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錕
摘 要: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該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加強課程建設。以創新理念為指導,增強課程建設的內驅動力。以協調理念為指導,理順課程建設的三大關系。以綠色理念為指導,實現課程建設科學發展。以開放理念為指導,構建課程建設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以共享理念為指導,促使課程建設成果全員共享。
關鍵詞:五大發展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3-0157-03
Abstract: In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 development idea of "innovation, harmony, green, open, communion"was put forwar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should be based on this five development ideas to strengthe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curriculum, the innovation theory is required. In order to arran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the harmony idea is needed. In order to follow the basic law of course construction, the green philosophy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order to build the general pattern of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open idea is necessary. In order to unite the maximum power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the communion idea should be the guidance.
Keywords: the five development ide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nstruction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為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階段的偉大勝利,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高校應自覺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不斷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提高教育實效。
一、堅持創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提升課程建設的內驅動力
改革依靠創新,創新驅動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不斷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變革,才能適合形勢發展的需要,才能完成自身的歷史使命。以創新理念為指導,加強課程建設,首先應該要實現教學目標的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更是樹立理想信念,其根本目標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從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展和偉大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1]。
教學目標的改變是關鍵性的改變,這就決定著教學內容應該創新。思想政治課程局限于書本,枯燥的理論知識無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導致課堂到課率和“抬頭率”較低的問題。教師備課時應以書本為基礎,但不拘泥于書本,一切有利于引導青年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內容都可以成為教學的內容。
教學目標的轉變也決定著教學方法應該創新。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以課堂講授為主,其優點在于能夠高效地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缺點在于情感態度培養和價值觀引領方面較為乏力。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的并不僅僅滿足于知識的傳授,更在于價值觀的引領,因此,課程應該靈活運用問題型、互動型、情感型、研究型、信息技術型等教學形式,融會貫通案例教學、課堂討論、社會實踐等教學手段,著力提升課堂的親和力和實效性。
教學目標的轉變也決定著教學評價應該創新。當前課程的評價方法主要是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表現成績兩個方面的綜合。期末考試主要考的是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平時表現成績主要依據課堂考勤、課程論文完成情況給出,缺乏對學生日常生活表現的評價。因此,創新評價方法就要做到不以知識點的掌握與否為唯一評價標準,而應注重與實際相結合,重點看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理想信念是否堅定,是否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學目標的轉變還決定了課程建設的體制機制應該創新。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管理機制、師資隊伍建設機制、評價考核機制已經逐步建立和完善,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在教學管理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部孤軍奮戰,力不從心;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經費投入尚不能完全滿足實際需要;在教學考核評價方面,缺乏科學的可操作的方案。因此,想要創新,就要破除束縛課程發展的體制機制,確立有利于課程發展的體制機制,以體制機制的改革釋放出更大的發展動力。
二、堅持以協調發展理念為指導,優化課程建設的三大關系
協調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協調發展理論的創造性運用,強調注重發展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主張運用統籌的手段和方法追求可持續發展目標。[2]以協調發展理念指導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就要求要統籌課程建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
首先,要統籌教與學的關系。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有兩個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重教輕學或重學輕教的認識都是片面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師生合作實現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去學習和探索,教師在學生的啟發和促動下去教育和引導,教與學兩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貫徹協調發展的理念,就必須做到既要發揮教師的主體性,又要保障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教師與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來提升教學效果。要促使教師在教學中多了解學生,讓課程教學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要鼓勵學生參與到課程教學中來,以課堂活動、實踐教學、教學反饋等形式提升學習的參與度,增強學習興趣。
其次,要統籌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之間的關系。“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1]高等學校肩負立德樹人的神圣使命,每門課程、每位教師都理所應當地肩負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職責。但在現實中,思想政治理論課卻難以與其他課程形成教育合力,甚至有的教師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存在問題,在課堂上不負責任地向學生傳播錯誤觀點和言論,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以,高校黨委應落實主體責任,宏觀上統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讓各門課程都能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作用,發揮育人實效。
最后,要統籌思政工作各部門之間的關系。雖然思想政治理論課、學工隊伍、黨團組織被認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部門,但高校各個部門都肩負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責,應該堅持全員育人,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3]但實際工作中,很多工作部門輕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認為學術科研、專業課教學才是硬實力,對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敷衍的態度。甚至直接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門也缺乏自信,對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認識,對待工作缺乏熱情。要統籌思政工作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就要充分宣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引導各部門自覺擔負責任,圍繞育人這個核心任務主動協同配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部門,實現教學目標。
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實現課程建設科學發展
綠色發展指的是科學、高效、和諧、可持續地發展。以綠色發展理念指導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改革,首先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堅持遵循教育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學生成長規律[1],充分了解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需求,設定科學的目標,選擇科學的方法,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在實際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忽視學生,不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出發,不關心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水平,不考慮不同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的差異,只是照本宣科,簡單灌輸,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
其次要善于整合教學資源,充分發揮教師團隊的力量,發揮各個部門、各支隊伍、各類載體的力量,使得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從而提升教學效率。思想政治課教師可以利用的資源絕不僅僅是一方講臺,應該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定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樞,賦予其權力,可以依據實際需要適時地調配各種資源、載體服務于教學。比如,在對學生平時表現進行考核的時候,可以充分征求輔導員和班主任的意見;在開展實踐教學的時候可以加強與團委和學工部門的配合,等等。
再次還要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系統的和諧,讓系統內的各要素之間有機配合,系統內外良性互動,從而形成一個和諧的教學系統,為課程建設提供保障。思想政治理論課含四門課程,先后開設,貫穿學生一、二年級的學習生涯。各門課程的教學重點不同,但相互之間是有機的整體,只有相互銜接、相互配合,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最后還要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根本解決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圍繞的是人的終身發展。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著眼于長遠,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的頭腦,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注入堅實的理想信念和健全的身心素質。
四、堅持以開放發展理念為指導,構建課程建設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習近平同志指出:“各級黨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加強領導和指導,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這就要求要以開放的理念為指導,搞好課程建設。在高校內部存在若干系統,如思想政治教育系統、行政管理系統、教學系統、后勤服務系統、黨團系統、學生組織系統等。這些系統本應相連相通,但卻因為分工的原因,相對封閉起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應該打破這種封閉,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與各系統聯合聯動,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首先是師資的開放,應該開放師資系統,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大力吸納優秀校友、輔導員、黨政干部充實教學力量,為教學注入新鮮活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是骨干,但單純依靠這支力量未免顯得有點單一,多種力量的注入能夠讓教學隊伍更加多元,實現優勢互補。優秀校友對青年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可以起到典型示范的良好效果。輔導員最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生的距離最近,能夠讓課程更加接地氣。黨政干部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又了解學校建設發展的宏觀方向,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較好的引導作用。
其次是教學形式的開放。當前,課堂教學依然是教學的主要形式,課堂教學適合高效率的知識講授,但不能滿足課程建設的全部目標,如情感態度的培養、理想信念的樹立等。因此,課程建設需要靈活采用各種合適的形式,如社會實踐、課堂辯論、專題調研等。
再次是教學內容的開放。課程建設在以教材為根本的基礎上,應該充分吸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新成果、新觀點,應該密切聯系當下中國社會正在進行的大刀闊斧的改革與發展的實際,應該及時解讀當前社會熱點事件和話題,用最新的理論、最鮮活的事例、最及時的分析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讀懂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最后是國內對國外的開放。課程建設應堅持國際視野,把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放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中去觀察比較,把人民追求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放到世界各國追求國家發展、人民幸福的共同夙愿中去考察分析,把中國堅持獨立自主,選擇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的偉大實踐放到世界各民族追求民族自決,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的不懈努力中去理解認識,在國內國際兩個視野的比較中,讓學生明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之不易,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值得我們倍加珍惜。
五、堅持以共享發展理念為指導,促使課程建設成果全員分享
共享發展強調經濟與民生的共同發展,其根本目標在于實現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核心在于共建共享。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也應該遵循共享發展理念。一方面課程建設需要教師、學生等多方面的參與,不是教師唱獨角戲,課程發展需要學生、行政管理部門等方面的積極參與,共建生動活潑的課堂。另一方面,課程建設的成果要實現參與者全員共享。
一是學生的共享。學生在課程建設中有獲得感,精神上得到豐富,思想上受到教育,才干上得到增強。學生與學生在課程中收獲同等的關懷和幫助,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其中有所成長。
二是教師的共享。通過課程建設,教師自身也應該有獲得感,這種獲得感一方面體現為自身思想境界的提升、教學能力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表現為在職業成就感、工作待遇、職稱評定等方面的肯定。
三是其他各參與方的共享。課程建設能夠讓參與者從中受益。如后勤服務部門通過參與課程建設,了解了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現實需求,能夠提高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也開拓了與學生對話的渠道,贏得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團學組織參與課程建設,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思想政治狀況,從而有效地開展工作。
四是高校的共享。通過堅強課程建設,為學校發展凝聚了人心,為日常工作奠定了安定和諧的校園環境,為學校育人事業筑牢了思想基礎,這些是高校實現自身職能的根本前提。
五是社會的共享。課程建設的成果為社會發展共享。高校培養的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優秀畢業生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為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持,從而實現課程建設與社會發展同步進行。
參考文獻:
[1]人民網.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D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孫志斌.基于五大發展理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實踐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8).
[3]人民網.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D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228/c1001-29111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