握語言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國際商法)等相關基礎理論與知識,熟悉國際商務的通行規則和慣例,具備英語應用能力、商務實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宗旨[2]。此宗旨突出“應用型”,目的就是要培養服務地方和對口行業的技術人才。鑒于此,學校可以聯合對口行業的相關企業開拓新的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可以讓校企雙方優勢互補、各得其所。一方面學??梢越柚髽I開拓校外實習基地,為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提供實操的機會;另一方面企業可以借助實習基地提前選拔優秀的技術人才。
商務英語專業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基于高校和商貿企業的深度合作平臺,借助于真實或模擬的外貿業務工作環境,幫助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商務工作環境中運用所學的商務英語理論知識和外貿業務知識進行實際操作訓練,實現工學有機結合。
根據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大致可分為4類[3]。第一,企業入校。企業將其部分生產線建在高校內,協助高校在校內實施“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第二,高校入企。高校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走出象牙塔,進入企業定崗實習或者見習。校企合作培養大多采取階段式教學模式(校內基礎理論課程+企業實習實訓),企業實習實訓成為教學模式的一種常態。第三,校企互動。企業提供實習基地,參與制定學校的教學計劃,并派遣自身專業人員參與學校的專業教學,而高校為企業的員工提供理論培訓,借此方式高校與企業真正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的雙贏。第四,“訂單式”培養(又稱作“人才定做”或“冠名培養”)。高校根據企業的需求,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提前與學生簽訂就業合同,與高校通力合作,在學校、企業兩個地點進行教學,學生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就業。上述4種校企合作模式各具優勢,學校往往會根據自身的辦學宗旨、教學情況和生源基礎采用適合自己的模式。例如,高職院校可能會偏向于企業入校模式和訂單式培養,而地方本科院校則可能優先考慮校企互動模式和高校入企模式。
2 地方本科院校商務英語專業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實施策略
選定合適的培養模式后,商務英語專業校企合作的實施最終還得落實于師資、課程、教學方式等方面?,F以湖南省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學院為例,對商務英語專業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實施策略加以探討。
就師資而言,學院強調師資隊伍的結構優化,改革教師培養和使用機制,旨在建成一支高水平、高職稱、高學歷、強能力、充滿活力、結構合理的、兼備深厚專業知識理論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的教師團隊。爭取在五年內,本專業高級職教師稱占50%左右,其中教授1~2人,占10%以上,副教授4~5人,占40%,具有博士學位教師2~3人,占20%以上。商務英語專業教師100%深入企業進行交流學習,70%以上是“雙師”型教師;實現教師參加企業交流的經?;透捌髽I進修學習交流的制度化。此外,積極培養和爭取引進學術帶頭人,形成1個在省內有重要影響的優秀科研團隊。
就課程設計和課程改革而言,學院按照“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以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為目標,以教材建設和精品課程建設為手段,結合企業的發展需要,推進“2+1+1”教學模式的改革。根據最新的商貿行業發展趨勢指定人才培養方案,把對口行業和企業方面的新內容納入課程設計和課堂教學,自主編寫和完善系列專業教材,使教學內容充分反映商貿行業和旅游會展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新發展、新要求。把四年的本科學習改為“2+1+1”教學模式,即2年校內基礎理論課程+1年專業課程及專業方向課程+1年企業實習實訓,圍繞厚英語基礎、寬外貿口徑的商務英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實施課程改革。
就教學方式而言,高校應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培養高級應用型商務人才為核心進行商務英語專業教學方式改革,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知識應用能力。立足于“外語+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這一人才能力框架,教學內容兼顧理論與實訓,在理論教學中強調小組學習,始終將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提高作為教學重點內容,并通過案例分析、實踐研究和模擬訓練等多種教學活動最大程度地還原商務情境,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的緊密銜接。教學手段多樣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借助微課慕課教學整合教學資源,打造師生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學習環境,全方位給學生提供學習內容、學習資源及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3 地方本科院校商務英語專業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主要問題及其解決方案
相較于部屬重點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往往位于較為偏遠的地區,師資理論水平偏弱、生源基礎較弱,而商務英語作為一門新批的ESP(專門用途英語)專業,更加注重實操能力,故地方本科院校在實行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更容易遭遇困難,而且這些困難通常直接關系到校企合作的成敗和可持續性實施。
3.1 校內現有師資的轉向和進修
新型專業需要新型教師,而現有師資多為語言類專業教師,擔任商務英語類課程的教學客觀上存在困難。如何幫助現有師資轉向商務英語專業的教學對于校企合作而言至關重要。當然引進商務專業教師也是一種選擇。鑒于商務專業教師的英語基礎通常不如語言類教師厚實,而且商務英語專業的基礎是英語知識和技能,因此促進現有師資轉向商務英語專業對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是最適合的師資解決方案。
地方本科院校應根據自身的師資情況,按照“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培養師資”的原則制定并實施商務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工程計劃”。
采取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深造,不斷提高教師的學位與職稱。采取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提高學位;鼓勵教師通過進修提高理論研修,每年選派1~3名本專業主干課程的教師分到國內外商務英語專業較強的院校或研究所進修,不斷提升其科研與業務水平;激勵教師不斷提高職稱,在最終形成的師資隊伍中,本專業高級職稱教師占50%,其中教授1~2人,占10%~20%,副教授5人,占50%左右。
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不斷提高本專業的教學與科研水平,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引進高層次人才可以拓寬本校本專業的學術視野,促進學術交流。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重點引進高職稱、高學歷人才。
加強“雙師”型師資的培養。每年選派2~3名相關教師到相關行業的商貿企業掛職鍛煉,提高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同時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實現“走進來和走出去”的互動協作模式,一方面形成校外相關商貿企業、旅游會展機構的骨干專家到院校兼職授課的機制,另一方面院校教師和相關企業、機構合作研究提升商務英語專業技能。
3.2 “訂單式”畢業生的職業風險
“訂單式”培養模式可以說最能體現校企優勢互補。根據企業的需求,高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而企業提前與學生簽訂就業合同,學生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就業。企業可以提前鎖定所需的定制人才,而高校則不用擔心畢業生的就業。目前的專業評估中一項重要的指標就是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訂單式”培養模式可以解決高校招生就業方面的擔憂。
那么“訂單式”培養模式是不是最佳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呢?并非如此,這種培養模式的一個重大隱患就是畢業生的技能往往太偏面,一旦離開預定的工作環境和軌道就難以發揮其商務英語技能,不能算是合格的“專才”,更談不上“通才”。假若企業的經營環境發生變化而被裁員,“訂單式”畢業生再就業可能面臨巨大困難。
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高校在校內基礎理論課程的開設上必須嚴格按照“厚基礎、寬口徑”的標準執行,不能一味偏向企業的“定制”意圖。就商務英語專業而言,“厚基礎、寬口徑”主要體現在英語語言能力上,這也是本專業的發展基石。學院目前按照“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把四年的本科學習改為“2+1+1”教學模式,即2年校內基礎理論課程+1年專業課程及專業方向課程+1年企業實習實訓,厚英語基礎、寬商貿口徑,旨在兼顧學生的英語基礎能力和商務操作技能?!昂窕A、寬口徑”主要落實在前兩年的校內基礎理論課程上。英語基本技能課程,如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翻譯等課程都是專業核心課程不可動搖。此外,語言分析能力方面的課程,如語法、語言學、詞匯學、英美文學等,同樣受到重視,被列為專業必修課程。上述英語專業課程目的是幫助學生打好厚實的英語基礎,為畢業生鋪好“通才”之路。
3.3 課程考核模式的完整性(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
校企合作培養大多采取階段式教學模式(校內基礎理論課程+企業實習實訓),企業實習實訓成為教學模式的一種常態。如此一來,課程考核模式也應該及時適應教學模式的變化。由于傳統的終結性評價模式無法適應企業實習實訓課程,高校應適時引入形成性評價模式。實習實訓教師(導師)可以根據實際操作任務的進展和完成情況給予評價,并將它作為實習實訓課程的形成性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導師)在實習實訓過程中應即時、動態地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進行評價,并及時反饋給學生,形成一個“明確目標——發現差距——采取行動以縮小差距——達成階段性目標”的螺旋式循環學習過程,最終強化和改進學生的學習效果[4]。如果實習實訓課程有對應的校內理論課程,實習實訓教師(導師)應協同理論課程的最終評價對實習實訓課程予以考核。
4 地方院校商務英語專業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展望
地方本科院校往往位于較為偏遠的地區,而當地的經濟水平往往落后于沿海發達地區,商務英語專業的應用性和服務地方性大打折扣。通過校企合作機制,地方本科院??梢钥缭降赜虻南拗疲洕l達地區的企業聯姻,讓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充分體會商務英語專業的應用性和實用性。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可以在企業的實習實訓課程中靈活運用校內學到的基礎理論知識,真正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學校的層面上,商務英語專業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藍圖和愿景在于以校內的英語基礎理論課程打好學生的“通才”基礎,以商貿企業的實習實訓幫助學生通向“專才”的高峰。在企業的層面上,校企合作培養機制一方面可以精準地補充自身的勞動力資源和人才庫,另一方面可以持續地從高校獲取專業理論知識的給養,有利于企業自身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鐘玲俐.構建主義視角下商務英語復合型人才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探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6).
[2] 懷化學院教務處.人才培養方案[M].懷化學院,2016.
[3] 謝華.校企合作機制下商務英語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踐[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2(5).
[4] 譚伯勛.形成性評價導向的高職課程考核模式探析[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