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修強+潘益婷+金慧峰

摘 要:針對當前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教師和企業三方參與積極性不高的主要矛盾,首先分析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主要問題,根據“移動互聯網”技術更新換代和“互聯網+”國家戰略的要求,提出一種“互聯網+”背景下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從指導理念、探索路徑、實施模式等幾方面進行詳細闡述,最后以本校教學實踐為例說明實施效果。
關鍵詞:互聯網+;學園城互動生態圈;現代學徒制;協同育人
文章編號:1672-5913(2017)05-0034-04
中圖分類號:G642
1 概 述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更新換代和“互聯網+”國家戰略的推進,社會對信息類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對信息類專業人才的項目實踐能力、應用創新能力等特質需求發生巨大變化,對校企合作協同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結合地方產業形態特色,實施現代學徒制,實現校企深度協同育人,是高等院校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個有效途徑。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近幾年結合地方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特點,以探索和實施現代學徒制為途徑,推進信息類專業校企協同育人,形成一種有特色的“ 互聯網+”背景下的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1 現代學徒制
現代學徒制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一條新途徑,是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是對建立在人身依附關系基礎上的傳統學徒制的革新。目前,在現代學徒制這個領域,國內部分學者做了一些探討,但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1],如文獻[2]就對現代學徒制的現代性進行了論述。高等職業教育領域亟須進行現代學徒制的試點落實和推廣。
1.2 學園城互動生態圈
以浙江工貿服務外包示范園、廈門萬策智業軟件公司等國家、省市級產業園區和公司為主要平臺,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在現行“ 園區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結合“ 互聯網+”人才需求特質,開展“ 學園城互動”專業教學模式研究、學徒制教學模式探索等工作。以項目為紐帶形成師徒(師生)團隊,師徒(師生)互動良好,共同完成項目,努力形成一種“ 互聯網+”背景下基于學園城互動生態圈、學校和園區(企業)良好互動、師生(師徒)和企業良好互動、師生(師徒)良好互動、項目實施與教學實踐合一、師徒師生關系合一的信息類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基于學園城互動生態圈的現代學徒制方案,可以解決信息類專業在課程體系設置、案例資源建設、師資培養等專業建設和教學實施中校企合作難以深入的問題,形成校企協同育人和共同實施現代學徒制的良好機制,開辟產學研合作的新模式,使企業愿意出人、出資和出項目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使學生愿意在校企雙方導師指導下從事企業項目開發,愿意畢業后進入企業就業,實現學校育才、學生成才、企業得才的共贏局面。
2 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主要問題
目前,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存在“學生—教師—企業,三方參與積極性不高”的主要矛盾,該主要矛盾具體體現在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1)“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更新換代和“互聯網+”國家戰略的提出,使得原有的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授課方式已經無法很好適應。
(2)政府層面頂層政策設計缺失、行業層面指導監管缺失和企業層面激勵約束缺少,使得校企合作和協同育人無法深入開展。
(3)信息類(計算機應用、軟件技術)專業畢業生項目經驗少,就業對口率和起薪較低。
(4)師資隊伍實戰經驗欠缺,難以勝任專業建設和課程教學。
3 “互聯網+”背景下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3.1 指導理念
協同創新是一項更為復雜的創新組織方式,其關鍵是形成以大學、企業、研究機構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機構、中介組織、創新平臺、非盈利性組織等為輔助要素的多元主體協同互動模式[3]。 協同育人是協同創新概念體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各個育人主體以人才培養和使用為目的,在系統內共享資源和積聚能量的有效互動。
協同育人的主體要素包括學校、企業、行業、政府、研究機構、社會中介機構等。協同育人的各主體要素有利益共同點,但它們各自不會自發協同,學校的主要功能是培育人才,但是其他利益主體為何愿意協同學校“ 育人”呢[4]?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堅持完善協同育人理念,通過“知遠教改班”“現代學徒班”落實協同育人機制建立,實現資源共享和教學互通,把“知遠教改班”“現代學徒班”構建成協同育人平臺。
3.2 探索路徑
在提升信息類專業建設內涵、推進信息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提高專業學生專業核心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方面,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構建的“學園城互動生態圈”以企業項目和企業環境氛圍為關鍵因素和載體,分3個階段。
(1)3G項目工作組。2009年,師生組建小規模的“3G項目工作組”,共同開發真實企業項目。
(2)知遠教改班。2011年,建立成建制“知遠教改班”,將教改創新人才培養時間維度擴展到大二至大三共3個學期,不斷探索和深化校企合作路線。
(3)現代學徒制班。2015年順利開展“軟件技術專業現代學徒班”,進一步把教改創新人才培養時間維度拓展到整個大學生涯,實現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以及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和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3.3 實施模式
1)基于學園城互動生態圈背景,在軟件技術專業實施“現代學徒制”。
在2009—2014年實施“知遠教改班”并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礎上,2015年,我們與溫州電子信息研究院等相關企業進一步深入合作,正式試點實施軟件技術專業現代學徒班教學并采用小班化模式。基于學園城互動生態圈的現代學徒制運行模式如圖1所示。
教師可以通過實施基于學園城互動生態圈的現代學徒制,改變原有的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授課方式:①實施按照崗位遞進的人才培養方案,遵循軟件技能人才的培養規律;②實施集中式模塊化教學模式和基于視頻輔助課堂教學模式,強化專業素質培養和自主學習能力;③實施按崗位遞進的企業工學安排,加強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活化課堂教學和企業實踐兩大資源。
2)按照“校企深入合作、協同育人”標準,加大對企業投入的激勵與保障。
通過企業、學校和學生三方培養協議及工作協議的草簽,為培養質量提供一定保障;允許合作企業使用學校體育設施、食堂和停車場以及對接的企業工程師享有年貨待遇等優惠措施,極大提高企業積極性。企業工程師長期入駐班級,充分帶進優秀企業文化,加強與學徒的情感交流,打下扎實感情基礎,幫助企業吸引優秀學徒。
3)構建多方位和多形式的考核評估體系,采用“自主項目+外接項目”方式,強化學生實踐能力。
從早期的“知遠教改班”到目前的“現代學徒班”,教師可構建包含學校正常的課程考核、企業工作的項目考核、對學校教師的考核、對企業師傅的考核等多方位和多形式的考核評估體系。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的頂崗實習系統、智慧工貿微信平臺等自主項目按照市場標準,優先給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團隊做,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師生提供了充足的實踐環境。除此之外,老師和學生團隊還利用三大園區(包括溫州電子信息研究院)承接外包項目、政府單位項目以及其他合適項目,這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實踐開發能力,很好地解決了信息類專業畢業生項目經驗少和就業對口率低的問題。
4)構建多層次、多形式、教學科研型和雙證合一的適應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教師團隊。
(1)形成由核心層、緊密層和松散層3個層次組成的教師團隊。學校可將信息類專業專任教師和系部相關人員,劃分為由核心層、緊密層和松散層3層結構組成的教師團隊。核心層由積極投身于教學改革、具備實際項目經驗的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組成;緊密層由對教學改革感興趣、項目經驗一般、通過提高可以參與項目合作的教師組成;松散層由關注教學改革的教師和部門相關工作人員組成,可以為工作室提供潛在的項目來源。
(2)契合移動互聯網發展浪潮,形成3種形式的師資力量。在基于學園城互動生態圈的現代學徒教育模式下,基于視頻輔助教學的運用,產生了3種形式的師傅(老師):視頻老師、專任老師和企業工程師。學生接受不同的授課方式,更有利于全面吸收知識,也有助于培養自學能力,為終身學習打造基礎環境。
(3)構建教學型和教學科研型相結合的真正“雙師型”教師隊伍。學校層面鼓勵教師創業,教師可申請由教學型轉成教學科研型,開公司、接項目和帶學生,這不僅有利于教師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積累更多實踐經驗和教學案例,還有助于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4)實行“上崗證”+“上課證”雙證合一制度。上崗證即教師資格證,教師只有具備教師資格證,才有站上講臺的資格,但具體要上哪一門課程,必須擁有上課證,該證書可以是項目管理師、軟件設計師等資格證書,也可以是由行業協會或企業出卷測試后頒發的證書,代表該教師具備某一項技能,能承擔該門課程教學。
4 結 語
在協同育人理念指導下,通過現代學徒制、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工作,我們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適應“互聯網+”發展的信息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內容包括:①較完善的軟件技術現代學徒制實施方案;②按照崗位遞進的軟件技術人才培養方案;③適應專業需求的集中式模塊化教學模式和基于視頻輔助教學方法;④按照崗位遞進的企業工學安排;⑤構建多層次、多形式的適應專業需求的師資隊伍;⑥完善考核評估機制。
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優化軟件技術等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完善校企協同機制和師資團隊,注重厚基礎、專崗位,培養符合“互聯網+”時代需要的信息類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振洪, 成軍. 現代學徒制: 高技能人才培養新范式[J]. 中國高教研究, 2012(8): 93-96.
[2] 關晶, 石偉平. 現代學徒制之現代性辨析[J]. 教育研究, 2014(10): 97-102.
[3] 陳勁, 陽銀娟. 協同創新的驅動機理[J]. 技術經濟, 2012, 31(8): 6-11.
[4] 徐平利. 試論高職教育“協同育人”的價值理念[J]. 職教論壇, 2013(1): 21-23.
(編輯:宋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