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悅 張志強
【摘要】學生的培養和發展是高等教育的教學目標,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過程中,對于人才的培養重視硬性目標,忽略人才本身的品質德育等方面的教育,對于創業、個性的培養都較弱,高等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應當把學生作為最根本的考慮研究對象,才是對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也是高等教育應發揮的主要作用。
【關鍵詞】高等教育 人才培養 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077-02
一、我國高等教育的目標
1.強化學生的內在文化培養。
高等教育最終是要將學生培養為有文化有修養的知識分子,使得其在融入社會和時代過程中有一定的高度和角度,也就是將普通的人塑造成為一種有智慧、有文化、有自覺的專業人員,并成為行業中先進人物。如果在大學期間不重視培養其文化修為,在其融入社會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各種問題,從而造成一種負面形象并對社會產生影響,比如10多年前歐洲的形式情況動蕩不安,就是一種文化缺失的結果。大學教育在培養專業的人才的同時,培養內外兼修的素質和有內涵的人才是一種理想狀態。
2.懷包容之心關注生命成長
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以人為本,高等教育就是要將人融入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主體中,本質上看,高等教育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生命教育,不僅僅是工具模式的教育軸心,還包括明確以人為本的內涵,教育起始點上,高等教育的含義在于對于生命價值的理解和面對,在培養過程中,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尊重生命發展的本質,在教育的結果上,則是提高生命的水平和質量。
3.培養創造創新技能和意識
創新是人類發展的基礎,也是人的一種根本屬性。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會挖掘人的創新意識,通過培養激發人的創新才能。在大學的教育過程中,真正的價值是提升學生的一種潛意識,使得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不局限于課本內容而是真正的獲得知識。實際上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求知識,而是能夠啟發人的智慧,不只是學識的積累,而是心智的提升。也就是說高等教育的目標就是將學生所學的知識轉化為一種融入社會后的創新與創造力量。
二、高等教育存在問題
1.學生價值取向偏頗問題
在高等教育過程中,存在著重視人才的培養,忽略人格的建立,盡管目前高等教育強調大學生教育要重視人品人格的培養,但是在當前社會環境的沖擊和政治專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過程中很容易將外在利益驅動作為主體培養,忽略人的發展和需要。
2.以就業為導向,忽略創業精神的培養
目前高校的辦學質量檢驗標準是就業率,大學生的課程設置內容方面也是迎合就業應用和職業技能等方面,對于學生的基本素質等方面的要求比較少。而創業等方面的教育則更少。大學生很少有能夠獨立創業的意識和能力,但是就業率的好壞并不是衡量一個大學是否優秀的唯一標尺,培養出一批有創新和社會推動力的學生才是大學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
三、高等教育培養的建議
1.培養人文精神的大學生,而不是側重專業訓練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但是這個專業知識的積累和使用發揮與人文精神有著重要作用,專業基礎知識和人文精神就好像發動機和方向盤的關系,高等教育培養目標就是要智力和精神層面都得到提升和發展,使得學生在有知識有文化的背景下,重視道德和與人和諧的基礎素質。因此,在選擇高等教育的傳授內容、目標和教育方法的時候,不應當僅僅圍繞著知識獲取的角度,而要同時培養發掘人文價值精神。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超越知識本身,塑造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2.從技能培養走向完滿生長
教育的意義就是促進生命的完滿生長。在人類創造的獨特的學校教育這一生命活動樣式中,讓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滿的教育生活,是其生命價值的最高體現。高等教育存在的價值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就是“塑造人”,就是幫助學生成為充分成型的完美無缺的人,需要實現“三個改變”——改變學生的行走方式,提高學生對生活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堅定學生對教育理想的信念和追求;改變學生的發展模式,增強學生對問題處理的機智與藝術。
3.以拓展素質為最終目標
人的素養只能從內心生長出來,其長勢取決于土壤的肥沃程度:大學的文化底蘊,教師的道德修養、學識修養、心性修養、精神修養;教育理想與教育智慧不可能從外面灌輸進去。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不應成為簡單的信息傳遞和接受過程,而應成為一種學生的主動建構過程,應成為一種真正的智慧生活,即對知識有理解的欲望、有探索的沖動、有艱辛的創造、有思想的交鋒、有發展的歡快。在這一過程中,把握、尊重學生內在的意愿、興趣、個性特點,便構成了道德教育、科學文化教育、精神陶冶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