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娟

摘要:化學概念是化學學科中最基礎的內容,它能深刻地反映化學過程中最本質的特征,是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化學知識的“骨架”。化學概念還是學生進行化學思維的依據和出發點。綜合化學概念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化學概念的教學應遵循其特定的心理機制和教學規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中學化學;教學策略;化學概念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4-0082
一、問題的提出
化學概念是化學學科建立和發展的基礎,是中學化學學習的主要內容。掌握概念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學生形成能力和發展技能的基礎。長期以來,死記硬背、機械記憶是學生學習化學概念的主要方式,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只從概念的字面意義去掌握,在實際應用中不能有效遷移,這種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已經滯后。
二、對化學概念與化學教學關系的理解
1. 化學概念的定義
化學概念是對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屬性從化學科學角度的概括,是化學科學發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系統的有關物質化學運動規律及本質屬性的描述。它是將化學現象、化學事實經過比較綜合、分析歸納等方法抽象出來的理性知識。
2. 對化學概念在化學教學中作用的正確理解
化學概念是中學化學課程學習的主要內容。中學化學課程的知識中化學概念約占80%。現行的化學教學理論根據概念的學科屬性對化學基本概念進行了分類,即:分為知識方面的概念和化學技能方面的概念。概念的學習既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教師教學中重要的教學目標和重點。
在歷年的高考化學試題中,對基本概念和基于化學概念的意義建構是在化學學習中進行思維的基礎。概念都是用來思維的語言,概念不清,思維就難以進行或是根本無法進行。化學概念掌握不牢或是理解不清,不能實現化學概念正確的意義建構,化學學習就會遇到困難。在學習過程中,每一個新的知識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通過思維而形成或掌握概念,是認識事物的重要環節。
3. 對高中化學教學中化學概念教學策略的正確理解
(1)當前化學概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日常高中化學教學中,筆者經常遇到這樣一類情形:一方面教師為了能把一個復雜的、陌生的概念講得淺顯易懂而絞盡腦汁,另一方面學生依舊是一聽就懂、一用就錯。其實這是由于學生常常不明白概念學習的目的和意義,也很難把握概念的真實意義。并且教師在概念教學過程中也很少注意這方面的教學,他們簡單地把它轉化為“學概念、用概念”。他們認為中學化學的學習關鍵在于學生會不會解題。在目前化學概念的教學過程中,常見的教學方式是教師直接給出概念的定義,然后是所謂的理解概念,即從概念的定義語言中講清概念語言的內涵和外延,憑教學經驗告知學生在解答習題時應注意的事項,最后舉例、講解相關習題。這種教學模式實際上是對概念的語言信息進行講解,是從語言的角度構建概念的意義,概念的構建過程實質是語言學習,而非真正的概念意義的構建。這樣的學習會造成學生對概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讀起書來覺得都懂,做起題目來卻是無從下手。這種只是讓學生被動接受概念的概念教學不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概念,不能讓學生自主形成概念,不利于學生學習知識,更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
(2)對高中化學概念教學的策略的理解
①教師需要了解化學概念在學生頭腦中建構的理論依據。根據同化理論的教學原則,概念的形成主要依據同化機制,根據同化的兩個前提(新學習的概念具有邏輯意義;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已具備同化新概念的適當前位概念)組織教學。如果我們把化學概念看成一個圖式的話,構成化學概念的幾個部分便是這一圖式的變量或通道。在化學概念教學中,學生化學概念的形成是一個從對化學概念的感性認識出發,經過抽象、概括而達到對化學現象理性認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它首先是建立在以往經驗的舊概念和新知識聯系的基礎上,然后通過新知識與原有化學概念的相互作用,構建新的化學概念。這一過程正是圖式理論所描述的原有的圖式可通過“同化”和“順應”形成新的圖式的過程。如學生在初中化學中就已經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但那僅僅只是從物質得氧或失氧的角度學習,進入高中以后學生仍然需要進一步學習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這個時候教師就需要在初中化學原有圖式的基礎上從“物質得氧或失氧、元素化合價的升高或降低、原子得到或失去電子”的角度來進一步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
②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加強概念教學的直觀性。化學基本概念的抽象性是學生學習化學的一個難點。概念教學時運用各種直觀手段,為學生提供直觀鮮明的感性材料十分重要。教師要善于選擇和利用典型實驗引入化學概念,如學習“化學平衡”和“等效平衡”概念時,教師選擇比較具有典型性的事例然后通過課堂演示實驗并結合多媒體教學課件向學生分析“化學平衡”和“等效平衡”的建立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得出概念。這樣,不僅降低了教學難度,而且使學生加深了印象。此外,對一些難以用具體實物或實驗來表達的概念,可借助于模型、掛圖、投影、幻燈等教具使學生獲得形象的感性認識;或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實際,運用形象生動、比喻貼切的教學語言,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如學習過氧化還原反應概念之后,用下圖來揭示四種基本類型反應與氧化還原反應外延間的關系,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這幾種反應類型的關系。
③化學概念教學應該考慮學生學習化學的心理因素。對高中學生而言,從注意特征來說,有意注意已經成為主要記憶方式,但又很不穩定,極易受到學科局限、學習環境、個人好惡等不利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轉移。脆弱的心理因素,又使學生在學習化學概念過程中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教師要善于通過各種途徑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將在課堂所學的化學知識與周圍的具體實例結合起來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引發學生的個人認識,核心目的是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教師通過實驗或“不一致事件”等多種途徑來引發學生的已有認識,如取代反應、加成反應、元素的金屬性與非金屬性等概念。創設情景的問題應該是學生感興趣的社會問題或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比較接近的,這樣的問題才更能引起學生的個人認識。問題可以由教師直接提出,也可以通過實物展示或簡短的實驗引起學生的思考,或者由所謂的“常識”問題提出,如萃取、反應熱、沉淀溶解平衡等,甚至在課題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④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要使學生真正理解概念,僅依靠積累一些感性認識,有時是不夠的。在概念教學中,教師在感知材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進行思維加工。在分析感性材料時,提出相關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將感知到的現象與物質的組成、結構、運動和變化等聯系起來,從而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換句話說,在化學概念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充分運用各種直觀教學手段,包括實驗直觀、語言直觀和多媒體課件直觀,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注意運用問題啟發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同時要指導學生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適當的概念圖式來學習新概念;注意概念教學的層次性,不斷深化和發展概念。
最后,依據現代教學理論,筆者提出如下教學策略:(1)靈活運用生動直觀的形象,使學生獲得有關概念的感性材料;(2)巧妙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化學概念的形成過程中;(3)前后銜接,溫故知新,實現概念同化;(4)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和發展原有概念,建立對新概念的認識;(5)突出強化對概念中關鍵字、詞的理解,加深記憶;(6)橫向聯系,縱向梳理,建立概念知識網絡;(7)優化學習策略,提高認知水平和解題能力。
三、結束語
化學概念是化學學科建立和發展的基礎,它能深刻地反映化學教學過程的最本質特征。因此,加強化學概念的教學,能使學生更完全、更深刻地認識化學所研究的具體物質及其變化規律。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充分發揮概念教學的重要作用,使知識和技能形成完整的體系;使學生牢固地、準確地掌握化學概念,綜合地運用化學概念,進而進一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惠萍.關于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考試周刊,2010(45).
[2] 馬曉青.淺談高中化學新課改下的探究性教學[J].數理化學習,2010(9).
[3] 劉衛平.淺談新課改下高中化學教學方法的轉變[J].成功(教育),2009(1).
[4] 張 強.對新課改下高中化學教學的反思[J].中學數學參考,2009(14).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中學實驗學校 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