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凱
【內容摘要】美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有著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藝術情懷的作用。美術的發展也是源遠流長的,在古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有了最初的美術概念。因而,對于美術的學習是每個學生都應該去重視的。在高中階段的繁重課業學習中,美術學習可以幫助學生舒緩大腦,活躍身心,它的意義不可謂不大。然而,當下的高中美術教學卻在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本文將針對這些不足來提出一些個人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高中美術 教學現狀 實踐對策
一、美術的起源和發展
美術產生于原始人最原始、最自然的美的追求。美術的起源在于人類的生活生產勞動。原始社會中,人們記錄漁獵生活用的象形的圖案,從表現形式上存留了下來,從而有了象形文字,也就產生了美術的萌芽。據周易的系辭上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目契。”東漢鄭玄在《周易注》中說道:“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可見在遠古的華夏土地,“結”被先民們賦予了“契”和“約”的法律功能,同時還有記載歷史事件的作用,“結”因此備受人們的尊重。“結”這種文化一直延續到了現在。現代人在使用的“吉祥結”,唐裝上的扭結,帽子上的頂結等其源都可以追逐到古代結繩。可見,人類由于生活生產勞動的需要,便產生了美術。
二、高中美術的教學現狀
1.對美術重要性認識不強
高中階段的學習生活里,學生面臨著高考的壓力,在繁重的學習過程中,數學、語文、英語、理綜、文綜的日常學習已經猶如一座座的大山壓在了他們的心底,他們一次次的數著距離高考的日子,日復日的學習中,題海戰術等往往占據了他們的多數時間,他們沒有多的時間拿出來干除了學習睡覺吃飯外其它的事兒。在學校領導看來,美術課可有可無,一周一節課的安排往往綽綽有余。
2.美術課缺乏一定的管理制度
對美術課的安排,學校往往采取的政策是放任制度,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方式由他自己決定。學生在美術課堂上聽或不聽,都不會收到教師的任何評價,我們經常會看到學生在美術課上學習其它課程的東西,做其它課程的作業,比如數學作業、物理作業,等。這就導致美術課的內容雜亂無章,美術課“名存實亡”。
3.美術課的專業化程度不高
由于美術課得不到高中教學階段的重視,很多的教學美術的老師都屬于“半路出家”,他們可能對于美術的涉獵只是他們的一個個人愛好,甚至是對美術他們一竅不通,學校安排他們進行美術教學,也多半是因為學校美術教師匱乏。這樣的結果,就是高中美術課堂在專業化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不足。
三、高中美術有效的教學實踐方法
1.認識美術教學對于高中生的重要意義
美術是能夠陶冶一個人的情操,舒緩一個人的身心的。在高中繁重的升學壓力和學業壓力中,高中生的情緒往往是比較壓抑的,不自由的,而這樣的情緒是不適合進行日常課程的學習的。美術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從壓力中走出來,舒緩一下緊張的情緒,解放一些緊繃的大腦,從而讓學生的大腦處于一個輕松活躍的狀態。在日常的教學指導過程中,學校領導和教師要看到美術課給學生帶來的好處,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認真學習美術的重要性,從而在美術課堂的學習中,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美術知識的熏陶中。
2.豐富美術課堂的教學內容
很多學生對于美術的學習是具備著很強的興趣的,只是因為學業的壓力,而不得不在興趣和高考中選擇了高考。既然,學生有學習美術的興趣,那么教師就應該嚴正以待,從美術的教學內容開始,進行教學內容的充實和完善,讓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不斷的被教師所講述的內容所吸引。正如前文所說的,美術發展源遠流長,教師在豐富美術教學內容時,不妨教美術發展史做一個基本介紹,例如它的發源地。嚴格來說,繪畫藝術伴隨著人類文明的出現而出現,因此人類文明的發祥地是出現繪畫藝術最早的地方,在中國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巖畫,在法國,拉斯科洞窟巖畫、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巖畫是目前歐洲發現最早的繪畫。在兩河流域,作為古代文明的搖籃也早在史前出現了繪畫藝術。
3.增強美術教學團隊的專業性
專業化的美術教學和業余的美術教學是存在著本質的區別的,在高中美術教學階段里,學生需要專業的教學來幫助他們陶冶情操、舒緩身心。因而,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提高自己的美術專業化水平,例如,在教學某一段美術知識點時,教師能夠有步驟、清晰明確的將這一知識點給學生講清楚,講明白;在遇到學生提問時,教師也能夠應用專業化的美術知識予以解答;在進行美術作品的鑒賞時,教師也能夠拿出專業化的水平,給學生一些獨到的見解,能夠告訴學生某一副畫它好在哪里,為什么好。
總結
美術的藝術氣息是伴隨著它幾千年的發展而不斷積累得到的,想要讓學生感受它的這一份氣息,得到它的熏陶,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去不斷的重視美術,幫助學生意識到美術學習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陳娟娟. 淺談高中美術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 現代交際,2015(9).
[2] 周生逵. 淺談高中美術教學現狀及對策分析[J]. 亞太教育,2016(12).
(作者單位:江西省會昌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