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學前教育專業的不斷科學化發展,各方面于該專業教育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如今經濟型社會的高速發展要求學前教育要在新常態下實行創新創業教育,同時,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也面臨更嚴峻的挑戰。用創業來帶動學前教育的就業,這是一場高校界內的重要改革。本文從創新創業教育所帶來的優勢為出發點,深刻剖析其實行的必要趨勢,為接下來更好地實踐學前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做出一份貢獻。
關鍵詞:新常態;學前教育;創新創業教育
學前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和進步的過程,能夠為國家未來的學前教育方面提供各種富有創新精神的專業人才,促進我國未來學前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我國進入新常態之后,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大力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這是社會對全體大學生的要求,更是對于師范類畢業生的巨大磨練。如何正確實學前教育方面的創新教育,則是每一個大學相關負責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從國內大學生普遍現狀出發,分析學生的興趣與潛能,開展相關課程,提供創業平臺,促進創業教育在國內的實施發展。為未來的學前教育事業輸送專業性創新人才。
一、學前教育專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優勢
(1)提供師范生成長成材需求。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新常態下一種新型的教育手段,自然是符合社會和學校對于師范大學生的發展需求,也符合師范生自身成長成才的必要需求。作為一名師范生,不僅需要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例如關于教案論文的撰寫,幼兒年齡特征的行為等,更需要較為靈活的實際行動來作為日后的發展的后盾。創業教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部分師范類大學生不好的性格特征,更好地為學前教育事業而奮斗,提升整體素質,全面改善相關綜合能力。
(2)促進師范生全面發展。隨著近些年來,高校對于學前教育事業的不斷深入,生源變得越來越好,教學內容逐步深入,這就導致了高校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進入新常態后,更是對師范生有了更為嚴格的要求,促進師范生的全面發展。現在的師范類大學生僅僅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教育相關工作部門更為看中的還是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因此創新創業教育是社會發展下高校所選擇的必然趨勢,鼓勵師范類大學生勇于創新,實現全面發展,滿足社會對于學前教育的人才需求。
(3)幫助師范生未來就業。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高校畢業生也越來越多,就業人口逐漸飽和,大學生們的就業壓力逐年增加,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雖然學前教育方面和其他專業的大學生相比就業人數相對來說多一些,但是有大部分畢業生依然面臨著無地方可去的尷尬境地。尤其是之后的改革在教師門檻上取消了師范生和非師范生的區別,更是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這時候創業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成功的創業也能帶動很大一批大學生的就業,形成良性循環,緩解師范類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二、學前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
(1)創設相關創新課程。在大學生教育課程中加人大學生課程指導和職業規劃課程。在講課過程中結合學前教育的發展動態和相關企業需要的人才特征,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幫助大學生找到未來就業方向并為之努力。以日常課程作為指導的主要知識獲取渠道,配合學前教育未來多元化發展開展各類不同方向的講座和培訓。
(2)建立學前教育創業平臺。大學可以說是師范類大學生進行創業或者進行創業準備的最佳機會。在大學中較為容易找到志趣相投的合作伙伴們,在遇到創業困難的時候還有大量的專業老師和教授愿意提供幫助,甚至相關的學長學姐也能提供經驗上的支持。因此,在如今的大學活動中,可以建立起必要的學前教育創業平臺,比如借助網絡,設立一個創業中心的公眾號,來進行一些創業金點子的分享,推動師范類大學生的創業發展。
(3)開展相關活動,加強相關素質拓展。相關的素質拓展活動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的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學校可以開展各類活動來進行大學生的相關素質拓展。例如學校根據當地幼兒園分布,可以安排學前教育的學生分批次集體進入幼兒園進行實習活動,從大一的圍觀見習到大三實際進行帶課帶活動,能夠整體提升大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實際上課水準,為未來的學前教育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學校還可以鼓勵學生參加社團活動,職業規劃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們的團體協作能力,鍛煉部分同學的領導能力,幫助大部分同學成為專業復合型人才。
學前教育方面的創新創業教育,在國內的發展還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由于剛起步導致的課程偏差,大學生對于課程改變的不適應,以及相關平臺活動的實踐還有所欠缺等問題。良好的學前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能夠幫助師范類大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增強創新意識,不僅可以作為日后就業和相關發展的強大基礎,更有助于成為未來學前教育蒸蒸日上的未來之星。希望今后的學前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能夠得到更好地實施,幫助國內的學前事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使每個大學生都有最好的發展,每一個幼兒都能夠得到最好的教育。
作者簡介
王琳,女,漢族,1989-,山東省德州市,貴州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基本原理。工作單位山東協和學院,教師
(作者單位:山東協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