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早期綜合發展在社區兒童保健中的推廣應用意義。方法:嬰兒出生后會在戶口所在地社區建檔進行后期兒童保健,在父母同意且知情的情況下,選取社區內的3個月嬰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建檔時間分為A、B組,每組各100例,B組給予社區內基礎兒童保健管理,給予A組嬰兒進行兒童早期綜合發展干預,干預9個月后對比兩組嬰兒發育情況和身體營養情況。結果:A組嬰兒的發育情況好于B組,且營養性疾病發病率相較B組低,對比有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對嬰幼兒進行早期綜合發展干預,可以有效促進嬰幼兒智商的發育,并且降低營養性疾病的發病率,社區可以積極推廣早期發展干預的兒童保健項目。
關鍵詞:早期綜合發展干預 健康教育 營養干預 兒童保健
中圖分類號:R1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8-0182-01
一、對象和方法
1對象根據父母知情同意原則選取
在父母同意且知情的情況下,選取社區內的3個月嬰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建檔時間分為A、B組,每組各100例。其中不包括具有先天性遺傳疾病、身體畸形(傷殘性)、出生時無法獨立呼吸、出生體重僅5斤的嬰兒。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2方法
B組給予社區內基礎兒童保健管理,以三個月為周期進行測量嬰兒身體發育情況。A組在B組基礎上給予兒童早期綜合發展干預項目、干預項目包括啟蒙教育、食物健康教育、嬰兒睡眠指導、早期疾病預防等,將具體方法詳細告知家長,并進行一對一輔導,準確記錄和保存嬰兒檔案,干預時間為9個月,待1歲時對比兩組嬰兒發育情況和身體營養情況。
干預方法:(1)營養干預。嬰兒出生后至1歲,此期間間斷性地給予補充維生素AD,并配合吸收太陽光促進嬰兒鈣質的吸收,預防嬰兒出現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4個月內進行純母乳喂養,不允許喂配方奶粉,6個月后適當添加輔食補充營養。在嬰兒4個月至一歲給予適當的鐵元素補充,預防嬰兒出現缺鐵性貧血。(2)健康講座。定期舉辦健康講座,邀請兒科專家為家長普及兒科專業知識,例如如何科學喂養,指導嬰兒科學睡眠,如何預防嬰幼兒疾病的發生以及患病后如何治療,等等,為家長提供科學又全面的喂養知識。
3評價標準
根據衛生部1986年頒布的《小兒四病防治方案》中的簡易診斷標準判斷小兒是否患有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以及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同時根據《北京兒研所0-6歲兒童神經心理發育量表》對小兒發育智商進行評估。
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加以處理,計量資料以平均值±標準差,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行x2檢驗,當P<005時,則說明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 兩組嬰兒發育情況的比較
兩組嬰兒經過9個月時間發育,從嬰兒的運動、從事精細動作、語言表達能力、個人社交能力以及社會適應性方面對比發育智商存在差異,A組嬰兒發育智商明顯高于B組,說明早期綜合干預可以有效地促進嬰幼兒智商發育,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兩組嬰兒營養性疾病發病率的比較
對兒實施早期綜合發展干預后,經過9個月時間發育,1歲時對比兩組嬰兒營養性疾病的發病率,A組嬰兒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以及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發病率20%,明顯低于B組100%,對比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x2=5674,P=0017)。
三、結語
影響兒童智商發育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父母及家族基因,家庭成長環境,父母及周圍人的行為特征等都會影響兒童的成長。兒童大腦發育最快、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即嬰幼兒時期,因此在此時期內,給嬰兒提供適當的活動鍛煉、心理輔導,可以有效地促進身體和心理的發育,最大限度地開發嬰兒的腦潛能。本文表明,A組的嬰兒發育情況在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個人社交、適應性等方面均好于B組,說明早期綜合發展干預可以促進嬰兒智商發育,值得廣泛推廣。
兒童在嬰幼兒時期,如果身體內缺乏鐵元素以及維生素AD,極易患營養性疾病,此疾病預防工作已作為基層兒童保健的重點工作在進行。本文主要通過對嬰兒進行營養干預,在適當的時期給予補充鐵元素和維生素AD,并且配合多曬陽光促進鈣質的吸收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嬰兒患營養性疾病的概率。
參考文獻:
[1]徐傳國分析早期綜合發展在社區兒童保健中的推廣應用意義[J]醫藥前沿,2016,6(7):381-382
[2]謝笑英,馬曉麗,林美英等早期綜合發展指導在社區兒童保健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2,26(3):67-68.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