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叢江
摘 要:當前學校與企業(以下簡稱校企)合作開展職工培訓在政策法規、體制機制、學校內部管理、形式與深度等方面存在問題。本文提出,通過積極完善法律法規、創新體制機制、加強學校內部管理、創新形式與深化合作等對策,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關鍵詞:校企合作 職工培訓 問題與對策
當前,技工院校積極采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有針對性地為企業開展職工培訓,注重人才的實用性與實效性,培養真正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本文就校企業合作開展職工培訓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作一些必要的探討。
一、重要意義
校企合作開展職工培訓,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利于整合多方教育資源,充分借助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育人環境和資源優勢,采用學校理論教育與企業生產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實現校企之間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和共同發展,實現學校、企業、職工三方共贏;有利于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有利于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和儲備,做到有計劃地培養企業所需人才,改變被動尋找專業人才的尷尬局面,增強職工自身職業競爭能力。
二、存在問題
1.政策與法規的缺失
盡管對于校企合作開展職工培訓,國家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但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并未被要求承擔參與的法律責任,校企合作開展職工培訓,缺乏具體法律法規的有力指引和約束。由于缺乏法律、制度的有效監控,學校與企業聯手發展中的職責模糊不清。由于缺乏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動力機制,未能真正建立起長效的運行機制、體制和模式,造成校企合作開展職工培訓不深入、不穩定。
2.體制機制的約束
由于技工院校絕大多數為政府辦學,無論是資金投入,還是專業設置,無論是招生,還是學校的正常教學,甚至科研、后勤服務等工作,常常是在各級政府制定的條條框框內進行,運行機制不暢,影響了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抑制了校企合作開展職工培訓的積極性。
3.學校內部管理的缺陷
學校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專業設置不科學,不能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沒有體現技工教育以發展技能為主的本質。學校的教學管理措施不強,專業設置、培養方式、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改革滯后,教學中存在追求理論知識的系統完整性,而針對性和目的性匱乏等問題,造成職業特色不突出,使校企合作開展職工培訓產生了一定困難。
4.深度不足,形式不多
現階段,校企合作開展職工培訓僅停留在淺層合作模式上,內容還不夠深入,合作形式比較單一。盡管雙方花費了大量時間,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但是合作效果并不明顯,離“合作培訓、合作發展、合作共贏”的目標仍存在很大差距。
三、對策
1.完善法律法規
健全的制度體系是實現校企合作開展職工培訓的重要保障。政府應建章立制,出臺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規,指導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明確和規范在校企合作開展職工培訓中政府、學校、企業三方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成立各級校企合作開展職工培訓領導小組,加強指導和協調;加強監督,依法保障合作雙方的權益;制定優惠政策,調動合作雙方開展職工培訓的主動性。
2.創新體制機制
政府要統籌考慮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技工院校的層次、類別、結構和發展規模的要求,做好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適時優化調整技工教育布局。政府要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給予技工院校發展自主權。政府要積極為校企雙方搭建平臺,破解合作困難的問題。校企雙方應積極尋找合作突破口,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和體制。
3.加強學校內部管理
加強技工院校內涵建設,明確辦學定位與培養目標,加大教學管理改革力度,完善教學管理體制,改革評價機制,建立全新的評價體系。科學進行專業設置,進一步調整課程設置,轉變培養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發展技能為本質,改革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加強教學針對性和目的性,凸顯職業特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要加強職工培訓的日常管理,校企雙方都要高度重視職工培訓的前期準備、策劃和選擇過程,而當進入實施階段時,校企雙方要加強教育培訓工作的監督和溝通。
4.創新形式,深化合作
要及時總結校企合作開展職工培訓的經驗,創新合作形式,為全面深化校企合作進行多方位、多層次交流。如探索資金、教學、訂單、研發及產學研等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探索建立校企聯合教育集團;探索對企業在職員工實行雙證制培養;探索建立技工院校與企業合約式的合作關系,探索建立校企實訓基地。
(作者單位:泰安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