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
【摘要】最近幾年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都是以新型課堂教學展開的,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圍繞“核心素養”的討論。祖國未來的事業發展要靠學生,而學生要靠學習教育來培養,教學改革的核心就是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一點在高中的英語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目前的英語教學,既要保證學生具有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拓展。所以,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意識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同時促進教學的開展,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關鍵詞】英語教學 培養 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的根本是學科知識技能,它看重的是學生獲得知識的目的、興趣。核心素養并不是單純的知識或技巧,更是后天教育的化身。“核心素養”特別看重品德修養、愛國情懷、社會關愛,也很注重個人的自主發展、創新實踐和合作參與。高中英語的教學,應當選用符合生活實際的資料,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以語境體驗帶動、單元統整、課程組合等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語境帶動生活化策略
語言學家克魯姆曾說過:“成功的外語課堂的教學要創造出更多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已經學到的語言材料。”老師要積極地給學生創造出一種靠近生活的教學氛圍。比如,牛津英語譯林版模塊三Unit 1 The fog內容時,老師要適當地將學生分成三人一組,分別扮演戲劇中的三個主人公,讓他們當一回明星,讓他們將課本中的內容表演出來,同時,其他同學作為觀眾,在欣賞中進行評價,再從中選出優秀的小組參加比賽。這樣的比賽方式能使學生在課堂表演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們逐步掌握本節課英語學習的知識點,還能鍛煉他們的英語口語。課堂的表演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充分體現了核心素養中提倡的合作參與精神;通過學生們把英語靈活地應用于生活,能培養并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通過幫助引導學生思考本單元所要學習的主題,能幫助他們理解本劇中所展示的皮格馬利翁效應;還能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發掘他們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幫助他們增強自信心,讓他們明白主題所蘊含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道理;學好英語的前提就是要靠自己的不斷堅持努力。
二、單元統整生活化策略
現行的高中英語教材,許多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日常生活都是聯系緊密的,比如美食、友誼、旅游、音樂、飲食文化,這些話題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把生活實際同這些話題內容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為教學的“生活化”提供機會。比如牛津英語譯林版模塊五-unit1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 Reading Secrets and lies,老師可以結合教材的內容,用通俗易懂的例子來說明“朋友”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人類的話題永遠都離不開朋友,它很貼近學生們的生活,在教學中,老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們思考,再進行語言的練習交流。例如:朋友是什么,為什么要交朋友,怎么交朋友,怎樣處理好朋友之間的關系等,通過討論思考與朋友、友誼相關的話題,幫助學生們了解友誼;也可以用調查問卷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思考日常生活中可能發生或已經存在的問題,根據這些問題相處自己的解決方法,這樣能讓學生有很好地自我反思、自我審視的意識,幫助學生們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的品格。
三、教學方式生活化策略
心理學的研究說明:學生對接近自己生活環境的學習內容、所學知識更容易接受。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把生活實際融入到所教授的知識點之中,讓課本上的知識更加生活化,更容易懂,這樣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比如,在學習牛津英語譯林版模塊八-unit2 project From the blues to pop時,老師可以用音樂來幫助教學,將全班同學分為小組,并給每組的學生準備不同風格的音樂片段,選擇性地播放幾組音樂片段,每組分配一段音樂,讓學生用心傾聽,并依據自己所聽到的音樂及自己的感受編寫一個故事;每個小組挑選一至兩名代表在全班范圍內作報告。老師讓自己的教學方式更貼近生活,能讓學生更好地將英語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學生在學習課本的內容時,可以用表演或是情景再現的方法,不但能幫助自己提高英語能力,同時還能增強個人的音樂修養。
四、按照教學要求,傳授學習方式,優化學生的學習能力
目前的教育情況下,學生們的英語學習大都處在一個比較被動的狀態,他們發現不了英語學習的樂趣,就會嚴重的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想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就必須在教學中構建起良好的教學體系,傳授給學生一些實用有效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老師必須要將教學體系的構建分析同教學實際相融合,幫助學生自主有效學習,從而促進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與他們所掌握的學習方法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在教學中,老師要特別注重以下幾個階段來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1)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課前預習是有效的學習方式,能幫助學生發現自己在知識上的薄弱點,在今后的學習中帶著問題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的英語學習中。2)掌握學習技巧。保證學習有效性的關鍵就是要掌握良好的學習技巧。在教學中,老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引導學生的時候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適合自己的良好的學習技巧。比如,在閱讀時,學生一遇到生詞就會翻詞典,還會出現指讀、唇讀等情況,這一現象非常影響閱讀的效率。老師在教學時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幫助學生了解詞匯的意義,在猜詞法和核心句等的引導之下,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意思,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3)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在教學中,老師要關注課本中reading里的材料,并將此作為學生閱讀的材料。在材料中背景、文化、名人軼事等的引導下,學生們不僅能開闊知識的眼界,也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結合教學內容渲染,滲透優秀文化知識,提升學生文化品味
想要保證英語教學的順利開展,學生就必須有足夠的跨文化意識。學生有效掌握英語文化知識的主要方式就是關注并深入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所以,老師要在平常的教學中多注意優秀文化的滲透,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品味。想要在日常的教學中進行文化知識的有效滲透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這需要授課老師指引學生認識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等,提升學生的文化品味。例如,在教學中可以聯系詞匯、閱讀理解等,培養學生的文化品味。1)聯系課程中涉及到的詞匯,進行中西方的文化對比。中西方國家在見面問候、致謝、道歉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文化差異。例如: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工作中最普遍的是“你好!再見!”等話,有時再加上一句恰當的稱呼,如:“王師傅,您好!”“李老師,再見!”這樣就會顯得更加親密。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2)在匯總教學內容時要將文章的背景進行滲透結合,這樣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不同的文化間存在的差異。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就是節日,在講解節日的時候,可以將我國的節日同西方的節日結合起來講解,通過對習俗、背景的深入分析講解,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中外的文化差異,并對各種文化間的差距有初步的了解,幫助學生提升文化素養。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比如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3)綜合課外的閱讀知識。實踐中筆者找到一些國外作品中介紹自己文化的文章和描寫中國文化的文章讓學生閱讀,通過多媒體設備等將這些內容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老師的不斷引導和滲透下,讓學生更高深入地了解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并結合知識在運用方面的靈活化差異,為學生良好的文化品格的提升奠定一定的基礎。
六、結束語
高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加強英語教學同日常生活的聯系,為學生創造出一種“生活化”的教學環境,使教學的方式、內容、語言、氣氛等都與學生的生活相靠近,改進傳統的教學和學習方式,讓學生將課堂學習真正看作其所喜愛的生活的一部分,幫助他們將自身的學習興趣充分地激發和展示出來,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質量,使得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從而達到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朱琳.探討英語教學中核心素養理念的融入[J].瘋狂英語(教學版),2016,(10):110-111.
[2]許丹,李維林.培養高中生英語寫作素養的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5,(27):182.
[3]項維娜.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6,(2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