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樂
摘要:民族傳統體育在民族文化資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對民族傳統體育和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獨立學院應充分利用和發揮自身優勢突出辦學特色,響應國家號召,針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在課程設置上、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突出對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視。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獨立學院;策略研究
學校體育在學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他任何學科都不能代替的。合理科學的體育教育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們的體質,增長了知識,還能調節學生們的情緒和心態,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認知能力,從而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是體育的一個方面,它作為多功能的傳統文化,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有深刻影響。在體育教學中開展傳統體育項目,是符合當今世界體育發展規律和特征的。
一、獨立學院體育教學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研究的意義和作用
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文化精華應該得到繼承和發揚。把民族傳統體育規范化和科學化,把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融合到奧林匹克運動中,以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提高中國體育在世界的地位。在高校開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不但繼承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還能提高大家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并為高校體育教學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廣西作為有11個世居的少數民族,是體育文化資源豐富的大省,把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納入體育教學中,不僅豐富了教學資源,還能在教學中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已經得到相關政府部門的重視,從1986年起廣西自治區政府及廣西體育局組織相關人員參加每四年一屆的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以賽事促進廣西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國家鼓勵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高校和中學推廣和發展,獨立學院體育教育專業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充分利用和發揮辦學優勢,突出辦學特色。在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獨立學院的學生如果不具備自身的特色和優勢,要想在人才市場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將會更加困難,一旦畢業生不被社會和人才市場認可和接納,獨立學院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所以,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課程設置上、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應突出對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視而進行創新,這對獨立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的發展、生存和持續發展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對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目標的實現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策略研究
(一)豐富課程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人們對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的不斷提高和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普遍實施,在體育教育專業的改革中,應豐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和內容。體育教學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相輔相成,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依托體育教學發揚光大,體育教學通過吸收傳統體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和堅持體育鍛煉的重要因子。如果學生對傳統體育項目的興趣不高,則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長期以來,我們的體育教學忽視學生們的興趣愛好,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通過調查,廣西高校體育專業的學生喜歡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人數偏少,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以大學生的興趣愛好、活動方式為研究對象,積極開發出符合學生興趣愛好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廣西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壯采茶健身舞、瑤韻健身舞、京族指花健身舞、彝風健身舞、壯族舞健身操、苗族舞健身操、瑤族長鼓舞健身操、京族斗笠舞健身操等等,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進行調查和研究,探索其歷史淵源、文化價值和技能要求,把競技性的、表演性的、健身性的、娛樂性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高校體育教學中豐富課程內容。
(二)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體育課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提高體育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1.“游戲”教學法。“游戲”教學法是根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自身特點和表現形式以及學生的認知情況,把所要傳授的技術動作以游戲的方式表達出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民族性特色明顯,同時是一門綜合性民俗運動,它所體現的體育價值是滿足人們的身心健康和情感渴望,以適應性強、生活化、游戲性等特征迎合人們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游戲性的教學方法,不僅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牢固掌握運動技巧,還能更好的感受技術背后的民族風俗,達到身心和諧。
2.“娛樂”教學法。“娛樂”教學法有意讓學生在學習技術動作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開心和愉悅,從而達到身心和諧、內外兼修的目的。在課程教學之前,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的多種“娛樂因子”,不同的娛樂因子引發的情緒體驗不同,教師將這些娛樂因子整合在一起,利用其功能和特點,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和幫助學生總結相關知識,讓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練習,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和來自內心的喜悅之情,獲得運動技能。
3.“體育生活化”教學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來源于生活,學校開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為了培養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民族傳統體育具有競技性和娛樂性等特點,目前,大多數民族傳統體育以競技項目為主,我們應該多挖掘一些具有區域性、鄉土性、民族性的終身體育項目,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重點展現出“體育生活化”的特點。在上課之前,教師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細致的研究和探索,深入挖掘項目中節日性、鄉土性、民族性的內容,讓課堂教學方法更加生活化,讓學生獲得的技術技能為生活服務,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習慣和能力。
4.文化特色分層教學法。普通的體育教學不注重文化內涵的傳授,而民族傳統體育具有多元文化的整體性特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其內在的傳統文化和道德觀點。我國的教育資源存在著階梯型差異,教師應該根據本校的教學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和創新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教學過程中,在教授競技體育技術的同時,健身娛樂和表演藝術,把技術性和文化性融合在一起,在不同階段橫向開展文化特色分層教學。以花樣跳繩為例,花樣跳繩的技術性強且種類較多,在一學期內把所有的技術動作學習完比較困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采取分層教學法,把花樣跳繩分為初、中、高三個等級,規定初級班學習結束且考試合格的同學可以繼續上中級班或者高級班。通過分層教學法,增加學生們的學習機會,拓寬學生們的知識面,推動花樣跳繩課程建設的發展。在上課之前,也可以進行一場跳繩游戲和比賽,或者用多媒體播放技術動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花樣跳繩的教學內容豐富,種類繁多,主要包括個人繩、車輪跳、兩人一繩、交互繩、網繩五大類,每一類跳法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動作種類也多。課堂上,在進行身體素質鍛煉時候可以讓學生以30秒(三分鐘)單雙搖、速度接力等形式進行速度跳,也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花樣跳繩的展示。
(三)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時效性
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興趣愛好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樣以花樣跳繩為例,花樣跳繩是集娛樂性、健身性、競技性和觀賞性于一體的運動,體現著陽光體育的精神,花樣跳繩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形式,表現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將花樣跳繩納入高校體育教學中,不僅傳承和創新了中華文化,而且符合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花樣跳繩與體育教育課程相互補充,把花樣跳繩引入體育教學中,使花樣跳繩的技能和訓練方法得到了保護和傳承,為花樣跳繩注入了新活力;體育教學因吸收了花樣跳繩,豐富了大學生的運動項目,促進了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提升了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花樣跳繩的技術性很強,在訓練過程中需要隊員之間密切配合,另外,同學們需要經過多次反復練習,才能完成一個集體花樣動作,這就要求學生們在失敗面前不氣餒,積極面對困難。因此,花樣跳繩被稱為是“最完美的體育運動”,它不僅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也是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和創新精神的運動項目。
(四)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建立科學評價體系
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跟西方競技體育教學相比,最突出特點是把健身和娛樂兩大功能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所以,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該深入探究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發揮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自我控制、自我鍛煉和自我評價的能力。采用新媒體設備,對民族傳統體育所蘊含的文化價值進行討論,多角度進行教學。在實踐教學中應該注意其實用性和創新性及豐富的文化內涵等特色。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評價體系在借鑒西方教學評價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量化和細化打分機制,增加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的評分辦法,加入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價值評價。減少教師主觀評定的比例,通過理論考試和平時的作業完成情況兩個方面考察,有效反映學生學習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前后的變化情況。
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有著重要地位。獨立學院應結合自身優勢,改變民族傳統體育以往的教學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學內容體系,突出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內涵,加強民族傳統體育的技術和文化輸入,培養專業素質強、具有自主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體育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蔡仲林,羅遠東,孔俊峰.我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辦學現狀調研[J].體育學刊,2007(01).
[2]邢明明.安徽省普通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可持續發展研究[J].安徽工程大學,2013(06).
[3]祁龍祥.高校開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遭遇的瓶頸及其應對策略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
[4]石生,石崗.安徽省大眾參與民族傳統體育的調查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08(03).
[5]古柏.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選擇[J].體育文化導刊,2008(06).
[6]譚秀松.民族傳統體育與高校體育教育的有機結合[J].體育科技,2008(02).
[7]劉素梅.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特征與功能[J].搏擊武術科學,2008(01).
[8]郭瓊珠,黃景東,林建華.普通高校體育課程中民族傳統體育內容改革的現狀調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02).
[9]郭赤環,趙建林.開發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豐富高校體育課程資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01).
[10]楊海鵬.當代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研究[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06).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