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香
摘 要:隨著經濟轉型步伐的加快和供給側改革的進一步推動,高職院校也面臨著對人才培養模式的進一步改革。文章從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狀況入手,分析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從而構建適應新型經濟發展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供給側改革;商務英語;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3-0150-03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further promotion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faced with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reform. This essay i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the present talents training mode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s on the supply-si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ent social demands and therefore to construct personaliz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which will adapt to the new-type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Business English; personaliz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從供給側推進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針對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現實問題而提出的重大改革舉措,是黨在領導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程中的重要理論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也為高職院校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深刻的啟示。
“十三五”時期是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期,產業轉移、結構調整和升級步伐的加快,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的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做大做強,服務業和文化旅游產業的加快發展等,均使得高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劇增,為高職教育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契機,也為高職院校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注入了強大動力。
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承擔著為社會提供高素質、技能型的國際商務方面人才的任務,尤其是為外貿企業和服務業等提供人才和技術服務,屬于供給側的重要部分。
一、基于供給側改革下的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狀況和能力要求
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發展,國家對高素質技能型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傳統的外貿業務逐漸被網上貿易、電子商務以及跨境電商所替代,跨境電商的迅猛發展,給我國國際商貿服務產業帶來了質的飛躍。2014年全國進出口貿易規模為26.6萬億元,其中跨境電子商務規模約4萬億,占比提升至15%,預計2017年占比達到23.1%。目前,我國需要的外貿類人才達180萬以上,而國內取得外銷員資格證書者卻不到10萬名,企業不斷需要更多的人才參與到生產、管理和服務中來,商務人才的缺口將繼續拉大。國際商務人才出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隨著國際貿易市場化、規范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除了數量上的增長外,企業對商務英語人才的素質要求也將提高。
商務英語人才的素質一般包括英語能力、專業能力、職業能力等方面。在英語能力方面,企業會更加看重聽說和寫作能力,即有效的溝通能力;在專業能力方面,企業會更加重視疑難排解與質量控制方面的應用分析能力;在職業素質方面企業更重視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領悟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除了以上基本的語言、專業和職業素養外,企業可能還會更加看重員工的綜合文化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能否適應多種崗位需求的職業可遷移能力以及是否具備較高的情商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心理承受力。[1]
二、從供給側結構看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發展與產業發展相脫節
目前高職院校的商務英語專業設置相對滯后,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商務英語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能力目標無法滿足產業轉型發展對人才的高質量要求。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在培養人才綜合素質方面忽視了思想品德和職業操守的培養,培養出來的學生自我中心意識較重,不肯吃苦,無法承擔較重的工作壓力,缺乏工作熱情,缺乏一種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人才培養定位不明確
在人才培養定位方面,商務英語專業的社會服務定位不明確,沒有明確自身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供給定位,找不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力度不夠,專業教育沒有跟企業深度融合,在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上沒有更多地征詢企業行業的專家或進行深入地社會調查,而且企業的行家專家走進課堂的較少。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往往不能更好的服務社會。
(三)思想品德建設意識薄弱
很多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對思想品德建設方面缺乏全面和深刻的認識,在專業培養方面往往忽視了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很多教師在課堂上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專業知識的講解,而忽略了對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很多老師只看重學生是否掌握了所講授的知識、是否考出一個好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這樣就造成了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進入社會后工作沒有創新意識,對社會也缺乏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引領作用。
針對高職院校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所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我們要調整思路,適應需求的變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注重商務英語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培養,滿足社會對人才多樣性的需求。
三、供給側結構下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只有重視個性化人才的培養,將社會需求和個人興趣有機結合,才是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依據。供給側結構下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提供寬松、創新的環境
人才培養的關鍵是要適合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在真正了解地方需求的基礎上,通過結構調整推進供給結構優化,為大學生提供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教育資源、教育環境和教育服務模式,提高供給端的質量、效率和創新性,使其更貼近大學生的一般性需求,努力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實現社會對人才的多樣性需求,增強商務英語專業人才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個性化人才培養需要一種寬松的環境。對學生而言,不在是只滿足于課本上的知識,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也不能只是掌握書本知識,而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敢于批判,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個性特點發展自己的能力,實現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對教師而言,學校也要提供給教師一種寬松的環境和良好的氛圍,在考核教師的業績時,不要僅僅從課堂教學和科研成果方面衡量,更要關注教師對職業的投入和身心的健康發展,關注教師的角色期待和職業發展期待,讓教師從內心深處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他們才可以把他們的激情帶給自己的學生,從而培養出更有創新力和創造力的學生。
總之,構建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關鍵就是在觀念上創新,要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加強學校、企業以及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等多種聯合培養方式,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
(二)確立個性化的培養目標
個性化的培養目標就是指根據學生的不同實際去采取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方法。也就是說,要想使我們的學生能夠張揚自己的個性,能夠發展自己的長處,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個性化的培養目標。即“通過課程體系的構建和成才氛圍的營造,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潛能浮出水面,為學生將來更有成效地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2]只有確立了個性化的培養目標,我們的教育方法才能依據這個目標不斷地改進、不斷地完善;只有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他們才能夠在適合自己的領域不斷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最終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跨境電商的迅猛發展,給我國國際商貿服務產業帶來了質的飛躍,國際商貿服務業急需大量的多層次多樣化的人才。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渠道增加了,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樣化的,按照統一的模式來培養人才顯然不能夠滿足發展中的經濟形勢需要。因此我們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既要根據社會發展的整體需求,立足地方、服務地方。將社會對商務英語專業人才的需求類型和崗位類型進行細分,根據崗位分類,總結出共性的目標和個性的目標,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能力,在完成共同目標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身特點并且自己感興趣的個性目標來實現。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不但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應對變化挑戰的能力,要勇于開拓創新,隨機應變,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3]
(三)設置個性化的教育課程
課程的設置要以實現專業目標為依據,課程設置的合理與否直接決定著目標是否能夠實現。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很多學校都在課程設置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在原有的公共必修課的基礎上,開設了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選修課,并以此作為依托,形成了具有個性化的課程模塊。就高校而言,有的同學想繼續深造,我們可以設置一系列學術性較強的課程;有的同學想畢業后直接就業,我們則需要設置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有的同學想自主創業,我們則可以開設一些創業類的課程等等。學校提供的課程越多,學生的選擇空間越大,學生所形成的知識結構也就越完善。這樣,他們學習起來也會更加有興趣,更加有動力,從而也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獲得教育發展與人才培養雙贏的良好效果。[4]
(四)運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
一種好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各種技能,還能夠使既定的教學目標有效地達成。在一門課程中,我們可以打破固有的“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模式,而是在教師講授的基礎上安排各種形式的讓學生實現自主學習的內容。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討論,表達自己的看法;也可以針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展開案例分析,讓學生樹立一種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還可以進行一些社會實踐,讓學生親身去接觸、去感受一些教材和課堂上無法承載的內容;等等。這樣,學生就可以將死記硬背轉化成在做中學,在思考中領悟,能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去施展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去凸顯自己的個性。
(五)采用個性化的考評機制
在我國,傳統教育比較重視書本教育,不太重視啟發和鼓勵受教育者的主動創新精神;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對學生創造力的尊重、對學生愛好的尊重得不到重視。傳統教育一直以來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標尺。這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談分色變”的心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大打折扣,學生的個性也會逐漸地被扼殺。所以,要想使我們的教育能夠基于學生的特點,張揚學生的個性,就要對考評機制進行適當的改革。由“一考定全局”的傳統終結性評價轉向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自主學習相結合的全程評價。采用習題作業、隨堂隨機測試、社會調查、小論文、小項目或方案設計等方式,加強平時學習過程中的考查,提倡開卷、半開卷、口試、演講、辯論等多維度的考核方式,全方位地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考評,真正把考試模式由單一、封閉轉向多元、開放。強調考試的靈活性、自主性、有效性、綜合性,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考核不是對學生表現的終結評價,而是要促進學生的繼續學習,充分體現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適當的情況下,也可以把傳統的課外活動納入正規的教育教學體系中,建立必要的考核、規范和激勵措施[5]。
四、結束語
創新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樹立正確的辦學思想,突出辦學特色,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助推高職院校的科學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指導與實踐借鑒意義。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在構建的過程中要有發展的眼光,放眼未來,不斷創新,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連,隨著經濟的變化和社會需求的變化而做相應的調整。
參考文獻:
[1]鞠明明,李華,黃曉雪.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服務區域經濟發展[J].職教論壇,2012(4):51-52.
[2]趙亞玲.需求為導向的復合型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20-22.
[3]王艷艷,王光林,鄭麗娜.商務英語專業人才需求和培養模式調查與啟示[J].外語界,2014(2):34-41.
[4]孔憲遂,丁芬.區域經濟驅動的商務英語人才培養——以山東區域經濟發展為例[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5(1):24-27.
[5]嚴明.“課程-教學-評價”相一致的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外語學刊,201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