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 中醫典籍語言一般較為簡練,但所包含的內容豐富,并且常用一些晦澀、深奧的詞匯,因此增加了翻譯難度。當前對于中醫學典籍的翻譯方法各家觀點不一,中醫典籍的譯文質量也參差不齊,不少譯文在內容上存在機械、刻板的逐字翻譯或是用詞晦澀難懂、歧義橫生等現象。本文主要概述著名翻譯學家尤金·奈達的等值翻譯理論,并據此從文章意義等值、同義詞轉換、近義詞轉換和釋義、適當刪減四個方面探討等值翻譯的具體應用技巧。期望能以更好的翻譯技巧處理中醫典籍當前面臨的翻譯混亂的現象,較好地解決譯文和原著在表述意思和形式、文風等方面等值的問題,從而增強外國讀者對中醫典籍的理解,促進中醫學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
[關鍵詞] 中醫典籍;翻譯;等值
[中圖分類號] R2;H31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4(a)-0113-04
[Abstract] Chinese classics language is generally more concise, but the content is rich, and commonly used some obscure, esoteric vocabulary, thus increasing the difficulty of translation. The current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TCM classics vary from one viewpoint to another, and the quality of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s is uneven. Many translations exist in mechanical, stereotyped or word-obscure, ambiguous and ambiguous phenomena. This paper mainly summarizes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famous translator Eugene·Nida,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skills of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from four aspects: the meaning of equivalen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ynonym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ynonyms and the appropriate deletion. The author hop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ranslation confusion by better translation skills and solve the equivalence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original expression in meaning and form, style and so on, so as to enhance the foreign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CM classics, promote the spread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world.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Equivalent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里孕育和產生了無數造福于人類社會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傳統。中醫學源遠流長,是我們先人們在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總結出的寶貴智慧結晶。由于中醫發展、扎根于我國獨有的文化土壤之中,所以其在解剖、生理病理、診斷及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方面都有不同于西方醫學的見解和方法[1]。雖然西方醫學在當代社會的醫療應用和生物科技研究方面占據主流地位,但是自從19世紀以來就有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認為中醫在一些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方面有著明顯優勢和獨到的價值。隨著世界范圍內“回歸”理念的興起和深入影響,中醫學受到國際社會的更廣泛關注和認可[2]。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國際層次的科技和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中醫學典籍的翻譯成為我國在中醫學方面與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者們交流的關鍵媒介。建國以來,在我國學者的不斷努力下,中醫典籍的翻譯工作有了長足的進步,可謂收獲頗豐。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由于受中醫學自身特點、譯者知識儲量及能力、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背景及生活習慣的差異等因素,中醫典籍的翻譯作品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為了提高中醫典籍的翻譯質量,促進中醫學的國際化交流,本文從等值翻譯的理論基礎出發,探討中醫典籍的翻譯技巧。
1 等值翻譯理論概述
翻譯等值(translation equivalence)在西方翻譯理論中位于核心地位。早在距今兩個世紀前,英國的文藝理論家泰勒在其著作《論翻譯原則》中提到:一部優秀的翻譯作品,能夠將原著中的優點完全體現在譯文當中,從而讓分別閱讀原著和原著譯文的不同國家的讀者對文章主旨、細節部分的意思有相同的理解,并從文中獲得同樣的心理感受。著名的蘇聯語言學家C.巴爾胡達羅夫教授認為:一部翻譯作品要想在質量上達到一定層次,那么譯文和原著一定是等值的。巴爾胡達羅夫要求譯文需要與原文在意義、句型、音韻甚至修辭及風格方面力求等值。對翻譯等值理論貢獻最為卓著的當屬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 A·Nida),他也被稱為當代翻譯理論之父。“功能對等”的概念在他的翻譯理論體系之中占有核心地位。奈達認為對原著進行翻譯時切忌對語句進行死板的逐字翻譯,而是要使目的語與原語在語言之間達到功能上的對等效果。奈達的翻譯等值理論具體要求:翻譯工作者在對原著進行翻譯時,不單單要做到譯文與原著在詞匯意義上的等值,還要盡量做到風格、句式、音韻甚至文化信息方面的等值。依據奈達的理論,翻譯是兩種語言之間以“等值”為標準的文字表述轉化。此外奈達還從語言學角度出發提出了“動態對等”理念,即要讓譯文使用最貼切的自然對等語將原文內容表達出來。這種翻譯效果也是中醫學典籍的翻譯最希望達到的效果[3-7]。本文將從文章意義等值、同義詞轉換、近義詞轉換和釋義以及適當刪減四個方面闡述和探討等值翻譯在中醫學典籍的翻譯工作中的運用技巧。
2 等值翻譯在中醫典籍翻譯中的應用技巧
2.1 文章意義等值——翻譯的首要任務
由于中醫學經典文集絕大多數使用古代文言文,一般用詞造句極其精練,因此翻譯中醫典籍首先需要對中國古代文言文和中醫學有較深的功底。另外,英語與漢語屬于兩個差異非常之大的語言體系,在語法結構、修辭文法等方面都難以實現譯文和原著的絕對等值[8-9]。因此在中醫典籍的翻譯工作中想做到譯文與原著在各個方面都完全等值是相當困難的,這時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力求使譯文與中醫典籍原著在內容所表述的意義上等值。以《黃帝內經》中《素問》的節選內容為例:
原文: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譯文:In ancient times when the Yellow Emperor was born he has endowed with divine talents; while yet in early infancy he could speak; while still very young he was quick of apprehension and penetrating; when he grew up he was sincere and comprehending; when he became perfect he ascended to Heaven (the throne).
《黃帝內經》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我國中醫學典籍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翻譯工作者對《黃帝內經》的翻譯既要考慮到目的語言國家的讀者與我們之間的巨大文化及生活習慣差異又要將原著中的思想內涵及意義準確地使用另一種語言表述出來。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的表述是:當年黃帝出生時就有神靈,弱小時就能說話,幼年時順從教育撫養,長大以后敦素聰敏,在一切有成之后他就登天而去了。在本例譯文中譯者使用了由when和while引起的5個平行結構,與原文中的“生”“弱”“幼”“長”“成”相對應。這樣的翻譯既簡練又能夠準確表達出原文所包含的意思,并且使譯文的語言格式與原文一樣對整,做到了“讓另一個國家的讀者在閱讀譯文時能夠獲得與使用源語國家的讀者相同的感受和理解”的要求。再例如,《素問·上古天真論》及《類經·任沖督脈為病》等中醫典籍中類似出現的中醫基礎理論術語“任主胞胎”。對“任主胞胎”的翻譯想要做到目的語和源語的絕對對等就非常困難,因為如果要絕對對等的話,翻譯出來的內容在意義方面將與原文不符。因為“任主胞胎”中的“胞胎”并不是完全等同于現代漢語中該詞的意義——娘胎、孕育,而是要分成兩個詞。這里的“胞”翻譯成現代漢語是指“子宮”的意思,而“胎”是指“孕育胎兒、妊娠”的意思。因此“任主胞宮”的準確翻譯應該是“Ren Vessel managing uterus and gestation”。另外還有在中醫典籍中經常出現的專業術語“居經”和“并經”的翻譯。依據等值翻譯的理論原則,首先要求譯文與原著所表述的文章內容的意思是等值的,所以這里就不能按照字面意思去直翻,那樣翻譯出來的內容就是錯誤的,是沒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居經”和“并經”兩個詞匯最早出現在魏晉之際著名醫學家王叔和的《脈經》之中,其具體意思是指女子由于氣候變化、生化方式、居住環境或者年齡等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的月經異常癥狀,其中“居經”是指月經3個月出現1次,翻譯成英文為“tri-monthly menstruation”,而“并經”指2個月出現1次月經,翻譯成英文為“bi-monthly menstruation”。總之在對中醫學典籍進行翻譯時要做到首先保證譯文所表述的意思與原著等值,在此前提之下盡量達到譯文在風格和文體等方面與原著等值,切勿本末倒置。
2.2 同義詞轉換——閱讀起來簡單易懂
中西方醫學研究的核心對象是一樣的,所以兩種醫學體系在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本質上是相互靠攏的,即兩種醫學體系的趨同性。由此可以推斷,中醫典籍中表達的涵義可以使用其他語言進行等值轉換,中醫典籍中的一些專業術語也大多可以在另外一種語言中找到等值同義詞匯[10-11]。在對中醫典籍進行翻譯時盡量采用目的語言中與原文意思等值的詞匯,例如在對中醫典籍中“眼花”“大汗”的翻譯,譯者可以直接從英文中找到這兩個詞的對應詞匯進行翻譯,即“blurred vision”和“profuse sweating”。這樣既避免了生硬的逐字翻譯,而且讓西方讀者閱讀起來也非常容易理解。
2.3 近義詞轉換和釋義——力求與原文等值
中醫典籍語言一般簡練,甚至兩三個字就能概括現代漢語的一句話,這樣的話要想實現中醫典籍的等值翻譯就只有將原著的準確含義進行對等翻譯,其次考慮風格、文化等方面的等值翻譯[12-15]。因此在對中醫典籍進行翻譯之前首先需要弄懂原著中的涵義,如果自己都理解不透徹那么譯文的閱讀者也不能從譯文中獲得與閱讀原著等值的感受。另外,中醫典籍中常會用到一些對當代國人來說也比較生僻的詞匯,這些詞匯更難以在目的語中找到對應詞匯。除此之外,還有不少中醫典籍中的用語或詞匯的現代意思與古代意思不相同或者不盡相同,在翻譯時需要給予準確的解釋或者使用語義相近的目的語言詞匯來轉換。例如中醫典籍中常用的專業術語“落胎”和“離經脈”,這兩個詞匯在西方醫學術語中找不到意思完全相同的詞匯,所以“落胎”在翻譯時使用意思與其相近的“feticide”,顯然后者所表達的意思范圍要超出“落胎”的實際意義;同樣,“離經脈”又稱作“欲產脈”,是指臨產孕婦出現的脈搏過快的臨床表現,翻譯為“abnormal pulse”也是取其意思相近的詞匯來轉換,這樣的翻譯不僅能將原著中的真正意思表述出來,也有利于文章風格、句式等方面的等值翻譯。但有的詞匯就必須使用釋義的方法進行翻譯,例如東漢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中有一方劑稱作為“失笑散”,該方劑主要有活血祛瘀、散結止痛的療效。服用“失笑散”后癥狀往往在不被患者察覺的情況下逐漸緩解,當患者發現疾病已祛除時常會驚喜的失聲大笑,故名“失笑散”。如果這里僅按照字面意思來翻譯的話將是Powder for Lost Smiles。看到這個譯名,恐怕沒人敢使用此藥[16-18]。李照國根據中醫文獻的特性將原著中生僻的詞匯進行英文釋義以達到譯文和原著在涵義方面的等值效果,翻譯為Shixiao Powder, a powder for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這樣就更易被西方讀者接受和理解。這種將中醫典籍中生僻詞匯進行釋義以達翻譯等值效果的例子還有很多,譬如: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這段話仍然節選自張仲景的《傷寒論》,從下面兩種譯本的比較就能很明顯地看出對生僻詞匯釋義是一種有效的等值翻譯方法。
譯本1:Jiexiong syndrome of cold nature has no symptoms of heat. Small white powder of three drugs can be adopted to the case.
譯本2:When a Blocked-up Chest is of a Cold nature without symptoms of Heat, Decoction of Lesser Xianxiong with three drugs call be adopted. Baisan Powder will also be a remedy.
這段原文轉換成現代漢語為:寒飲聚結成實的結胸證,若確審其無熱證者,宜與白散溫下其寒飲。這一段話經許多中醫藥學大家考證后皆認為這是錯簡,應為“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白散”。“白散”即中醫藥學中指的“三物白散”,該方劑由桔梗、巴豆、貝母組成,由于該三物外觀皆為白色,又為散劑,所以稱其為“白散”。譯本1的譯者在翻譯此段時采用將國外讀者會感到生僻的詞匯進行英文釋義,將“白散”譯為“Small white powder of three drugs”,這樣讀者就較易清楚。而譯本2的譯者僅按音譯將其譯為“Baisan Powder”,這樣的譯法導致國外讀者很難明白“白散”乃何物,所以此處將生僻詞匯進行釋義以達翻譯等值是非常有效的,可以使讀者對白散的顏色及大致組成有直觀的印象,便于理解。
2.4 適當刪減——避免誤解,寧缺毋濫
中醫學典籍一般都具有語言的抽象性特點,另外由于不同語種國家民族文化、地緣差異等原因使原著中所描述的事物或文化理念不被西方國家人民了解或使其容易誤解,翻譯者如果僅僅根據字面意思進行翻譯將會使讀者難以理解原著的真正涵義。為了避免原著中的內容在翻譯為目的語后使讀者產生誤解或困惑,如果原文中該內容在整句中或整篇中的地位和作用不重要,即使刪除也不會影響原文中所表達的意思的話可以考慮將該詞匯刪除,切忌轉換成晦澀難懂或存在歧義的詞匯。例如:
原文: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譯文:In a word, it has always been valued and emphasized to take preventive measure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 since ancient times, because it is much harder to cure any patient with an advanced disease.
上述原文節選自《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原文意思為:所以說圣賢之人不會等到疾患染上之后才去治療,而是在沒有發病之前就給予治療;不強治已暴發的動亂,而是在未亂之前就加以治理,這即是其中所包含的道理。當已經身患疾病之后才開始治療,已經發生動亂了才著手去平息,這種做法就如同口渴了才開始去挖井,馬上就要開戰了才著手去鑄造兵器,不是已經為時過晚了嗎[19-20]?文中使用了三個比喻將疾病預防的重要性形象化,不僅增強語言美,而且引人深思。但是因為這些比喻具有濃重的民族文化色彩,如果翻譯出來的話可能不易被另一種文化背景的讀者理解。為了使譯文上下對照、連貫從而達到“動態對等”的要求,譯文中刪除了原文中的比喻,這樣不僅保留、傳達了原文中的核心思想,而且可以使語句更加簡練、通順、易懂。對中醫典籍進行翻譯時,盡量不使用晦澀和容易產生歧義的詞匯轉化,要使用目的語言中和原著對應的詞匯,如果難以尋覓對應詞匯且該詞匯在文中不起到重要作用的話可以考慮予以刪減,以求達到等值翻譯的效果。
3 結語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快速提高,世界范圍內科技、文化交流的廣泛開展,中醫典籍的翻譯在國際中醫學的交流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中醫典籍在表述方面具有獨特的語言和文化特點,所以給翻譯工作帶來了一定挑戰,在實際翻譯工作中常常不能做到譯文與原著在表述意思、風格及形式等方面的完全等值效果。當代翻譯理論之父尤金·奈達認為翻譯作品與原著在表述意思方面的等值處于翻譯效果的最核心的地位,如果能夠在保證譯文與原著意義等值的基礎上達到語言風格、音韻、感情及文化方面的等值翻譯將是翻譯作品的最理想效果。因此在對中醫典籍進行翻譯時,譯者要善于運用等值翻譯的技巧和方法,從而提高翻譯質量,促進中醫的國際化交流和傳播。
[參考文獻]
[1] 周鐵成.醫學英語特點剖析[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248.
[2] 向楠.幾種翻譯理論在中醫藥術語翻譯中的應用[C]//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十五次中醫醫史文獻學術年會論文集,2013:394-397.
[3] 王琳,陳磊.奈達等值理論關照下的中醫術語翻譯[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2,21(6):42-44.
[4] 郭先英.中醫英語等值翻譯技巧研究與應用[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3,18(4):9-11.
[5] 尹楚茗.翻譯策略在中醫文本英譯實踐中的應用[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8-15.
[6] 江楠.中醫典籍英譯策略的探討和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5:14-18.
[7] 馮文林,伍海濤.奈達翻譯理論在中醫翻譯應用中的研究述評[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4,20(7):988-991.
[8] 陳小慰.翻譯研究的“新修辭”視角[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1:14-17.
[9] 張瑜.翻譯的修辭學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7-9.
[10] 賴燕玲.淺析不完全等值翻譯的原因[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12(1):281-282.
[11] 陳小慰.翻譯與修辭新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219-221.
[12] 蔣學軍.中醫典籍中的文化圖式及其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10,23(1):35-38.
[13] 李梓,管媛.中醫英語等值翻譯研究——以《黃帝內經》為例[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4(1):37-39.
[14] 王銀泉,周義斌,周冬梅.中醫英譯研究回顧與思考(1981-2010)[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4,22(4):106-112.
[15] 劉寧,張慶榮.中醫藥英語翻譯中應引起重視的幾個問題[J].中醫雜志,2012,53(5):384-386.
[16] 盛潔,姚欣.功能翻譯理論視域下的中醫典籍英譯本比較研究——以《傷寒論》譯本為例[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2):464-467.
[17] 王小芳,劉成,高新顏.中醫辨證基本術語英譯標準對比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30(10):3611-3614.
[18] 楊樂,周春祥.基于兩個《傷寒論》譯本的中醫英譯方法探析[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8):20.
[19] 李英照.翻譯適應選擇論關照下的《內經》病證詞語英譯[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09:9-13.
[20] 張璇,施蘊中.《黃帝內經》常用文化負載詞英譯[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28(10):941-944.
(收稿日期:2016-12-16 本文編輯:張瑜杰)