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 要:自倡導素質教育以來,小學語文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新。農村小學教育由于其環境的特殊性,在倡導素質教育的背景下也需要不斷進行改革創新。本文著重闡述農村創新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策略。
關鍵詞:農村;語文教學;語文能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251-01
隨著農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家長的工作越來越忙,很多家長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的基礎不扎實,學習習慣不好。傳統小學語文教學方式枯燥,學生學習沒有興趣。如今,教育創新致力于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更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為小學生未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我們應該轉變教學理念
當今社會要培養的人才應該是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能夠獲取知識、積極發揮自己的潛能,能夠隨機應變,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傳統教學體制希望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從而取得更高的成績,但是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這種教學理念與素質教育不相符,因此老師應該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不斷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另外,教育的根本是要面對全體學生,旨在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和能力,不應該只是針對一部分人的精英教育。教師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引導學生積極學習、自主思考,尊重學生的學習地位,鼓勵他們在學習之余能夠多方面地提高自己,做適應社會的全方面的人才。
二、培養想象力,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這句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對于很多的偉人科學家來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而對于我自己來說,想象力是一切知識的源泉,想象力也是創新的開始,只有想到了才能夠做到。學習知識是為了運用。在學習完《美麗的三潭印月》一文之后,我引導學生:“祖國的山川秀美壯麗,除了三潭印月,我們還見到哪些美景?”讓學生學習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運用有關的句式,談談祖國的壯麗山河,再創造出新的審美意境來,以達到遷移能力,擴展知識的目的。學生興奮地拿著自己早已準備好的風景名勝的照片或明信片,爭著向周圍的同學介紹自己所看到的名山大川或名勝古跡。他們還推選了一些代表到講臺上發言。通過練說,學生的能力得到遷移,在創造美的同時,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也逐漸產生了
三、運用經典誦讀,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中華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傳統給我們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它猶如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積淀著古人智慧的結晶。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我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常常思考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經典文化就在我們生活中,沒有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小學生的記憶能力是非常好的,但他們的語文素養卻有待提高,此時若能讓他們從小接受優良傳統文化的熏陶,將經典誦讀與語文教學相整合,既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基礎,又能潛移默化地形成優良的道德思想。為孩子扎好人生的根基。
四、因材施教,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
農村小學生個體差異較大,語文老師就必須對整體的小學生進行培養,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因材施教,以提高小學生整體的水平和能力。小學語文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通過分層教學的方式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學,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老師可以適當地對教學目標進行調整,而對于學習較為吃力的學生,老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語文基礎知識的重點教學,上課時要盡可能多讀課文,提高小學生的整體語文水平。尊重學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重視和關懷,拉近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傳授小學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不能只重視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還要重視學生的身心發展和人格修養,于是就必須對傳統的教學觀念進行創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助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曹明海著《語文教育智慧論》青島海洋大學2001年版。
[2] 韓雪屏著《語文教育的心理學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