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奇志
【摘要】英語課程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尤其應對傳統教材進行文本再構,基于教材內容、學情特征和教師自身業務素養等教學因素綜合把握,將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如單詞、詞組、句型等)設計到一個合適的語境中認知和運用,從而構建一個情境性符合學生認知范疇的語言學習材料。
【關鍵詞】淺析 小學英語 文本再構
一、問題的提出
英語學科作為一門語言學科,理應更多地傾向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在小學階段的教學過程中,依然存在部分教師違背新課程理念,拘泥于教材文本的傳統教學方法,即便有些教師對文本再構進行大膽嘗試,卻因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而并未有效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無法達成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目的。那么,教師如何有效地通過文本再構的方式,由學生已知領域向未知領域拓展,本文試從情境體驗式教學方法視角理性審視,圍繞文本再構的意義、構建原則進行探討。
二、文本再構在新課程標準體系中的意義
教材是教師從事一切教學教研的文本依據,但是隨著基礎教育改革地不斷推進,小學英語教材也正形成百花齊放的態勢,對小學英語教師如何把握教材有效教學和小學生如何通過教材來有效學習,即是新課程改革的機遇也是對傳統型教學的挑戰。而文本再構則是順應新課程改革浪潮下的一種有效操作方式,它通過調整文本內容的邏輯順序或整合內容來構建一個具有情境性和操作性的新文本。
哲學家戈特洛布·弗雷格指出:“一個詞語只有在語句的語境中才具有意義”。因此,教師可以嘗試將所學習的單詞、詞組、句型等碎片式的知識點投放到適宜的語境之中,通過轉變語境來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更深刻的認知,這種文本再構的目的就在于引導教師“跳出教材教能力”,打破教師傳統的教材觀,結合教學目標,利用學生熟悉并感興趣的認知領域來激發對教材文本中未知領域的拓展。情境式的文本再構教學方法更加正視了學生的語量基礎,關注語言的整體呈現,有效引導了教師從英語教學的語用功能特征來整體把握小學英語教學的原則。
三、文本再構在小學英語情境體驗式教學方法中的構建原則
1.內容橫向聯系。文本再構必須體現教材原有的主題和教材內容的安排,必須符合單元教學的整體。因此,教師不能僅僅將文本再構停留于小學英語教材微觀的課時層面,應整體把握單元教學內容架構這一中觀層面,即突出單元里各課時內容之間的連續性和整體性。這就需要教師將單元預授的新單詞、詞組和句型進行整理歸納,針對知識點的難易程度來調整文本的邏輯順序、刪減或擴充教材的文本內容,科學制訂單元教學計劃。然后再根據所授學段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語境、情感體驗等學情因素,來改進或拓展教材中的一些傳統教學活動,設計迎合學生情趣體驗的課時教學探究氛圍。
2.難度縱向遞進。小學英語教材的主線多以話題進行串聯,而且新課改之后小學英語更加注重交際性。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課堂多采用固化的教學程序和生硬的教學活動模式,無法正視小學生渴求發現問題、探尋問題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因此,通過制訂橫向的單元計劃之后,確定課時話題內容便可以圍繞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結構、認知水平和情感體驗等因素,進一步來選擇和設計難度遞進式的語言材料和情境體驗式的活動方案。通過這樣縱向遞進式的難度進階,既可以滿足不同學習層次的個體需求,同時也可以有效激發同一個體的求知欲和挑戰欲。
3.符合學生已有認知體驗。知識的獲得必須鑲嵌在相關或“真實”的情景中。基于教學對象為小學生這一特定群體,情境應貼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此基礎上可以選擇通俗可愛的卡通動漫或影視明星作為人物對象,文本體裁則可以偏向小學生喜愛的寓言、小品、舞臺劇等形式,文本內容盡量以生活為背景,選擇問路、打電話、生日、購物、郊游等生活情境,讓學生們在熟悉的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身份角色來認知、掌握和運用語言,切實提高英語的語用功能。
4.重視交際互動性。文本再構的目的就是為了摒棄傳統教學當中“教教材”這種狹隘的知識本位觀,轉變成為“用教材教”,即帶領學生走進教材,而不是帶著教材走向學生。在這一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情境體驗式的教學方法則充分凸顯了英語的語用功能特征,因為,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合作交流既是小學生必備的一項生活技能,也是一種個性成長的必然需求。教師在依據教材重新構建文本時,設計情景體驗式的教學活動應重視每一位學生的交際互動性,才能有效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激發學習潛能。
5.融入多媒體技術手段。小學生的注意力是很容易渙散的,尤其是遇到一些枯燥生硬的教材或文本內容時,結合教室內的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呈現具體形象的實景,為學生們營造一個視、聽、動多維的跨時空跨空間的語言環境。多媒體技術手段的運用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進入一個身臨其境的教學互動環境,不僅可以讓學生在繪聲繪色的教學活動中體驗語言輸出的樂趣,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在交際互動的過程中積極體驗探究的學習模式。
綜上所述,當前基礎英語教學改革應該提倡并鼓勵教師結合教學因素創造性的改造固有教材。英語課程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尤其應對傳統教材進行文本再構,基于教材內容、學情特征和教師自身業務素養等教學因素綜合把握,將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如單詞、詞組、句型等)設計到一個合適的語境中認知和運用,從而構建一個情境性符合學生認知范疇的語言學習材料。
參考文獻:
[1]周浩波.教育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